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日常生活的居住型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2021-01-16周缓缓张万荣
周缓缓 张万荣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0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对于绿地建设已从存量转变为增量发展,居民的生活需求也由最初的满足温饱到追求精神生活。居民日常生活既包括每一天有意识的主要活动:工作、学习、交通、交往等,又包括附带性的次要活动:聊天、休憩、娱乐、散步等[1]。因此不仅有国家政策的推动,更有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引导口袋公园的兴起与发展。这种小型绿地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人们对绿化的需求。此外,在2020年疫情的冲击下,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也可以更新改造为临时隔离区等,可见其也具有应对灾害的可塑性。
但近年来,口袋公园的建设缺少考虑原有空间的结构功能设置,规划建设周期短,改造方案千篇一律,这种新的空间设计反倒是破坏了城市系统性构架[2],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其不好的体验感,因此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完善口袋公园系统性的更新设计方法。
1 居住型口袋公园相关概念及现状问题
1.1 概念及功能位置
口袋公园按周边建筑环境不同,可以分为居住型,商业型,办公型,交通型以及文化型口袋公园。居住型口袋公园概念为0.04 hm2~5 hm2间,有绿化环境且呈斑块状布置的城市公共空间[3],它们开放性较强,无封闭的设施,公众随意进出。
居住型口袋公园分类多样,其中根据功能可分为休憩交往、交通疏散、缅怀历史、生态景观四种基本类型[4]。其位置在住宅区附近但并不在住区内部,主要位于社区中间、跨社区、社区入口以及街角这四种基本位置,而不同的功能位置也决定了口袋公园应为周边居民提供什么样的场所服务。
1.2 居住型口袋公园现状问题
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下,口袋公园面临重大的机遇与窘迫的困境。目前,我国盲目地新建或改造口袋公园,导致公园在设计建设中出现规划方案缺乏系统性,主题千篇一律,应对灾害的能力不足,后期维护不佳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以及设施利用率不高,居民停留时间短,土地资金不必要的浪费等微观层面的问题。
2 宏观角度下居住型口袋公园设计方法
从宏观角度看,应注重口袋公园的景观系统规划,打造功能体系规划,增加防灾减灾规划,提高民众维护能力等;微观角度上,合理设计功能分区,明确场地文化主题表达,运用新技术实现经济化建设等。
2.1 形成区域性口袋公园网络,与上位景观规划相融合
居住型口袋公园并不是独立的存在,它们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同城市的道路网络一般交织着。但是我国目前没有形成每个区域特有的口袋公园网络设计思路,导致口袋公园设计中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数量大但综合品质不高。
设计中,首先应考虑口袋公园的位置以及功能的联系。对设计区域内闲置绿地位置及周边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从而确定是否可以加以设计利用。假如有邻近的两处绿地,可在设计时使其主题、功能互补。例如“杭州临平一廊七园”,通过历史文脉将七个口袋公园串联成文化艺术长廊,以“重塑、复兴、乐享”为核心理念,结合老年健身戏曲、青少年轮滑、市井文化、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等主题,实现公园之间共融共通的目标。
其次,利用道路绿化增强口袋公园之间的联系,通过线性的道路绿化串联起散落在各个区域的口袋公园,提升城市生态效益的同时形成一个整体的互相交织的绿网系统。最后,一个区域内的居住型口袋公园网络应多元化。设计者必须与时俱进,让思想走在前端,例如设计快闪花园这种临时性主题公园等。
2.2 增加防灾减灾规划,保证居民安全生活空间
当下,公园不只是要美的景观和休憩功能,关键时候还需要能转化为避难场所。如日本城市内口袋公园可转化为地震等灾难时的临时避难地、楼宇之间的防火带,配备有防洪沙袋等。公园更新中可设置明显易懂的标识,减少灾中思考时间。例如平面图中用红色图示强化防灾区,用深色加粗线条和箭头强化逃生路线[4]。随着人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未来期望在灾害来临时,智慧化系统可以运用新兴技术预警,并自动将公园调整成避难场地。
