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沿淮防汛交通网规划建设思路及探讨
2021-01-16于艳青
于艳青,辜 兵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淮河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于典型孕灾区,洪涝灾害频发。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由于上游坡降陡、水流急、流速大,易在短时间内达到洪峰,因此若要降低淮河洪涝灾害损失,除必要的工程措施外,还应构建东西畅通、南北互通、区域互连的沿淮防汛交通网,提升防汛抢险快速通行能力,完善沿淮防汛安全保障体系。
1 淮河防汛道路现状与形势
1.1 路网不健全,两岸交通不畅
目前,安徽省境内淮北大堤、临淮岗南北副坝、城市防洪圈堤、行蓄洪区堤防、淮干一般堤、保庄圩堤、生产圩堤等堤防段可利用堤顶道路作为防汛通道,而霍邱县境内淮河两岸、淮南市境内淮河两岸及蚌埠市境内淮河南岸为无堤段,长度共49.6km,占全段道路长度的1/8,仍需绕至附近城区道路通行,导致沿淮两岸交通不畅。
1.2 道路建设标准不统一,车辆通行困难
现状堤顶防汛道路建设标准低,路面结构型式多样,有混凝土、沥青、水泥、泥结石、土路等。淮北大堤于2006年加固建设,堤顶防汛道路为非等级路面,路基厚度较薄,宽度不等,其他堤防建设时间、标准亦不相同,导致防汛道路标准不一致,致使抗洪抢险时大型车辆通行困难,抢险物资和设备不能及时到位。
1.3 部分道路管护不到位,交通阻塞频发
已建成的淮北大堤水泥砼路面已运行10余年,约有80km防汛道路损毁严重,尤其濛洼蓄洪区启用频繁(5~6年启用一次),淮堤堤顶道路是濛洼蓄洪区防汛救灾唯一通道,也是群众出行的唯一通道。但由于堤顶道路路面较窄,蓄洪时期仅能满足单向通行,且部分路段破损严重,运行物资的大型车辆通行困难,易造成交通拥堵,越来越难以满足防汛抢险要求。
1.4 道路管理技术落后,信息通报延迟
现状沿淮道路未建成信息化管理系统,路面信息传达不及时。汛期防汛道路值班巡逻人员少,不能及时发现低洼、积水、急弯、桥梁被淹等危险路段,道路情况通报延迟,易导致交通中断阻滞,严重影响抢险物资送达。
2 规划建设目标与定位
2.1 完善沿淮防汛交通网
利用现有堤顶道路、跨河桥梁等,打通卡口路段,提升部分道路标准,建设沿淮防汛交通网。以现有东西向堤顶防汛交通道路为基础,结合沿淮区域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道路,利用南北向跨越淮河桥梁,补充完善部分卡口路段,建设东西畅通、南北互通、区域互连、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沿淮防汛交通网,提升汛期快速通行能力,改善沿淮地区群众出行条件。
2.2 提升防汛道路标准
现状沿淮两岸堤顶道路建设标准不一,路面结构型式多样,已建成的部分路面破损严重,严重影响抢险车辆通行。规划着重完善堤顶道路改造提升,统一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m。
2.3 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
完善淮河干流各段主管部门的信息化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路面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补救路面情况、疏导交通。选择合适路段布设交通检查站,在低洼、急弯等危险路段布设警示牌,对出现紧急情况路段进行及时排查、疏导、挽救。
3 防汛道路综合规划思路
3.1 建设沿淮两岸东西畅通防汛主干道
淮河北岸为淮北平原,堤防连续,主要为濛洼濛堤、临淮岗北副坝、淮北大堤饶荆段和涡下段,利用上述堤顶道路,在颍河、茨淮新河等入淮口附近兴建跨河桥梁,形成淮河北岸防汛交通主干道。自王家坝起,沿濛洼蓄洪区濛堤向东,利用王家坝、中岗防汛交通桥和交通部门规划建设郜台大桥,向北跨越蒙河分洪道。之后,向东沿临淮岗北副坝,过临淮岗后沿姜唐湖行洪堤至颍河入淮口,现状是沿颍河向上游到颍上县城颍河五桥,过颍河后沿颍左堤到颍河入淮口,绕行颍河河长近40km。为缩短交通,规划在颍河入淮口新建颍河大桥,跨越颍河至对岸淮北大堤。沿淮北大堤饶荆段继续向东,经毛集实验区、凤台县城,过汤渔湖、荆山湖至茨淮新河,现状是经上桥枢纽过茨淮新河,因上桥枢纽紧临芡河站闸、怀远姚山中学及小学等,导致通行不顺畅,规划在下游入淮口附近新建茨淮新河大桥,连通对岸塌荆段,沿怀远县城,经涡河三桥跨过涡河,沿淮北大堤涡下段继续向东,经淮上区、五河县城,跨过老淮河桥后,到达泊岗乡。
