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2021-01-16刘雅琪钟明华
刘雅琪,钟明华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党的十九大闭幕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两个革命”重要论断,即“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1)习近平:《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人民日报》,2017年11月7日。。随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多次谈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及其与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回答了“在新时代推进什么样的社会革命、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问题,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出“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百年世界大党自身优越性与成熟性的集中体现,这种优越性和成熟性就表现在对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目标、进程、条件、自身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自觉把握与科学运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的核心要义
“社会革命” 一词,同“实践”“物质生产”“异化劳动”“资本”等概念一道都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社会革命是理解唯物史观、共产主义革命必然性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枢纽。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也可以这样说,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论和纲领,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然后,循着这些规律,对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历史主体提出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任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全新的面貌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运动实践相结合,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客观进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具体地探索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获得解放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社会革命的动力与过程、目标与步骤、现实性策略、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作用等问题的探讨揭示了社会革命思想的理论内涵。
第一,作为描述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动力及其过程”的“社会革命”,主要是指由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以及维护其运作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这一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得到详尽阐释。当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时,他们的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发展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且历史逻辑决定着理论逻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及其过程的锁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页。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内涵作出了最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表述,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在内容上,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内涵作了双重规定,一是源于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冲突(生产力受挫“反对”现存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二是源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冲突以及上层建筑内部冲突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实际上向我们表达了三层意思:(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变革要求。社会革命的结果都是要消灭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发展着的生产力。确立新的生产关系意味着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2)社会革命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关系确立必然要求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对此,列宁有过一个非常明确的表述:“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政治上层建筑。”(4)《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31页。(3)社会革命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技术、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和意识形态等,主要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反映出社会革命的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塔克将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界定为“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随之发生的社会复合体的一切从属要素的变化”(5)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就形式而言,马克思还指出,革命会采取很多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页。。从狭义的角度讲,社会革命可以是其中任意一种形式,而政治革命只是社会革命的一种急剧形式。可见,历史唯物主义用了较为深刻的“经济—社会”动因来解释“政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结构危机引发的瘫痪令统治者越来越无能”(7)欧内斯特·曼德尔:《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社会现实》,颜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页。。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也展示了他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内含的“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研究方法与逻辑路径。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革命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非常革命的作用不应该只是限于自由、平等形式在政治领域的实行,而应该是其在经济—社会领域里的真正实现。马克思正是从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不彻底性中找到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力量。通过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动力及其过程”一般规律的揭示,进而,对于个人依然受资本的统治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改造,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与实践的精华。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实结果,是最为深刻、最完整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路径。“人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想象为世界的一种完全新的状态,想象为世界上人的一种完全新的状态。人们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才能达到这一状态”(8)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着重从分工而导致的奴役和非人化、从雇佣劳动制下人的生产利益受限出发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观点的。资本主义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的生产力在取得历史上极大进步的同时却带来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异化与自我疏远,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无产阶级最终反抗他们的生产方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来表明共产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用“两个彻底决裂”描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彻底性与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第60页。并且,只有在世界历史视野中,通过伟大社会革命重新驾驭更高生产力水平上的物的力量和消灭分工,才能在“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真实共同体中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首先要从推翻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革命开始。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随后,以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主要任务的社会革命是一场长时间、大规模、不间断的总体的革命。在中国,由于近代中国的现实,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的政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急剧形式)就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确立。随后,从“一五”时期到1976年,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全面、深刻、历史性的变化。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现实“经济—社会”结构出发而进行的一场深刻社会主义革命,它触及了社会革命的各个维度,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在社会革命实践活动的展开中得到凸显。马克思说:“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1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00周年纪念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8页。可见,社会革命是一个历史范畴。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60页。人的解放是一种“连续的革命性”的历史活动,是将历史作为社会革命进化过程的理论,经过一系列时代发展向共产主义未来推进的。人们也可以看到,社会革命是一个整体有机过程,是全部社会构成要素的变革和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变革与更新,包括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与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但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不同要素的变革在历史进程中体现出不同步性,每一个特定阶段构成由特定的社会形式支配的具有独特性质的社会时代,任何国家社会都具体表达了既定时代整体的人类社会情况。在马克思恩格斯笔下,“当代”英国社会被看作是“现时代”普遍出现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的和最先进的形式。因而,对特定的社会形式的具体研究,意味着一是要明确社会革命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要具体研究“社会革命实践的内容的具体性”与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整体的社会”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将“社会革命”理解为对社会总体改造的“变化过程的因素”。可见,“马克思整个革命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框架之内的。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是在历史中的社会理论。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是在历史中的社会改造理论,是历史自身作为人的革命进程的理论”(13)塔克:《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8页。。因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势必体现为彻底性与连续性、整体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现实改造活动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统一于社会发展的历史环节中。无产阶级作为社会革命的自觉主体,只有在具体的社会革命中使自己的认识提高到与其客观产生的历史任务相应的水平上去,才能保持它的阶级意识和使命意识。初心和使命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是自觉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性特征与具体性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社会革命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世界历史、制度建设、党的领导等领域,兼具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系统性、共同性等特点。这里着重论述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三个重要维度:一是从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角度促进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发展问题;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问题;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世界历史视野问题。
