APP下载

基于优秀课例中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策略探究

2021-01-16刘亚丽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刘亚丽

[摘  要]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过对计量单位部分优秀课例的观看与分析,能够帮助教师总结计量单位教学的策略,对提高计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优秀课例;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优秀课例是某一时间段和地区、某一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體现,通过对数学优秀课例的学习,能够了解目前数学教学中一些优良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它贯穿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当中,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计量单位主要包括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等,是小学生在计量单位学习的重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感知相应概念的含义,能够掌握相应单位进率,使学生掌握相应计量单位在生活实践中的使用方法。

一、计量单位教学概述

小学数学计量单位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缺乏生活实践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单位标准,并且这些计量单位涵盖的领域较多。学生在计量单位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由于缺乏对生活实践中实物的认识,在学习计量单位的时候往往与生活实践脱离,不能够深入内心,仅仅是简单的记忆,难以体会到计量单位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对于计量单位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滋养把握不清。因此,如何提升教师对计量单位部分教学的认识,增加学生的感知,拉近计量单位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操作感知,是提高学生计量单位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构建“量感”

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量感”非常重要,通过“量感”的构建,学生才会对“有多长、有多重、有多大”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在常规的数学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多数是给学生提供字面上的单位“标准”,学生知道了1米就是100厘米的标准,但是他们并没有真实体验到1米和100厘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仅仅是在书本知识上。为了帮助学生构建“量感”,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设计,帮助学生去内化单位标准。例如,在讲解“克和千克”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亲自去掂量一下1千克的东西有多沉,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寻找1千克重量的物品。教师再给学生一个1克重量的物品,让学生去感受1克物品的重量,通过题干对比区分1千克和1克之间的标准差距。在“认识吨”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体验1袋大米10kg,通过不断叠加大米袋数,通过数量的叠加过程让学生感受“吨”的标准。教师在让学生体验“量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相应单位本质的认识。例如,在让学生体验1厘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直尺上1和2,2和3,3和4之间的刻度都相差1厘米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1厘米这一长度标准不论是在什么位置,都是固定的标准。

在帮助学生构建“量感”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不同计量单位的属性,知道不同计量单位的应用领域,这样才能够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混淆。教师在教授学生计量单位时,就要让学生明白不同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构建计量单位标准的意义。例如,海阳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厘米的认识”的优课中这样设计:他首先结合教室场景构建教学情境,提出“课桌桌面的长度是几扎?”,学生通过自己的测量发现,由于不同学生手掌大小的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桌面的长度也不同,这就引出了制定统一长度标准的重要性,进而引入表示长度的计量单位。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相近计量单位所属领域,避免出现单位混淆的情况。例如,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长度计量单位和面积计量单位的领域,烟台市某小学数学教师的优课中这样设计:教师呈现出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厘米和1平方厘米之间的差异(1厘米是一根长度为1厘米的线段,而1平方厘米是长和宽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下1厘米长的线段和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学生切身体会两种计量单位的不同。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教师准备一个用四个大方块制作的正方形和用9个小方块制作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两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不能够通过单纯的“9”和“4”去判定哪个正方形面积更大,从而加深对面积计量单位的认识。

2. 借助生活经验辅助教学

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经验积累,然后转变为真理的过程,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开始接触计量单位也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在他们的头脑当中都是些无序的概念。借助生活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这些杂乱无序的概念赋予实体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计量单位。在“认识厘米”部分的教学中,武汉市某小学数学教师的优课中这样来设计:他准备了多个长度不同的木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寻找长度为1厘米的木棒,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多样化的“经验式”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头猪的重量是250克,这样的描述正确吗?”然后教师将香肠、糖块、盐等物品呈现出来,并在下方列出多种标签,让学生去匹配相应的物品。

在对学生进行重量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我们通常采用让学生掂一掂的方式去体验物体的重量,但是对于一些重量太大的物体,就需要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进行推算。例如,在“认识吨”计量单位的时候,先给学生呈现一桶水的重量是20千克,让学生建立一个“一桶水就是20千克”的计量标准,那么一吨水就是50桶水,这样学生就能够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一吨的重量。

3. 拓展计量单位的应用,促进知识正向迁移

拓展计量单位的应用,促进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创造,是促进知识正迁移、提高学生计量单位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了计量单位的相关概念和应用条件后,并没有经过一个验证的环节,对于计量单位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才能够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例如,南阳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优课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了长度的计量单位以后,教师设计了下列练习题:“同学们将自己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测量出来”。此时,有的学生就会考虑:“没有这么长的尺子,怎么去测量?”有的学生就会想到通过“步测”的方式,先测量出自己一步的距离,然后统计下从家走到学校所走的步数,最后计算出家到学校的距离。有的学生会通过单位时间内所走的路程去记录从家到学校行走的时间,最后估算家到学校的距离。通过多样化的计算手段,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计量单位之间的实用技巧,加深了对计量单位的认识。

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计量单位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网络来进行不同计量单位的对比,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学过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计量单位进行两两比较,帮助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教授学生相应的换算原理。

三、小结

计量单位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让学生灵活掌握的,在日常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计量单位数学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计量单位教学策略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计量单位复习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