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高质量发展下水安全保障思考
2021-01-16何子杰
何子杰,张 潇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全面建成与这一宏伟目标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是重要基础保障之一。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2-3]。黄石市历史文化悠久,地理区位突出,资源禀赋优越,因水而兴,因港灵动,是国务院确定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沿江开放城市,也是全国12个建设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经济区)之一。随着黄石市“五城建设”及“五大转型”战略不断深入,正在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发展也由“环磁湖”向“环大冶湖”跨越[4-5],经济社会进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防洪减灾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喝好水的愿望更强烈,缓解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用水矛盾的需求更迫切,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任务更繁重。解决好水问题,发挥好水优势,保障好水安全,事关黄石市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全局[6],必须站在长远和战略高度,科学谋划黄石市水安全保障格局[7]。
1 基本概况
黄石市历史悠久,其市情水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1)襟江怀湖,水系发达。长江自北向东绕城而过,岸线总长79km。境内河港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全市水域总面积687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包括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磁湖水系以及保安湖水系在内共有河港408条,河网密度达0.38km/km2。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456mm,降雨分布不均,4—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5%。水资源丰富,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60亿m3,长江为黄石最大的客水来源,多年平均过境客水量为7250亿m3。
(2)山水相间,生态多样。黄石地处幕阜山北麓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江南滨湖丘陵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整体一面靠江,三面为平川、丘陵、低山环抱,中部被两条山脉带相隔,局部地区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独具特色的山水相间,呈现出“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画卷,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生境和生物多样性,境内有湿地面积575.1km2,拥有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较好的生态本底条件。
(3)灾害多发,风险居高。黄石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有“洪水走廊”之称,历来防汛形势严峻,外有长江洪水威胁,内有河湖水系汇水集中,外排不畅,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969、1983、1991、1996、1999年黄石市均发生了区域性大洪水,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黄石市2016、2017及2020年均遭遇了特大洪水,多处河堤、港堤、围垸漫顶溃口,基础设施和经济损失惨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4)区位优越,发展迅速。黄石市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工业文明厚重。黄石还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处于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与沪渝、蕲春、大广、杭瑞、麻阳、鄂咸6条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拥有长江十大良港之一黄石港,陆、港、空、铁通达。自201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来,正式拉开质量再造、能力再造、链条再造、生态再造、规模再造的发展大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511元,黄石进入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全市正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环大冶湖发展、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及临空创新发展带建设,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 水安全保障主要问题
多年来黄石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水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有力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随着黄石市产业沿江、环湖布局聚集,区域承载人口和经济负荷不断加大,老问题有待解决,新问题日益突出和紧迫,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水安全领域仍面临不少挑战。
(1)防洪排涝存在突出短板。黄石市长江干流处于迎流顶冲段,崩岸易发,海口堤段堤身质量较差,散浸频发[8]。富水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尚未建成,干流仍有11个堤段40km堤防尚未加固治理,未治理河段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网湖、朱婆湖、牧羊湖等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尚不具备分洪条件,流域外排泵站能力不足,遇长江高水位顶托无法及时排出洪水。大冶湖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偏低,仅20年一遇,受上世纪围湖垦殖影响,湖泊容积较50年代缩减了48%,湖泊调蓄功能受限,城市沿湖堤防建设标准偏低,洪水出江通道单一,容易形成内涝。其它中小河流治理不足、山洪灾害频发、水库病险问题等都是潜在的防洪安全隐患。
(2)水资源利用体系仍需完善。黄石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具有中东部多、西南部少的地域特征,加上全市已建取水工程主要以引、提水工程为主,水资源调蓄能力有限,青山、罗北口等水库城市用水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亟待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辐射范围和规模不足,仍有约15万人尚未纳入集中供水体系,农村供水保证率不足80%。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灌区渠系年久失修,漏损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到0.53,节水改造及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工业用水效率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3)水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尽管黄石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条件,但新中国成立后,黄石市便承担了工业基地重任,其光辉史与“光灰史”相伴相生,采矿经济在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赤字, 开山塘口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土壤、河湖重金属超标,再加上污染排放、人水争地、水土流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生态环境承载压力。2019年全市31个水功能区双因子评价达标率86.7%,尚未全面达标,全因子评价达标率仅为50%,网湖、青山湖、青港湖等重点湖泊仍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4)治水管水的体制机制和能力尚待加强。长期“多龙治水”形成的涉水管理责任不明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厘清。治水管水能力和手段仍较为薄弱,人才、科技队伍欠缺,水利信息化水平不高,监测及预警预报能力偏低。河湖长制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清四乱”工作还存在难点,部门协调联动不足。