首先,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以推动建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追求进一步落实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1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根本旨趣在于“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66页。,在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的生产者状况的改善。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必然性的共产主义革命,“它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516页。。进入新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强调新时代社会革命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以释放生产力活力、完善上层建筑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重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完善和协调社会结构各领域的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满足与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复合性需求,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具体体现和运用。与此同时,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与制度完善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落实在国家的治理效能的提升之上,紧抓发挥“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根本之策,紧扣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讲,“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3页。。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特点就在于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向在释放生产力活力的同时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上层建筑的转变,在于以增强硬实力为主的器物现代化向推进制度现代化、提高制度竞争力的转变,在于发挥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制度建设自身就蕴含着强调完善上层建筑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自觉完善和制度化地理顺与稳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体制机制以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活力的意义,蕴含着社会革命就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过程,蕴含着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其次,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以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为目标,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更强调社会革命的整体性。社会革命是一个整体有机的过程。“社会革命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内的整体变革进程。……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没有完成,最多只能说是社会革命的部分完成,还不是社会革命的最终完成。”(18)庄友刚:《论社会革命的整体性》,《学术研究》,2019年第8期。在中国,如果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可以被看作政治革命的完成,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可以被看作是以中国经济革命为主导开启的解决“发展的问题”的全方位改革,那么,新时代社会革命的重要特征是致力于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1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是经济革命的深化与升级,并且更加强调包括文化实践方式在内的社会革命,即建构符合新时代需求与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引领力、凝聚力、吸引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20)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一方面,这种强大正能量表现为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认同,在人民群众中培育形成统一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这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实现人们生存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2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更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优势,深化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引领,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相统一。
再次,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拓展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实现机制,将世界历史推向共产主义的深层次。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央客观现实的反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临“危”寻“机”、于“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页。对马克思恩格斯来说,所有的社会革命都是世界革命。自我实现,或者说变成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在“真正人类的历史”时期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支配”(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即资产阶级文明的存在形态锻造了“人的史前史”走向“真正人类的历史”的必要条件——物质力量、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马克思也看到生产力的发展不等于生产力归于人民所有,因而强调“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的时候,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共产主义才能够成为现实。马克思将无产阶级的伟大社会革命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考察了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式的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那就是“在阻断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的同时所选取的世界历史的新形式”(25)张奎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深远意义》,《哲学动态》,2013年第10期.。虽然苏共后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探索中走向失败,但现在,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一带一路”建设、“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的践行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资本主义文明限度的智慧超越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主动担当。中国共产党以“共同价值”置换“普世价值”,谋求以“以人类为本”的“更加全面均衡的全球发展版图”(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5页。解构“资本霸权逻辑”,以“普遍安全”取代“冷战思维”,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优越”(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41页。,主张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社会主义路向”全球治理取代“资本主义主导”的以“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为主要特征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将世界历史推向共产主义的深层次发展,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注入了新元素和新色彩。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涉的人类整体利益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世界历史视域下的再“谋划”,谋求民心相通与认同合作,再次叩问了人类解放与自由发展何以实现的最高命题。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60页。,“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33页。。
三、勇于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鲜明特征
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作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的自觉与把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公开表明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年,第52页。,这就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观能动性在无产阶级革命中重要作用,同经济决定论与唯意志论划清了界线。习近平总书记讲:“把党建设成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我们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3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月5日。其所体现的“意识自觉与使命自觉”(32)这种意识自觉和使命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规律和自身历史地位的必然选择。所谓自觉不自觉,周原冰先生曾指出其内含的两层含义:“一层,在于是否正确地认识了和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层,在于是否主动地朝着事物发展的前进方向去推动事物的发展。”周原冰:《论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9页。、“方法论自觉”、“争取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状态”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历史主体的高度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一种革命辩证法对于历史主体的现实要求,揭示了百年世界大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奥秘所在。
第一,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体现了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意识自觉与使命自觉的不断强化,是百年大党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意识自觉与使命自觉奠定了勇于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自我革命就是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永不忘本”。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源泉与内在要求。这一历史使命必然内在要求无产阶级政党以高度的主体理性强化党的自身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加强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提升政治境界、思想境界与道德修养,不断练就“刀刃向内”的自觉与勇气,百炼成钢,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33)习近平:《全党必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年6月26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这一意义上的自我革命是围绕着“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三个深刻认识”(34)习近平在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等管党治党方略展开的,是围绕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总体要求展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以及自身地位的现实表达。其内含的对于社会革命主客体关系的正确回答,正是邓小平所要求的“好党”(3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8页。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有战斗力的党”的内涵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讲,“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3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498页。。“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19页。因而,越是强化使命担当,就越是必须强调党的自我革命。一个没有使命担当意识和自我革命意识的政党是难以为继的,这就对全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勇于自我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因素”,正如卢卡奇所言,“无产阶级绝不能害怕自我批评,因为只有真理才能给它带来胜利”(38)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红远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29页。。
