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初阶(三)从课程的主要哲学基础看课程发展热点
2021-01-16徐莉
常常有人问我,如何评价学校和机构的现有课程。从流程来看,课程分析是一个对师生活动进行观察、信息收集、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提供解释并与之一起更新认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的过程。我会依据学校和机构的需求、现状选择不同的工具进行观察和评估,通常指向主要的课程哲学基础分析、学习内容焦点分析、学习方式多样化选择、评估方式多样化选择等。
受年鉴学派的启示,我认为,多角度描绘整体图景,将“所有的个人活动都根植于更复杂的现实之中……”,理解和解释在其中的人的处境,这些都将帮助我们做出复杂的动态课程决策。
迄今为止,对课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四种:永恒主义(古典主义)、要素主义、进步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用美国教育学家艾伦·奥恩斯坦的梳理作为分析工具,可以帮助理解学校课程的整体图景,把握相关的课程创新动向,制订课程发展中长期规划。
永恒主义(古典主义)强调不变的、绝对的价值观,颂扬传统文化。这里的“古典”是西方传统的回归,是列奥·施特劳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年复一年实践的“自由教育”,倡导培养有理性的人。
我们借此来检视学校课程创新中国学经典类的课程活动,发现普遍存在一味强调背诵、吟诵,或完全依赖讲授进行教学的问题。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除了强调记忆,是否需要鼓励并促进学生的深入理解和理性思考?是否需要习得基本方法,熟练使用工具?对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而言,什么是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事实上,很多学校的教师甚少有意识地使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法,更多地满足于熟读成诵,“以后自然就理解了”式的“理解”,既是将朗读、背诵当作理解的前提,也是寄望于学习者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不断在无意识中去自我建构,完成进阶。
这种“相信”当然是可以的,畢竟这也是传统教育一以贯之的教育方式,毕竟我们生活在传统文化的各种“碎片”之中,可以不时地被激发而产生共鸣,通过反复地自我建构达成理解和运用。但学理基础上的“一厢情愿”,更多是基于个人经验的感悟。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学习方式过于单一,会让一部分学生不适应,进而被消磨了学习热情。
要素主义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张培养有能力的人。说到应试和操练,行业内外都普遍反感,但实际上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仍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主流。我们需要检讨的恰恰是做得不够好,过度、低效乃至无效的操练,以及虽然短时间内提高了学业成绩,但因为消磨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长期来看存在着降低学习者学业成就的问题。
不只是业内需要澄清,也需要从业者向外去推动共识,那就是强调知识技能的习得。所谓积极变革,一方面是提高其有效性,而不是走向反智主义、否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强调其适切性,就学习者年龄特点和个人的学习风格而言,学校课程具有能快速调适学习目标的弹性和活力。
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逆向设计,帮助教师以终为始,从课程标准出发,进一步明晰学科目标、学段目标和学期目标,通读教材,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主动选择丰富多样的更具适应性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进步主义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强调课程的适切性,鼓励教师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的引导者,提倡跨学科学习、活动和项目式学习。不看实践,众多学校坚称“一切为了孩子”“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这是深受各方欢迎的万用标签。但身在其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其价值和意义并未充分体现。
其一,有些学校以孩子们很需要、很喜欢之名,开发课程和开展课程实践,缺乏对儿童需求和兴趣的教育学理解,极端地把教育对儿童需要和兴趣的满足推至其余课程目标的对立面,试图用一部分优秀的个人或者部分优秀作品来宣示成功,证明课程创新的价值和意义。
其二,有些学校罹患创新病,认为传承古典精神是落后的,强调掌握基本知识和培养技能是落后的。他们一般非常迷恋做首创,否定一切传统,羞于继承,急于做前无古人的事,固执己见,对于各种担忧、质疑置之不理。这种追求热点的课程创新,往往一时呼应者众,但落地转化时长期遭遇很难日常化的困境,囫囵吞掉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专题,又迅速抛弃转向下一个新概念、新专题。
社会改造主义强调教育要担负改善和重建社会的责任,教育要促进社会变革,教育平权、文化多元主义、国际理解、未来主义,这些热点都可以归在其中。
我在做学校课程的基线调查时,普听所有年段的所有课程,会用表1内容来对照师生的学习活动,分析学校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践分别在突出强调什么。其实,正如艾伦·奥恩斯坦所说,作为课程工作者是在寻求中间区域,既不过分强调学科,也不过分强调学生;既不过分强调认知发展,也不过分强调社会心理的发展;既不过分强调卓越,也不过分强调平衡。
事实上,学校、教师实践中秉承的教育哲学多是混合态,所以能一边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自然、自由、自主,一边认为必须大力传承传统文化,书法、武术、京剧等一样都不能少;一边面对区域性统一测查严阵以待,扎扎实实地实践掌握式教学,一边以未来的名义渴望通过课程变革促进社会变革,追慕各种新资讯、新技术。现实中,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偏好很少经过反省,且一直在变化。有些极端激进的变革者,过分强调某一极,无视其可能的危害。最让人忧心的是“县中模式”大杀四方,在各种“进步主义”口号的遮掩下,给学生带来了远超负荷的过度操练和痛苦的学习体验。
责任编辑/曹小飞
徐莉
湖北省首届“荆楚教育名家”,楚天卓越教师,国内知名课程设计师,国家教材分册主编、核心作者,有20多年的课程研发、课程变革经验。著有《未来课程想象力》《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童书里的教育学》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