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卫生法规课程教学探索
2021-01-16周会蕾
周会蕾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具体部署。卫生法规课程是培养医科学生法律素养的课程,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培养合格的医科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建设原则
(一)协同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所谓同向同行,“实际上是指各类各门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2]。协同原则作为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原则,必须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辅地位。课程思政视角下的课程大多为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这些课程并非针对高校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发挥自身显性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则强调通过挖掘其内在人文精神、价值内涵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弱化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更不能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代替思政课教学。正确的做法,应是构建重点覆盖、相互支撑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体系,共同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
其次,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育人导向上的一致性。就“培养什么人”而言,两者都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课程思政,既可以发挥自身专业教育功能,也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般发挥隐性德育功能,使学生浸润其中,从而实现价值导向、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就“怎样培养人”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为谁培养人”而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比例原则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卫生法规课程教学,应在讲解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强调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是建构在讲授本专业本课程知识框架基础之上的。若没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有的放矢,只有空洞说教,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卫生法规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法”,授课自然不能脱离“法”这个根本内容。因此,卫生法规课程讲授,应遵循比例原则,既要注意德育内容的量,又要注意德育内容的度。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有其内在联系,但两者在内容上又各有侧重。课程思政建设,应避免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忽略“课程思政”自身课程属性和知识结构,将其作为升级版的思政课程,或大幅度缩减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体系化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体系化原则,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课程思政,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不是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内容的人为割裂,也不是人为地给专业课贴上思政标签,更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抽出几个学时简单地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是如鱼在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应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就卫生法规课程而言,授课前,教师内心需要有张“对照表”,一侧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列举的德育元素,一侧为课程内容中这些德育元素的“触点”,一一对应后整理出有序的课程思政内容谱系,在授课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
二、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建设,应重视学校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学校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党委应高度重视,统领全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统筹各类资源,加大投入,为学校各类课程思政建设起到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作用。首先,建构全方位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有效联动,二级院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授课部门紧密合作,学科组织落实推进。其次,以教师为核心开展工作。一是重视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师德师风、课程思政教学专题、思想政治理论专题培训等,切实强化教师德育意识、提升德育能力、加强德育知识储备。二是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建立课程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纳入教师考核、聘用、评优、选拔工作。根据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情况,遴选示范团队、示范课程,并给予表彰。再次,完善监管机制,设计科学的教学效果量化评价规则,解决教学实施中出现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偏离、教学方法与知识点传授脱节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培训、自我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完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学方案设计和教案课件编写等工作。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备课环节,教师应针对卫生法规课程的特点,遵循体系原则,将思政内容和典型思政案例融入课程体系。确定授课目标,应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将所感所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选择授课方式,应根据大学生学习特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采用立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田野调查教学法、实践调研教学法等。授课过程中,应敏锐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相关内容,通过案例讲解和问题设置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授课完成后,教师应根据课堂中以及课后学生的反馈,以及授课时的主观感受,及时总结,分析得失,调整授课思路、授课方式和授课知识谱系。
完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应重视对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采取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小组汇报、学习心得等形式,并赋予合适分值。比如,对中医专业学生,可以“抗疫与中医药文化自信”“如何看待中医黑”为主题,考核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对临床专业学生,可以“抗疫精神与使命当担”“中国抗疫与集体主义”等为主题,考核学生对“四个自信”、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的认知。
三、优化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供给
(一)理想信念教育
没有理想信念,医科学生在精神上便会“缺钙”,自然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医科学生应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将红色基因融入卫生法规的学习,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首先,坚定理想信念。开学第一课,教师应带领医科学生重温“医学生誓言”,使其不忘“志愿献身医学”的初心,牢记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使命的承诺,坚定“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信念。
其次,明确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医科学生个人理想须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根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规定,我国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事工作的制度,并将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等作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医科学生只有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国家事业,方能有所成就。
再次,正确对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教师应通过详细讲解“5+3+X”的培养模式,让医科学生了解职业理想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因为在朝向理想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险阻,便悲观失望,失去前行的动力。
最后,培养医科学生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授课中,可以以暴力伤医幸存者陶勇医生为例,讲述纵使生活灰暗也应心向光明。
(二)中国精神教育
爱国是激励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只有爱国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医科学生的历史使命。只有将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统一起来,方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首先,引导医科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其一,热爱骨肉同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科学生积极加入到抗击疫情志愿者、自愿献血的队伍中;“最美逆行者”舍小家护大家的壮举,诠释的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其二,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在抗疫过程中,中医药作为中国方案的亮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贯彻学习实施《中医药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紧密关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各种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孤岛。“无国界医生”的义举,中方医疗队千里援助他国,为医科学生树立了榜样。为维护人类共同命运体,医科学生应始终做一名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其次,引导医科学生正确认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医科学生应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卫生法规的授课中,教师要鼓励医科学生突破陈规,开拓新方向,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
再次,融入伟大抗疫精神内容。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当代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我们见证了中国精神的力量,见证了党的领导带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辉煌,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解《传染病防治法》时,可以通过引入新冠肺炎免费治疗、全民免费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等实例,引导医科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通过讲述钟南山、张定宇等人的抗疫故事,引导医科学生践行医者使命和医者担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敬业教育。《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涉及医师权利义务、医师执业规则、医疗机构执业规则、行为规范等内容,教师在讲授时应引入《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以及抗疫典型案例,讲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加强医者仁心仁术教育,教育医科学生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首位,尊重患者,提升人文修养。
友善教育。讲授大体捐献、医学动物实验等内容,应以感恩教育为出发点,引导医科学生尊重生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关怀患者身心健康、尊重和维护患者权利。医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决定了医学不是万能的,对患者的友善和仁爱便变得更为重要,正所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科学生对生活中的案例比较关注,看到“救人被讹”等新闻时,会产生沮丧和排斥心理,教师在授课中可结合《民法典》的相关条款讲述德治对法治的支撑作用,避免医科学生对参与救助的隐忧。
诚信教育。讲解《民法典》以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时,应通过讲解医疗损害责任中“不必要检查禁止义务”和“医疗机构告知义务”,培育医科学生的诚信精神。
(四)法治教育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也是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之一。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卫生法律法规内容,医科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卫生医疗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培育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形成依法行医的观念,培养辩证分析医疗活动中的法律现象和初步处理医患法律问题的能力。在疫情防控的当下,还需注意提升医科学生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医学教育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新时代,卫生法规课程应以新理念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发展,围绕“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不断探索课程改革方法,创新医科学生培育体系,为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