第二,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自觉。勇于自我革命是具体的、实践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意识)与社会革命实践的动态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自觉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以党的自我革命统领并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工作要求,满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34页。。这既充分强调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必然性、现实性与持续性,又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追求社会主义实现过程中的伟大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勇于自我革命架起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实践加以统一的桥梁,即通过勇于自我革命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统一性,形成推进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而,勇于自我革命具有的功能和意义就在于,能够对历史所赋予的问题与任务清楚明了并且有能力加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讲:“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4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2页。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输送”伟大意识,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以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自我革命能力推进社会革命。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促使党勇于自我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更是以持续的思想大解放为先导。在这个意义上,勇于自我革命就是自我革新,是要将自我革命的辩证运动置于新时代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场域,将无产阶级政党的能动性与社会革命的结构性、历史进程统一起来,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统一起来,时刻清楚认识并有能力解决社会主义运动所提出的种种任务以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第三,勇于自我革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新时代党建任务的主动应答,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经验总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以怎样的斗争精神继续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41)习近平:《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人民日报》,2019年9月4日。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勇于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就是要将其主体内在的使命自觉、方法论自觉转化为创造性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的能力,内驱为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斗争精神与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进取精神。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天上掉馅饼,是苦干出来的。一方面,勇于自我革命,其所蕴含的意识自觉与方法论自觉体现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责任担当与斗争魄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精神”(42)《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5页。,干事创业敢担当。“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等等,都需要担当,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43)《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2页。。另一方面,勇于自我革命,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它所体现的意识自觉和方法论自觉,本身就是目标和武器,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初心和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步、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44)《习近平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524页。,将自我革命所富有的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融入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任务中,更加自觉地破除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顽瘴痼疾。这也就要求,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自我净化;必须提高自我革新意识,善于依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党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事业中,解放思想、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坚持自我革新;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坚持自我批评;必须发挥党内民主,注重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方针,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坚持自我完善;必须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在伟大社会革命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坚持人民性和党性的统一,自觉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坚持自我提高,并强调国家在推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西方媒体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否定乃至全盘抹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所展示出的改革活力与治理效力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进一步获得了自我激活的新的机会。无疑,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更多了一些对于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与发展趋向的确定性;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合理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路径的有效探索。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说,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是矛盾解决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路径,“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富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6页。。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社会运动”、20世纪末现实社会主义的挫折和衰落与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对人们物质需求的铺天盖地的刺激与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及其实现道路的怀疑时有发生,甚至引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否定。正因为此,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推进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基础,明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前中国的实现条件与阶段性质,聚焦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及其在社会主义实现条件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和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内核。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主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点支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设事业”(47)钟明华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探索》,2020年第2期。。
第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是对于社会主义现实性的理性认识与有效设计,对完善和优化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4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这也同时表明人们在社会革命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限度。以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起点,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把握社会主义的形式与内容提供了更大的现实思考空间。也就是说,对社会主义现实性的考量要紧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蓝本与理论成果,否则就无法切中要害地探寻到实现共产主义的有效路径。一方面,明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性特征与具体性内容,就可以避免在实际工作中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精神状态、根本动力、主要内容与发展目标,为现实性的社会主义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并提供中国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生产力的活力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上注重社会的整体发展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
第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论述是对于现代性的独特的理论反思,是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切入点重建21世纪的发展价值观。“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仍聚焦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策略,理论宗旨仍是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住决定时代面貌和世纪发展的根本。”(49)钟明华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初探: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探索》,2020年第2期。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美好生活”回归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次,“美好生活”回归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题。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的动力、过程与目标上,分别强调生产力发展的优先性、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与人的生活境遇的改善,始终把人的发展落实到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现实实践中,重点阐明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的根本旨趣。再次,“美好生活”回归了发展的本质,重建起21世纪的发展价值观。发展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基于改善生存与生活环境、实现自身发展和进步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上升过程。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切入点,坚持资本批判以打破资本逻辑对人的理性化侵蚀,坚持异化批判以揭露现代性对人的控制,注重推动个体主体性的生成与人的全面发展,重申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此外,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革命思想关于社会有机体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共生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50)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23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讲话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从“兴办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新时代深圳使命”,何尝不是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又一重大创举。从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到与时俱进全面深化改革,从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到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它所起到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全面展现党中央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战略意图,将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更高要求。它所预设和布局的“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将体现出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系统性、创新性与整体性。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两大革命”的丰富理论内涵的阐释只是浅尝辄止,但窥一斑可见全豹,由于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场域所具有的“全面具体化”特征,其内容也必将在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中、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体现出更大丰富性与现实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