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天津博物馆藏铜镜为例管窥中国古代铜镜发展

2021-01-16李君

收藏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瑞兽铜镜铭文

李君

天津博物馆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藏品囊括古代青铜器、玺印、货币、法书、绘画、甲骨、敦煌遗书、陶瓷器、玉器、文房用具、竹木牙角器、邮票、地方民间工艺品,以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个类别。中国古代铜镜是天津博物馆一项重要馆藏,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流传有序。本文将以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铜镜为例,对中国古代铜镜的纹饰及所反映的各时期物质文化等进行窥探和解读。

一、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具考古实物资料和学界共识,中国古代铜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春秋战国、两汉、唐代的传承发展,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其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铜镜多样的造型、背面丰富多彩的纹饰等,随着各个时期不断继承发展,体现了每个时代物质文化的鲜明特色。中国古代铜镜上的纹饰种类繁多,各时期各具特色,总的讲有动物、人物、植物、天象、地理、几何纹等。

早期铜镜多为素面,偶有纹饰,主要为以线条、点、圈组成简单且不规范的几何图形,注重实用性。西周晚期出现动物纹饰,具有古朴的写意性。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大发展时期,主要承袭商及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内容,题材丰富,主要有几何图纹、动物纹、植物纹等,此外还有狩猎纹等少量人物图像。

战国 四山纹镜(图1)

此镜直径16.5厘米。镜呈圆形,弦纽,方纽座,宽卷缘。纽座四角向外各伸出两瓣花纹呈桃型,四角向外呈放射状,接近镜缘内侧处各有一片花瓣,顶端连接长叶纹。4个山字均匀分布在镜背,均向右旋,每一山字中间的一竖顶住镜缘内侧,其余两竖较短,顶端各有向里转折的尖角。山字左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花瓣。地纹为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此种镜类出现在战国中期,流行到西汉早期。山字纹应是来源于商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同时结合铜镜为圆形的特点进行了改变。山字纹镜依据山字的数目分为三山纹镜、四山纹镜、五山纹镜和六山纹镜。

二、两汉时期

西汉前期的铜镜多保留了战国铜镜的特点,最突出的变化是纹饰采用双线式或三线式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内圈带多配置铭文的构图方式。在汉武帝前后,铜镜的纹饰发生了较大变化,铜镜主题纹饰中图案结构趋于简化,纹饰组合方面对称性加强,纹饰显得简洁明快。西汉中期用地纹衬托主纹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使用,地纹消失。西汉晚期尤其到王莽时期,铜镜纹饰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现实感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夸张,出现了四神规矩镜等。东汉中期以后,古代神话传说中像伏羲、东王公、西王母等形象成为主题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羽化登仙、长生不死的思想。同时铜镜纹饰也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

汉 王氏作镜(图2)

此镜直径13.6厘米。镜呈圆形,圆纽,纽座的四叶间有小叶纹,纽座外是一方框,方框至一道栉齿纹间饰有八乳及“TLV”形博局纹分为四方八极,内部有青龙配羽人、白虎配独角兽、朱雀配鸟及玄武配羽人。四神、禽兽周围饰有勾卷式云气纹。在一环锯齿纹和缘之间饰有较为规则的连续云气纹圈带,好似行云流水。镜背铭文为“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山(仙)人不知老,喝饮玉泉几(饥)食枣,孚(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国保”。

汉 尚方五铢十二辰镜(图3)

此镜直径21厘米。镜为圆形,镜体呈银色,素缘,变形四叶纹纽座,纽座外双线方格内为十二乳钉纹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铭文。方框外八枚乳钉和博局纹将内区分为四方八极,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纹饰。主图外是一道铭文“尚方作镜真大工,上有山(仙)人不知老,喝饮玉泉(几)饥食枣,孚(浮)游天下,敖(遨)四海,寿如金石国之保兮。”和一道栉齿纹,近缘处为两道锯齿纹夹一道双线波折纹环带,还饰有两对五铢钱及飞兽纹饰。

东汉 吴向里栢氏镜(图4)

