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班级的文化和精神
2021-01-16马国新
马国新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初中分会秘书长,湖北省第二批“荆楚教育名家”成员,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兼职导师,国内“帮教育”的倡导者,著有《为何而教》《教育是帮的艺术》《帮教育 :一位校长对教育的理解》等书。
一个班级应该如何“找到文化,看见精神”?
在我看来,班级文化至少会涉及三个方面:环境、制度和理念。其中,班级理念便是一种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
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如同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一种目标和方向,体现在班级的环境和制度之中;班主任的气质和素养,时间久了也会在每个学生身上显现出来。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常常会对具体的事物很敏感。所以,班主任一般会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体现其治班理念。倘若一位班主任在带班时强调独立思考和积极向上,就可能会把“独立”“向上”两个关键词作为其治班理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班主任可能会组织学生去寻找“一棵树”作为班级的名称,于是便有了“杉树班”“松树班”“香樟班”等之类的班名。班主任还会组织学生进一步寻找和探究这棵树代表的品质和精神,以丰富其班级理念和育人内涵,甚至会被写进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班主任还可能会组织学生寻找“一棵树”的种子,在教室内外及校园的墙上彩绘“一棵树”的模样。同时,这类活动还会邀请家长参与进来,以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也可能将“一棵树”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班主任需要组织班上各学科教师参与到“一棵树”的活动中来,于是就有了“一棵树”的剧本、“一棵树”的诗会、“一棵樹”的植物学报告,甚至“一棵树”的数理化小报等。倘若学校组织运动会等校园活动,“一棵树”也会参与其中,成为一个班级的“代言人”。
精神是一种状态,是素养与力量的外显。对一个学生来说,教室里的刻苦是一种精神,运动场上的拼搏也是一种精神,行为自律和生活自理更是一种精神。
班级是一个集体,会指向一群人。所以,班级精神可以寻找,也能够被找到。这种寻找的过程,既是一个看见和发现的过程,更是一个打造和塑造的过程。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这种精神不在我们的前方,而在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上。我们曾经在哪里付出过汗水并取得过成绩,就可以在哪里找到我们的精神。
当学校发起寻找“从教育人三十年”教师活动时,当姚爱荣、江芳、严永洪、邱国圣、沈艳琳等九位教师走上前台时,我们发现,他们一直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且越战越勇。这些老教师共同塑造了光谷实验中学“合作、奉献”“问道、弘帮”的教师精神和学校精神。
此外,还有田丹、李琼、侯霞、冯磊、方芳、张丽、库晓亮以及朱百顺、郭卫国、吴国庆等许多教师,他们多年来一直承担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带班体会和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带班特色和风格,开创了独特的班级工作理念。
当这些独特的理念被他们带到新的班级,经过时间的打磨,新的班级就会变成他们所期望的模样,这种“模样”就是我们所说的班级精神。比如安静、礼貌、勤奋、乐观、诚信、自律等,这些精神会体现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从每一个学生身上,我们都能看见其班级精神。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