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路径探究
2021-01-16袁梅
袁 梅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和中小学思政课是不同学段开设的课程,彼此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但其终极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是一个整体的育人系统。一体化建设即“建设大中小各学段的纵向衔接,各学科间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实施体系。”[2]大中小学属于连续性与独立性并存的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相似性与差异性同在,在学段间纵向衔接和学科间的横向融合面临现实困境,须从多个维度探讨一体化建设具体实施路径,力争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推进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建构。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有序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着内在的理论逻辑。首先,“规律之循”。教学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相继相连的阶段,教学需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和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推进的顺序设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地提高,防止出现“倒退”、“反复”或“暂时停滞”等现象。其次,“改革之需”。一体化建设是推动思政课改革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时代诉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亟需解决,纵向衔接与横向融汇,有助于思政课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顺时顺势而变,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再次,“育人之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之需,纵向的衔接有效推进全程育人,学科间的横向贯通有益于全员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总之,无论从教学规律、思政课建设和教学实效性,还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等考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理论必然。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有效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现实逻辑。一是教学终极目标一致性,大中小学思政课虽是不同阶段开设的课程,阶段性目标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终极目标的实现不是某一阶段独立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与系统的教育过程。二是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教学终极目标的连续性要求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小学学段的思政课即《道德与法治》,中学思政课的初中阶段为《道德与法治》课,而高中阶段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四个部分,选修由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组成。大学思政课则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组成。课程名称虽略有不同,内容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只是在教学目标的层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三是教学方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共存,其相似性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都以课堂教学为主;其差异性在于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侧重使学生“知其然”,而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更注重理论深度的挖掘,重在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不难发现,作为学校紧密相继的教育阶段,大中小学思政课有诸多的同一性和相似性,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要困境与原因探析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方面,一体化建设意识存在的问题。领导层面与教师层面对一体化建设关注不够,一体化建设意识较为淡薄,成为制约一体化建设推进的根源。另一方面,纵向衔接存在问题。教学目标连贯及内容衔接问题突出,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相连相继的两个阶段,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按从低到高,从易到难和从简到繁,一级一级向上发展。从教学目标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或相近的问题,导致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问题存在,不同学段某些内容的重复,对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简单的重复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横向融通方面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尤为突出,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致使思政课脱离实际,极大地大削弱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学科间的融通问题明显,课程思政建设有待深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格局尚未形成。毋容置疑,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正视问题,找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痛点”。
(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困境原因分析
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产生原因深入探析,主要原因有:落实不到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落实落细不到位,致使一体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不多,研究成果落实较少;在教学评估中把一体化建设列为评估指标并赋予较高权重的比较少。教育投资体制区域性差异和不平衡也是原因之一。中小学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学生在能力、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成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沟通不到位仍是重要原因,从纵向沟通看,几乎没有纵向的教学交流研讨会,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相互教学情况“知之甚少”,影响了思政课一体化构建。横向沟通看,“大思政”的持续推进,学科间教师的沟通有所改善,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有待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复杂多面的,需从思想意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体制和教学评估等多维度“对症下药”。
三、多维度探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
(一)意识引领:加强一体化意识培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促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识强化是关键。要从政策与制度层面加强领导层面和教师层面对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意识。借助信息技术,开辟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和多形式的教师交流与学习,在交流中强化一体化意识。并注重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建设意识的实践培养。基于相关的学术报告与研究等解决“知”的问题,逐步探索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的具体操作,在教学实践“行”的过程中落实和深化,在实践中强化一体化建设意识。
(二)目标精准:注重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与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与学具有突出的导向作用,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全面、精准和科学。须保证全面性,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政课应“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兼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还须确保精准性,教学目标的精准,便于教师有针对有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妥善的组织教学、准确进行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自觉、自为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学习。必须注重科学性,依据循序渐进,逐级深化的原则,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化,依据思政课终极目标,制定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内容贯通:推进教学内容衔接
教学内容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的衔接尤为重要,克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或倒挂等现象应注意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中小学思政课应避免“多、难、繁”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为主要内容,教材尽量简明扼要和生动有趣。大学思政课要注意避免“空”和“虚”,在系统的理论和原理深化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注意循序渐进,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立足于中小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避免过份追捧理论,注意理论观点寓于生活,引导学生的知与行。大学则注重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寓教于思与寓教于行,引导大学生重视知行合一。还需关注体系与层次,鉴于学生认知形成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教学内容设计与之相符,兼顾阶段性和连续性,保证教学内容层次清楚与螺旋上升。
(四)方法灵活:促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及实现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应有“系统性”,大学思政课教师需熟悉大中小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对比研究,树立系统观念,按照知识的逻辑系统组织教学。具有“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灵活选择适应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中小学学生年龄较小,以故事教学法和微视频教学法引导学生“知其然”。大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系统,注重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采用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等,重在讲清讲透理论,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兼具“智能性”,“运用新媒体技术使思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4]合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课堂,促进课堂内外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策略。
(五)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全面育人长效机制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注重顶层设计、统一管理与分类管理、分层设计双向互补,形成多层面与多部门共管共抓的局面,协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的建设。科研助力,确保一体化研究工作持续推进,各级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一体化建设研究的支持力度,教学工作者要积极的投入到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中来,以科研引领思政课一体化的建构。资金保障,健全奖励制度,鼓励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和实践方面“有所为”的思政课教师,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大中小思政课教师间、学科间教师的交流与探讨常态化。师资保证,“办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5]加大师资建设是必然之举,确保思政课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开展一体化建构研究与实践。
总体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眼于全局,推进思政课不同学段间的有效衔接,推动思政课与各学科的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实现全方位育人意义甚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关联多方面与多层次问题,非一朝一夕之功,必将历经长时期的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