淮河南岸为丘陵区,堤防间断且类型多样,主要由濛洼淮堤、一般堤、行蓄洪堤、淮南蚌埠城市圈堤、县省级道路等组成,规划利用上述堤顶道路,在汲河、窑河等入淮河口附近兴建跨河桥梁,建成沿淮两岸的南北防汛交通主干道。自王家坝起,沿濛洼蓄洪区淮堤向东,利用交通部门规划建设王家坝大桥、曹集大桥,向南跨越淮河。在曹台孜闸附近规划新建曹台大桥,跨越淮河连接临王段,经城西湖蓄洪堤,到临淮岗。现状是向东沿霍陈路到新店镇,经城东湖蓄洪堤、S310临叶路,过淠河后沿正南淮堤至正阳关,规划沿居民迁建中心建设临新保庄圩至汲河的汲淠河大桥,跨越汲河、淠河,连通正南淮堤至正阳关,缩短路程8km,避开S310临叶路。经正阳关后,沿寿西湖牛尾岗堤过寿县县城、东淝河,沿S102合阜路过凤台县经开区。因工矿圈堤黑李段、老应段未直接连通,现状需绕行八公山区淮界路、淮凤路等道路,规划新建李老段道路,连接李嘴孜至老龙头。经耿石段、石姚段、淮南城市圈堤、洛河洼堤防,现状跨越窑河经G206烟汕线,绕行淮南城市圈堤、窑河封闭堤、国庆东路至黄疃村,规划在新城口附近新建窑河大桥,跨越窑河连接黄疃村。沿黄苏段至苏岗村,规划新建苏马段道路,连接苏岗村至马城镇,接天河封闭堤,通过G206东海大道绕行过涂山,经蚌埠城市圈堤、方邱湖堤防后跨濠河,经临淮关至杨家湾,接花园湖行洪堤、香浮段一般堤后到浮山,沿潘村洼行洪堤到柳巷镇。
对现状堤顶防汛道路按统一标准提升改造,在沿淮河设计水位以上新建部分道路,完善沿淮两岸东西畅通防汛主干道。
3.2 建设跨淮河两岸的南北互通防汛通道
现有21座跨淮河公路桥梁及临淮岗、蚌埠闸2座闸上桥,交通部门规划建设跨淮公路桥梁8座,部分河段跨淮公路桥梁密度较大,但仍有少数地方跨淮桥梁缺失,规划适当补充桥梁建设,构建濛洼蓄洪区“三南三北”进出通道;充分利用现有跨越淮河南北的公路桥梁,以及临淮岗、蚌埠闸拦河枢纽交通,结合交通部门规划建设的跨河桥梁,适当补充建设孔李大桥,连通上六坊堤的陆上通道,形成与东西向主干道科学合理的互联互通。淮河干流南照集至泊岗段现有高速公路桥梁6座,国道、省道公路桥梁7座,市政等公路桥梁7座。交通部门规划建设的跨河公路桥梁有颍正淮河大桥、淮南二桥、黄疃窑大桥、S306五河淮河大桥、蚌五高速跨淮河大桥、泊岗淮河大桥等6座。因六坊堤位于河道中间,目前进出只能通过船只,考虑到孔李大桥跨越上六坊堤,为方便防汛抢险、群众生产需要,本次规划利用孔李大桥建设进入六坊堤匝道,与上六坊堤行洪堤连通。
3.3 建设沿淮防汛重点区域交通支线路网
沿淮防汛重点区域包括行蓄洪区、一般堤保护区、保庄圩等。
沿淮分布15处行蓄洪区,分别为濛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城西湖、城东湖、寿西湖、瓦埠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汤渔湖、荆山湖、花园湖、潘村洼,堤防长463.3km。沿淮现有保庄圩37座,其中包括润左、润赵、古城、岗庙、庙台、王岗、垂岗和临淮等8座区外保庄圩及寿西湖内在建城西、涧沟、菱角3座保庄圩,保庄圩堤总长315.4km。行蓄洪区公路网密度约为0.958km/km2,其中现有撤退道路193条,总长1296km。沿淮两岸现有一般堤保护区10处,包括张付段、临王段、石姚段、洛河洼、黄苏段、天河封闭堤、塌荆段、正南淮堤、方邱湖、临北段、香浮段,保护区面积796km2,耕地88万亩,堤防长181.7km。
利用保庄圩、行蓄洪区堤防、一般堤防等现有堤顶道路,以及行蓄洪区内部撤退转移道路、村村通等,连通防汛主干道,打通断头路,提升堤顶道路通行能力,完善循环路,着力构建外通内联、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行蓄洪区等沿淮两岸防汛重点区域交通支线路网,实现汛期防汛人员、物资等快速通达。
3.4 制定信息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方案
完善淮河干流各段主管部门的信息化监测系统,汛期到来之前,全面排查防汛道路通行情况,及时抢修补漏,保障防汛道路全面畅通。制定与气象部门信息网络连接,及时掌握气象变化趋势。对易发生事故的路段重点巡查,布设监测系统,动态掌握路面情况。提前落实抢险队伍和防汛物资保障,提高事故快速处置能力。对已发生积水、破坏或交通事故的路段,及时设置警示牌,迅速上报,快速处理,全面提升防汛抢险救灾保障体系。
4 结语
现状沿淮防汛交通道路建设时间不同、标准不一,通行速度慢、效率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沿淮防汛要求,严重影响两岸人民群众生产安全。利用现有交通道路,通过提升改造和适当补充,构建东西畅通、南北互通、区域互连的沿淮防汛交通网,是非常有必要的。沿淮防汛交通网建成后,可提升防汛抢险车辆快速通行能力,为抢险物资及时送达赢得时间,同时,改善沿淮群众出行方式及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完善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