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021-01-16田玉萍张秀平陈佳明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双创校企协同

邱 敏 田玉萍 张秀平 陈佳明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在“双创教育”的持续推进下,如何充分发挥创新驱动能量,突破各教育主体间的壁垒,促进各方之间的资源要素进行汇集,已然成为高校和教育工作者之间必须面临并解决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协同育人理念的实施与应用可以释放创新创业教育要素新机能,发挥其激励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一、协同育人的思想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讲属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有效连接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共享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通过“校政企协同”的方式,提高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其更加具有独立意识。通过这“6个方面”改革育人路径,让高校回归育人本质,让产学研机制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提高高校的育人功能,彰显社会实践平台的供应功能,实现三方共赢。

二、协同育人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协同育人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创新工作类型,在“利益分配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区域性资源共享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共同组建创新人才抚育团队,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保障,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行下,明确高校科学地位,校内外资源可以有效整合,避免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单打独斗”的局面,克服以往理念与行动不足的培育弊端,丰富高校管理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1]。切实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可以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挥资源禀赋,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体现,加强民主管理,深化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提高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办好高水平、有特色、有深度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展现出新时代高校的职责。

国务院2015年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作为,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众创’的生力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学校、社会、政府、企业等多重关系和多元利益,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发展。因此,将协同育人理念引入高校创新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机制和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该文件下发后,2017年,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3350号(科学技术类131号)提案答复的函》具体列举了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2016年,共有60余家企业支持项目2 000余项,资助经费近7 000万元,参与高校约580所。2017年上半年,第一批共有88家企业支持项目3 209余项,资助经费7.93亿元,参与高校760所。以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谷歌、苹果、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 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覆盖在校生约26万人。试点高校与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了全流程协同育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三、当前地方高校协同育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难点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的进程中,经历了规模扩张、飞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笔者多年对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研究和从业经验,发现当前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陷入一定的发展困境。比如,建设经费保障严重不足,难以发挥本校自身特色,导致激励机制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需完善,相关权责保障制度规范不够完整,在双创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方式和育人体系急需革新。部分地方高校采取了校企政协同育人机制,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在课程育人方面,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出协同育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之间的统一联动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不确定性提升,直接导致学生对双创不够了解,创新创业意识比较差,就业时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缺少创业精神。

从课内课外有机联动层面来讲,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立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实施效果,多数高校,尤其是应用类高校,已经创建了多种形式的产业园区和大学生创新孵化园,企业和社会的参与度逐渐提升。但笔者发现在该种产学研模式应用下,多数高校仍然难以改变“扶贫式”教学,学生的创新动力不足,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双创人才培育效果不佳,企业、高校、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育人机制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因此,笔者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必须提升合作深度,提升校内校外有机联动的实效性,明确培养目标,促进“造血式”双创教育的实现[2]。

四、协同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培养双创人才的路径

(一)落实协同计划,构建协同体系,强化“校政企协同”顶层设计

为了破解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困境,应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落实协同计划,加快搭建地方高校集中管制力量和多元互动发展[3]。如果地方高校双创内生动力缺乏,则应构建并落实“双协行动”计划。

1.校政紧密联系,强化“校政协同”顶层设计

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育人体系,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机制,建议推出“1322”工作机制,其中“1”是指1个计划,即双协行动计划;“3”是指创新协同育人的三大工程,即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系统育人基地+提升成果转化收益;第一个“2”是指当地政府和高校之间应该构建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创新成果的转化,在高校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背景下,促进学科专业体系的构建;第二个“2”是指切实实现培育经费的落地,做好合作项目之间的统筹安排。通过以上模式,多元化开展合作高校选择,在考虑到人才帮扶的基础上,进行资金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拓展合作方式,明确多方合作目标,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集体辅助教育,有效规避了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科壁垒森严、信息沟通不顺畅等问题,构建协同体系,提高学校主动发展意愿。

2.校企无缝对接,强化“校企协同”顶层设计

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依托,共同探索研究构建人才共育、操学共行、专设共导、合作共赢的紧密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一是校企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校企双方组建服务中心管理队伍,负责服务中心日常的运行管理、协调校企合作事宜。服务中心立足校园,背靠优势企业,建有专家团队,面向社会市场,多方位组织开展各类项目策划、项目路演、项目辅导等“一站式”创业服务,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渠道,强化宣传推广力度,为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环境和提供创业机会。帮助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发挥好导向作用,推动更多大学生走向创新创业行列。二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地方高校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产业学院实行“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就业共担”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大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产业学院依托企业的生产线为地方高校提供设备、资金、场地和学生实习、就业等便利条件;地方高校利用师资、科研、人才等资源和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服务,校企实现无缝对接。

(二)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丰富育人载体,提升“产学研”培育实效

优化双创人才协同培养环境,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强化环境的外部驱动力,在协同培养的高校管理机制下,应该总览全局,规范协同培养运行体系,加强制度设计,将“文化熏陶等+愿景引领+责任感召+使命任务”相协调,构建包容开放的高校制度,营造资源共享的治学氛围,提升“产学研”培育实效。在高校授课方面,应该更新课程结构,补充并完善双创课程体系,深入落实三位一体教学改革[4]。引入行业标准,并根据这一标准编制创新创业教材,确保高校育人主课堂发展方向与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相一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重构课程体系,在必要时可以引入网络课程资源,全面深化实践教育,推行“案例教学+实例教学+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授课体系,从根本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做好全过程育人计划。以校企联动为基础,以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的使用为根本,从双创训练、创业孵化、创新实践这3个层面,发挥校企联盟优势。其中,全体学生参与双创课程和实训,50%的学生参与相关技能型比赛和校企科研项目,20%的学生进入到学校内部创客空间孵化基地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拓展合作方式,创新工作路径,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

要想增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作用,建议应该明确其科学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品牌效应,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创新工作路径。具体体现在:一是课上与课下的协同,即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网络联络平台,充分实现信息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共享,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为其推动最新创业信息和国家政策,以人才培养为主,进行集体辅助教育,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二是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协同,其中个体主要指高校创新创业部门或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与高校其他思政部门、党建部门、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等构件协同育人机制,展开合作与交流,在必要时建立校友联络服务中心,让学生最先受益;三是一线教师与高校管理层之间的协同,即高校管理部门应该制定多样性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状况,完善管理保障机制,与产业需求对接,联合制定培养计划,立足高校双创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真正实现“产业”“教育”“学习”“实践”“应用”之间的有机联动,实现四者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造高端人才培养路径;四是招生与就业之间的协同,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及时新设专业,切实落实教学改革,从而实现新时期社会与高校之间的供需衔接。

(四)扩充师资队伍,彰显育人风范,通过“一网多格”丰富协同内容

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始终都是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统筹推进下,必须提升一线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艺,通过“一网多格”机制,丰富协同内容。其中一网就是指将教师作为双创教育改革网络的核心,多格就是指提升教师的多方面能力建设[5]。即实践指导能力、教学应用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在必要时可以积极引进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和极具生产经营经验的骨干精英,与高校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探索双师型团队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校企双导师”试点运营,将校企联合育人、双师联合育人切实“落地”,设立不同的研究项目,共同出资出人力,将被动培养、被动发展逐渐转变为主动培养和主动发展,形成校方组织与高校教师、企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动,最终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人才共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可以彰显“协同育人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课程集群的优势,提升产教融合深度。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地方高校应该拓展合作方式,创新工作路径,开展网络联络平台,充分实现信息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共享,从根本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从协同育人的角度做好全过程育人计划,完善管理保障机制,与产业需求对接,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紧跟时代发展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强化“校政企协同”顶层设计,更好地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双创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