此镜直径14.1厘米。镜呈圆形,圆纽高大,圆纽座,三角纹缘。内区饰浮雕四兽,外区饰两周锯齿纹夹一周复线波状纹,铭文带在内区的外围一周,镜铭为:“吴向里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亟兮呆有”47字。镜铭中的“吴”指吴县。“向里”是吴县内或近郊的一个“里”。“”是做镜工匠的姓氏。秦代,秦始皇开始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楚汉之际,分会稽郡北部之地为吴郡,吴县成为吴郡的郡治。特别是东汉以后,经汉末、三国,到西晋时期,吴县始终是江南地区铜镜铸造的一个中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主要沿袭汉代,发展较为迟缓,而且南北方发展很不平衡,除了在三国吴时有所发展以外,其他时期都少有创新,流行的镜种也较少。此时佛教盛行,因而此时期铜镜突出的变化就是佛像纹饰较为流行。除此之外,神兽镜流行最广。

三国吴太平元年 神人神兽纹镜(图5)

此镜直径14.4厘米。镜呈圆形,圆纽大而扁平,圆纽座,内区一神二兽夹纽对置,神兽间各置一凤鸟,两兽间的纹饰模糊不清。神兽外环绕一周半圆方枚带,半圆凸起上饰涡纹,方枚内各一字。外区铭文一周。内外区间有一周短直线纹,镜边缘饰小波浪纹。枚上铭

文:“天王日月,照四海,正明光”,外区铭文:“太平元

年,吾造作明镜,百正铜,服耆老寿,作者长生,宜公卿乐□”。

四、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铜镜发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期铜镜种类众多、纹饰复杂、形制多变。隋代至唐代初年,铜镜纹饰在继承以往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在铜镜造型、纹饰布局等方面突破传统,出现了像铜镜纹饰中的瑞兽形象由静态开始向动态发展,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代替了之前较为规范的瑞兽镜等一系列变化。瑞兽葡萄镜是唐镜中典型的铜镜类型,铜镜纹饰将中国传统的瑞兽纹与波斯、拜占庭的葡萄纹相结合,表现了唐代物质文化的兼收并蓄。以花鸟为主题纹饰的铜镜也是唐代较多出现的镜类。花鸟镜按照纹饰布局,分为雀绕花枝镜和对鸟镜,双鸾衔绶纹镜在盛唐时最具特色。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社会生活等为题材的神仙人物故事镜代表了盛唐、中唐时期铜镜的高超水平。艺术样式、手法的多样化,是唐代铜镜最大的特点之一。唐代铜镜纹饰较之兩汉以来拘谨呆板的纹饰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新风格。

唐 羽人葡萄纹镜(图6)

此镜直径11.3厘米。镜为圆形,镜体呈银白色,伏兽纽,花叶纹缘。内区饰有缠绕的葡萄枝叶,四只瑞兽在枝蔓丛中攀援旋绕,四只小兽穿插于四大兽之间,相互嬉戏;外区有一羽人追逐瑞兽,瑞兽皆作同向奔跑状,羽人身后有一匹飞奔的天马,葡萄枝叶繁茂,雀蝉禽鸟环绕其中。纹饰繁复华美,铸工精良,而且羽人生动形象,在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中极为罕见,全国也仅见几面。1990年著名收藏家吴颂平遗赠一批文物由其子女吴雅安、吴敬德出面捐赠给国家。其中就有此面铜镜。

瑞兽是一种图腾崇拜,是人类早期历史的一种文化现象。羽人,指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够飞翔的人,最早出现于《山海经》,称为羽民。东汉王充称“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体,更受(爱)异形。”西晋张华称“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在道教中,道士被称为羽士,而成仙被称为羽化登升。羽人因为身有羽翼能飞,因而与不死同义。

唐 天马蹄镜(图7)

此镜直径8.6厘米。镜呈圆形,镜纽为一只趴卧的天马,两肋长有双翼,用天马的一只前蹄作为镜体,表现出螺旋状的装饰效果。左侧有“天马蹄”三字铭文。该镜寓意天马蹄踏四方。此镜体现了唐代的尚马之风,铜镜中有马匹形象的不多见,此种装饰手法在唐代铜镜中极为罕见。