3 总体思路与对策
高质量发展对水安全保障的要求是基本实现人民群众饮水放心、用水便捷、亲水宜居、洪旱无虞[9]。要达到这样的发展目标,总体思路是统筹江、河、湖、库各类水空间,协调水量、水质、水域、水流等各类涉水要素,协调好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0],以水为脉,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根据黄石市地形地貌特点和河流水系特性、资源及人口产业分布和空间发展布局,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扣治水主要矛盾变化,坚定不移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黄石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统筹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以环大冶湖区域、沿江区域、保安湖、磁湖区域以及富水流域薄弱环节为重点补齐短板,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筑牢风险可控的防洪安全网,夯实优质高效的供水安全网,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态安全网;以深化水利改革为抓手强化监管,构建协同现代的监管服务网,提升水利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3.1 筑牢风险可控的防洪安全网
结合黄石市未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对象布局的新要求,全面消除防洪除涝存量和增量短板。一是要进一步优化防洪除涝布局,关键是协调好江、河、湖的关系,统筹好防洪与排涝、防洪与城市发展问题,分区设防、区分重点,特别是大冶湖未来作为城市人口及产业聚集的新中心,必须有未来发展的眼光,坚持近远结合,按照相关规划和标准制定协调的防洪除涝标准,完善行蓄洪空间管理方案,落实大冶湖周边圩垸退垸还湖及富水流域蓄滞洪区建设,维护好内部湖泊洪涝调蓄能力,通过外排泵站增容、大冶湖—海口湖水系连通等适当提高沿江地区洪涝外排能力,妥善安排城市洪涝水蓄滞和外排出路,“蓄、挡、排”协同构建防洪安全水网。二是聚焦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以堤防达标建设、河道综合整治、退垸还湖和蓄滞洪区建设、病险工程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等为重点,全面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围绕黄石“一心两带”重点区域未来发展的更高防洪需求,推进水利工程提质升级,提升防洪能力。三是通过加强洪水风险管控、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水工程联合智能调度,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抗风险能力。
3.2 夯实优质高效的供水安全网
加强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统筹好黄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一是深入推进国家及湖北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是做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工作,特别是对于西塞山、新港(物流)园区等城市建设新区,要在规划布局时,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二是要充分发挥长江、富水河网水系和大冶湖、保安湖流域水资源禀赋优势,以长江、富水为重点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序推进王英—富水水库连通等一批重要骨干工程建设,完善原水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多源互济、互联互通能力,形成长江、王英水库互为备用的供水保障格局,加强水资源统一调配与管理,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促进水资源保障水平量质齐增。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完善供水保障网络,针对阳新县部分地势较高、村组吃水难问题,加强集中式供水工程提质升级改造,提高农村供水保障力度,统筹城乡供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灌区现代化建设,完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增强城市应急供水和抗风险能力。
3.3 打造健康宜居的生态安全网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突出地位,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绿色生态黄石。一是合力加强涉水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受损空间生态服务功能逐步恢复,共同维护好涉水生态空间本底。二是以河湖水域为主轴,加强长江岸线生态治理,统筹推进河湖湿地、港道生态治理,加强水系连通研究,恢复生物多样性,加强滨水景观文化建设,要因湖施策、因河施策,特别对于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城中湖的大冶湖,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湖泊保护的关系,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全过程防治,建设宜居宜游美丽河湖,同时探索“河湖+村庄”的模式,建设生态宜居水美乡村。三是以幕阜山脉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绿脊为重点织好黄石市生态安全屏障,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探索建立和优化水生态补偿机制。
3.4 构建协同现代的监管服务网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持续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破除行政壁垒,形成部门间横向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提高水安全监管信息化能力,依托国家及湖北省智慧水利建设工作要求、黄石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完善水利智能感知系统,打造智慧水利综合管理平台,并适时建设城市水利智慧协同应用系统。三是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坚持规划统领[11],推进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强投融资机制、发展培育水市场[12]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水利发展活力和动力,特别是针对水利工程量多面广、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创新工程建设运行管护模式,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标准化、物业化管理,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工程管理全覆盖。
4 建议
(1)黄石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正在由“环磁湖”向“环大冶湖”转变,未来大冶湖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焕发生机与活力。大冶湖水情独特而复杂,作为城中湖后水优势很明显,但水问题亦将愈发突出,必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谋划,系统治理,以未来发展眼光理水营城,协调好城市发展与湖泊保护的关系,打造世界级的水城交融城市。
(2)结合黄石市存在的突出水问题,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和国土空间规划等对接,确保重点项目落地性。重点围绕黄石市“一心两带”城市发展谋篇布局,加强大冶湖水系综合治理及黄石长江干堤达标升级。
(3)依托黄石市滨江临江的资源优势及河湖水系的自然禀赋,开展“最美长江岸线”及“美丽河湖”两大重点行动,打造集生态自然廊道、滨江景观、港口特色文化、水上生态旅游、城市生活界面于一体的最美长江岸线,及以大冶湖大港—大冶湖沿线为水岸同治示范区及全域美丽风景线。
(4)加强分质供水水资源配置体系、城市超标准洪水防御体系、城市发展格局与水系格局适配性、底泥资源化利用、生物通道恢复技术等重点涉水科技问题的研究,为创新水利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