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作用
2021-01-16李增新张林磁窑镇农技站
李增新 张林 磁窑镇农技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机制,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依靠机械动力跨越。截至2018 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已超过69%,大部分农业劳动已由农业机械完成,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由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索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以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使用奠定了基础。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渐产生了农业机械化苗头,现代机械开始初步进入农业生产;6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70 年代国家政府机构提出了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融合发展的方案;80年代提出要想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走精耕细作的特色化农业生产道路;90 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的初步结合;21 世纪初农业机械化不再是粮食作业领域的专属,逐步实现了经济作物领域的跨越,传统以人工劳作为主的种植业逐步转变为了以机械生产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整个农业发展空间巨大。
二、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价值
(一)提高农业收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我国作为拥有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农耕大国,农业生产一直都是我国获得经济利润、满足国民口粮需求的基础产业。但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水平的综合限制,农业生产效益不高。人口不断增长、住宅需求持续增加导致我国原有的农耕面积不断缩小。目前,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区依旧以东三省、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地为主,集中生产,零星分布,这是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特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借助机械生产设备与现代生产技术的共同作业,零散地区的农业耕地也能被及时“照顾”。依靠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进一步扩大农业耕地面积,有效控制农业开支,存在于用地与耕地、技术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被进一步解决。
(二)扩大就业缺口,带动农村群众就业
传统农业生产活动投入成本高,经营时间长,收入低,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高消费、快节奏生活,导致农民群体“后继无人”。当农民种田种地成为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的工作。在可以预见的几年内,劳动力不足将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重要因素。而农业机械化建设将有利于吸引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从事农业生产。因为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必将向规模化生产发展,借助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在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增加农业生产的收入,逐步缩小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收入比例,这对于在城市就业困难的人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就业途径,从而能提高人民群众,特别的进城农民重回农村就业的热情,鼓励农业人才回到土地当中。另一方面,是对机械化设备使用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当收割机、粉碎机等大型机械设备逐步进场,围绕相关设备演化而来的设备操作要求、市场设备需用需求、设备维护需求逐步崭露头角,技术型人才在农业生产中有了用武之地。在机械化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群众的劳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改变生产观念,提高农业建设地位
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管理机制破坏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效性,“靠天吃饭”的落后生产理念使得农民群众将农业生产活动视为“低收入、高开支”的代名词,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偏低,即使是进入了新时期,其对于农业生产活动也抱有较强的被动管理心态。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带动当地群众做出转变:在机械化设备的帮助下,无论是分散的农业经营活动还是专业的农业生产单位,都能够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管理制度。一方面,是依靠机械化设备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干预,如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灌溉、机械化收割等,降低农业经营成本与劳动压力,保障农业生产活动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对农产品、农副产品的现代化加工,借助机械设备与机械材料,农业建设与管理单位能够提出新的农业管理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农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高开支、低回报问题。让农业生产工作者与农民群众对农业建设活动产生新的兴趣,这便是农业机械化的新价值。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机械产品多样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升
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极低,全国农用拖拉机保有量不到200台,农用灌溉机、汽车、联合收获机等大型机械的数量基本为零,农业机械也只是单纯的生产农业的机械,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80100kW。新中国成立发展到现在的70 年里,随着我国制造业能力与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机械也发展到生产涵盖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等在内的农业机械产品。2019 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2708 万kW,许多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伟大突破,农业机械本身也在更新换代,不断升级。农业机械的作业领域由粮食生产扩展向各种经济作物,耕作模式也由简单的粗放型农业转向运作高效、管理方便的精细型农业,不但注重农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重视“产前+产后”整一条产业链的发展。
(二)农业机械化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迈进
我国自1978 年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农户的作业模式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这会导致每户家庭的种植封闭且规模较小,几乎没有人会专门购买农业机械用于自家的生产。因此农业机械社会服务这一课题便应运而生。经过近30 多年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正式朝着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的方向迈进,这种趋势起源于20 世纪90 年代的跨区域小麦收割。跨区域机械化收割的实行,将各地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时间从7~10 天延长至一个多月。这不仅使小麦收割的效率显著上升,联合收割机的应用率也大大增加。该措施在解放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让农业机械跨区域整体运用的经济效益由此展现出来。此外,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保有量也因此迅速上涨。该措施也带动了农业其它领域产业的作业模式由分散的向集中的机械化生产迈进。各地农业机械作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协会和农业机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当前的农业机械设备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性能不够突出等特点,可以全面满足农林牧渔领域生产的机械设备少之又少,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大多数农户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都仅仅局限于农作物运输层面,很少会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之中将其有效的运用。最后,我们还需要解决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品牌集中度、知名度低,农业机械化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薄弱,技术集成度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和瓶颈。
四、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技术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农机示范区的作用
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不能仅仅发挥一枝独秀的作用,而是应当以示范区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作物机械化种植的推进。农作物农业机械示范县的建设,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同时也应当增强农机示范县的带动作用和整合作用,地区政府应当牵头与科研机构、各个高校进行联合组成生产研究的综合体,从点状示范向面状进行辐射。
(二)构建农机应用系统
完善的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应当在播种、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一系列环节实现农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生产。同时,为农作物种植机械的维修、保养、应用、保障,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力保机械化能够贯彻到农作物种植的各个环节。避免出现农作物种植机械化程度不平衡,导致的机械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等现象。
(三)完善农机维护体系
后期维修保障应当被纳入农业机械推广的整体体系当中来,通过良好的售后维修系统,在农机应用群体中树立良好口碑。实施“一机一码”追踪维修保障制度,让出现故障的农业机械能够及时得到最妥善的维修。以农业机械后期维修体系的打造和完善为契机,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的完善,和农业机械推广率和转化率的提升。注重前期的农业机械推广,忽视后续的农业机械配套服务,是我国农业机械推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新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过程当中,推广和后期维修保养等服务依然是相互割裂的两个部分。然而,新型农业机械的维修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却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的推广效果。
(四)搭建农机维护互联网学习平台
就提升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的保养意识而言,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可以借助各个互联网平台,运用图片、短视频、新媒体等新平台,推广农业机械保养的相关内容,从而让农业生产者以更加形象直观,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方式学习农业机械保养知识,最终提升农业机械的保养意识。新时代的农业机械推广,应当符合新时代农民的消费习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也应当和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实际上,促进农民保养意识的提升,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推广农业机械的新技术。在农民深入学习了农机新技术的优势之后,在购买时会更加偏向于新型农业机械,从而促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当农民在接受互联网平台上的相关内容时,就会对具有新技术的农业机械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五)注重对农户的引导,强化科普教育
广大农户作为农机的使用主体,其知识能力和操作水平的高低同农机使用效率可以说是直接相关的,同时也是决定农机技术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所以,相关部门除了要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项目管理机制的及时构建外,还要重视对基层农户的引导和培训事宜。基层政府可以连同当地农业部门一起做好相关的宣传、普及、指导工作,以全面化、专业化、细致化的科普教育强化广大农户对农机设备的认知理解和操作水平。以此为前提,还可以适时挑选一些专业技能扎实、实践水平过硬、推广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业生产一线建立推广试点,为农户提供更便利直接的服务,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如此能助力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户创造更多收益,比如说可以给予一些农机合作社各种技术上帮助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以期全面凸显农机合作社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优势和影响力,循序贯彻好农机作业推广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机械化之间具有绝对的相关性,但在农业种植生产中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积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