唐 弈棋人物故事镜(图8)

此镜直径16.4厘米。镜呈圆形,背面满布纹饰,镜纽环饰一圈祥云,纽的上方有两只飞翔的仙鹤。镜面右上部是老子青牛图,为一宽袍舒袖的老者,手牵一牛。镜面右部有一人用手掩耳,侧卧溪流畔,作听涛观瀑状。左部有一个山洞,一仙人正打坐修行,洞口有一手持华盖的侍者,华盖下方站立者头戴冕旒,是帝王问道之景。镜纽的正下方是主体纹饰,四人围坐一棋枰,正侃侃而谈,解棋论谱,为商山四皓弈棋。镜面纹饰满而不臃,人物形态各具特色。唐代棋风盛行,且此镜画面与当时绘画风格类似,具有时代特色。

五、五代及其以后时期

五代及宋代时期的铜镜铸造呈现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与政权对峙、铜荒现象、其他手工业门类发展等因素不无关系。此时期铜镜更注重实用性,镜背纹饰少有新发展。五代及宋代的花鸟镜较多,尤其对鸟镜数量最多,以双凤纹镜最具特色。出现于北宋中晚期的湖州镜在背面标明铸造铜镜作坊的字号,不尚纹饰,注重实用,是宋代最具特点的镜类。北宋后期出现新的镜类双鱼镜。而双鱼纹则是金代最具特色的纹饰。除此之外,金代还有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以及瑞兽镜等。可以说在衰落的铜镜铸造业中,金代铜镜展现出多样化风格。及至元明清时期,铜镜铸造业更为衰落,纹饰与制作工艺趋于粗陋。

宋 扬州政和元年龙纹镜(图9)

此镜直径33.5厘米。镜呈圆形,镜体硕大,半圆纽。内区饰盘曲的龙纹,外区有楷书铭文一周,铭文为:“扬州政和元年造匠人杭立,勾当人华惟,将仕郎司户参军兼司理顿逢原,文林郎知录事参军胡充国。”铭文说明了此镜的铸造年代、铸造机构及铸镜人。

金 上京巡院双鲤纹镜(图10)

此镜直径16.4厘米。镜呈圆形,半圓纽,宽镜缘,两条头尾相向的鲤鱼围绕镜纽布局,翻滚的浪花作为地纹。镜缘上刻有上京巡院押记。此镜应为金代官铸。双鱼纹为金代铜镜的主要纹饰题材,表现出女真族早期渔猎生活中对水和鱼的崇拜。上京巡院应是官署名。

元 梵文镜(图11)

此镜直径9.1厘米。镜呈圆形,圆台纽,环绕镜纽形成两区,镜纽周围及外围布满梵文。

明 番人进宝镜(图12)

此镜直径7.9厘米。镜呈圆形,蜗牛纽,镜背主体纹饰为番人进宝像。

清 湖州薛惠公长柄镜(图13)

此镜直径10.5、通高20.4厘米。镜银色,镜呈圆形,无纽,镜背面有“湖州薛惠公”章,下部有一红木长柄,长柄尖部有一锦穗。

六、结语

文章结合选取的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各时期铜镜,简要梳理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对各时期铜镜的纹饰及所反映的各时期物质文化等进行了窥探和解读。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铜镜经历了从注重实用性到追求装饰美感,再回到注重实用性的过程,铜镜背面的纹饰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而纹饰的发展过程中神秘色彩逐渐减弱,由神话式逐渐贴近现实生活,由呆板逐渐呈现生动的风格。铜镜纹饰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继承发展,同时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像汉代神兽和仙人纹饰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道教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羽化成仙和常生不死神仙境界的追求。唐代铜镜出现多样化新风格,带给人沉稳豪迈的感觉,受到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的影响,铜镜与其他物质文化一起展现了唐代更为成熟开放的风貌,同时,丰富的物质文化杰作展现出一个兼容并包、灿烂多彩的唐帝国全貌。因而,透过铜镜的演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中国古代各时期在思想、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瑞兽铜镜铭文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瑞兽
鎏金瑞兽钟
玩转古铜镜收藏
铜镜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古代的铜镜
辟邪瑞兽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