其次,防灾减灾也可以融入公园理念设计中。例如成都日前建设了一座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体验式公园,分区内包括有趣味性的地质灾害教育区,通过崩塌、泥石流仿真景观让人们直观的感受灾害的冲击感;灾害逃生体验区利用管道逃生模拟装置等,增强逃生等基本常识等。
2.3 建设市民高度参与的口袋公园,提高民众维护能力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给后期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后期维护管理是花费时间最长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程序。对于以上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策略:
1)在前期口袋公园设计中,应当组织当地民众一同参与讨论、设计、施工,这样可以增加民众对于口袋公园的认同感。接着发动市民维护管理,如重视植物保护,灯具座椅保护等,从而减少资金投入;
2)通过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招募志愿者维护、融合政府企业以及当地民间组织资源等方式,呼吁人们爱护日常休憩的场所,从而降低人为破坏事件发生。
3 微观角度下居住型口袋公园设计方法
3.1 合理设计场地内部功能,统一公园整体风格
目前口袋公园在功能上存在入口引导差,功能单一及设施不足等问题,在形态上存在视觉效果差,界面生硬等问题。 为此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在功能上,应设置开放式入口,根据周边建筑以及主要人流来向确定入口方向,利用特定元素增强入口引导性如植物引导,地形抬高、内凹外凸等手法,就如大纱帽胡同口袋公园的入口采取内凹的线型走势,行人大多会被此处吸引而去一探究竟。其次,合理安排场地内部功能,通过分析使用人群需求、各功能区位置等综合因素来决定内部功能。最后,需要注重不同座椅间创造性的排列组合以及游乐设施,健身设施,安全设施等来丰富内部设施。
在形态上,统一口袋公园整体风格。保证公园风格与外部环境统一,或现代或古朴;保证与周边审美统一,从铺装材质与颜色搭配方面进行设计。如圣约翰口袋公园,沿用周边建筑材料,将该材料或相仿材料运用至公园地面铺装,或延续周边街道铺装的颜色等。
3.2 延续社区文化记忆,明确场地主题表达
口袋公园更新设计中宜加入文化元素,突出视觉焦点,如景观小品、共享菜园、地域元素等。如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园入口抽取了往昔残留的砖砌墙艺术元素,通过现代钢材打造出传统砖墙式的立面镂空墙,镂空出了昔日的记忆;上海宝山区的“火车菜园”原是一条废弃的淞沪铁路线,经过土壤的改良以及菜园种植,使其成为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自然农场;小城镇内的公园景观主要通过保留文化石刻、再现历史文化场景、艺术化加工特色产业文化等手段留住地域文化特色。
其次,需要根据人群划分场地具体的主题,例如周边服务人群以儿童为主的,可考虑设置更多的儿童趣味性功能区域,少设置植物但多设置座椅供监护人看护;周边养老社区较多的,更多地考虑设置无障碍设施,救护系统、舒适且光照充足的休憩点等。
3.3 运用新兴技术,建设低成本高效益场所
更新中,除满足日常生活功能外,还需要做到节约型设计,科学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尽量以本土植物,材料为主,适当结合当下新技术新材料,公园的建设资金建议可采取政府出资、企业出资或者市民捐助。例如近年来深圳推广的雨水生态循环系统,将雨水资源与场地有机结合;地面铺装材料透水混凝土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场地内的水循环;智慧自动灌溉装置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场地运营的人力物力资本。
4 结语
居住型口袋公园的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景观设计,它关系到城市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我们应该重视每个设计程序,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让其做到为民所用。
首先,需要重视前期图像,问卷收集工作,留作前期设计基础资料。如对该区域周边绿地及公园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记录并评价当地居民使用情况,或者根据不同地点或人群确定各设施等级及数量等。更新设计中,重视区域口袋公园系统性设计,通过必要的线状绿化串联形成整体的口袋公园系统。设计后,应当协同当地政府、企业、组织等做好后期维护管理等工作,使口袋公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长久的“陪伴者”。
未来,随着设计人员专业化,行业规范化以及景观智能化等方向的发展,口袋公园也将呈现出设计精细化,规范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