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发展视域下高校学生劳动教育途径研究

2021-01-16李亚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教育

李亚州

(安徽财经大学 法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2018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同时,意见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中央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为高校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积极营造崇尚劳动的育人氛围、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等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劳动育人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一)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劳动育人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

(二)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讲话高度体现劳动育人的重要功能,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也体现了新时代如何贯彻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举措,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高校育人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载体。因此,劳动教育做为“五育”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其作用更应加强和凸显。

(三)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必然要求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和目标,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必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视域下,拓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独有优势。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勇于奋斗、锻塑品格是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劳动者劳动观念、技能以及劳动的态度和习惯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是统一有机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真正做到“五育并举”才能完成人才培养体系的闭环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目标。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长期以来,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下,很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劳动课程只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教育活动,与当前高等教育契合度较低,教育层次不够。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高校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更多将培养重点放在学生德育和智育方面,侧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劳动育人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劳动教育的比重。另一方面,由于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导致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过程中,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使劳动教育脱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如何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载体,搭建劳动育人平台,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摆在高校育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且必要课题。当前,随着国家对劳动育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虽已经意识到劳动育人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师资、场地等因素制约,导致劳动课程建设尚未真正形成体系。有的高校开展了劳动教育,但仅限于劳动活动或者劳动实践,对劳动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够,对劳动育人的目标、内容、师资、重难点、方法以及后续的教学评价等也把握不准。因此,高校要加快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劳动实践平台的构建,将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列入学生必修课,设置专门学分。同时高校也可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和个性要求进一步优化劳动教育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劳动育人岗位,加快构建集教学、教辅、管理和后勤为一体的劳动师资体系建设,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实落细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高校劳动教育氛围营造不够

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载体,也是最能给学生感染和启迪的。但当前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娱乐性、趣味性校园文化活动相对较多,涉及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导致劳动育人氛围营造不够浓厚。究其原因,有的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不够到位,教学楼、宿舍区、食堂等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很难或很少见到有关劳动教育、劳动工匠、劳动精神的宣传栏目或宣传标语,学校或者基层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很多,但涉及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或讲座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劳动育人的氛围,使劳动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力有所降低,无法真正起到劳动教育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的作用。

(四)劳动教育活动载体尚存不足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健全和完善,高校的收入和财力水平较以往有很大程度提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增强,很多服务都逐渐采取外包方式进行,如校园安保、多校区交通、公共场所卫生、校园绿化等均有社会相应的服务单位承包;同时,学校还为教室、学生宿舍配备空调、自助洗衣机,为学生食堂配备了自助洗碗机等设备,学校社会化服务的不断增加从劳动教育的视角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的劳动空间,减少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资源,减低了劳动育人的实效。此外,有些高校虽然将劳动教育与寒暑期社会实践、日常志愿服务、学校开展的勤工助学等结合起来开展,但由于受众面较小,活动持续性不高等原因,导致活动形式成为主要内容,而劳动育人的内涵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高校劳动育人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劳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大力推进劳动课程和实践与专业课相结合。高校要开设劳动系列课程,界定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把劳动教育设置成必修课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地接受劳动教育。同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劳动结果进行考核评价,通过课程和活动不断增强劳动育人的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二是推进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要广泛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途径积极参与劳动体验,将劳动实践教学纳入“第二课堂”,将劳动成绩做为课外学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享受劳动、提升技能。同时也要大力开发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搭建全社会共建的劳动育人平台,真正实现全社会、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三是要推进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相结合。高校劳动育人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等高新技术和新兴战略性产业,不断优化、创新劳动教育手段,大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劳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加强劳动师资队伍建设

劳动育人要取得实效,师资队伍是重要环节。就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情况来看,缺乏好的师资是主要瓶颈。一要提升教师参与劳动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教师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加强教师劳动专业技能培训。从事劳动育人的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劳动相关理论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有劳动的技能。高校可以采取专兼职、校内外联合等方式,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把社会、企业、厂矿、社区的劳动技术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纳入实践导师范畴,以弥补高校劳动师资的不足。三要给予一定的保障措施。高校可以通过职称评审加分、评奖评优优先、增加劳动育人工作量、社会实践导师与本校教师同工同酬等方式,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积极营造劳动育人文化氛围

高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方面,积极邀请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劳动模范、知名工匠、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为学生宣讲劳动技能,感受劳模精神,分享劳动者情怀;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推出更多学生关注度高、互动性强的宣传作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勤于钻研、乐于敬业。

(四)构建全方位劳动育人协同机制

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共同体。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加强社会各领域对劳动育人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打造多方劳动育人的共同体。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主动进行沟通,积极协调社会资源,将企业、工厂等作为高校校外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和大学生特点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特别是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使大学生感受劳动新形态、新方式,体验新科技。高校还应重视劳动政教融合功能,让学生进社区,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基层帮扶等,多渠道探索大学生劳动实践渠道。家庭劳动教育因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在劳动育人中占有重要地位。要进一步更新家庭教育内容,构建家庭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该抓紧制定家庭劳动教育评价体制,构建多元化的家庭劳动教育评价方式,补充高校、社会劳动育人的短板。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