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2021-01-16王政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资产阶级恩格斯发展

王政芳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恩格斯在他革命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光辉文献,其中不少是与马克思合作完成的。在这些文献中,虽然没有独立成篇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但有关教育的表述却不少,散见于恩格斯及其与马克思合著的文章、书信等文献中。这些有关教育表述的总和构成了恩格斯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概括为教育本质论、教育发展论、教育权威论、教育全科论、教育方法论五个方面。

一、教育本质论

教育本质论是指恩格斯所阐明的阶级属性是教育本质的思想观点的总称。

恩格斯认为,教育的阶级属性是教育的本质。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统治阶级兴办教育的方针、目的、内容和方法是根本不同的。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制定并实施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和法律,进行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统治 ;而被统治阶级处于无权地位,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不得不被统治阶级所奴役。简言之,资产阶级是把教育当成统治和奴役的工具,而无产阶级的教育则具有不同的鲜明特征。

(一)资产阶级把教育当作统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兴办教育不是良心发现,而是其贪婪本性的“皇帝的外衣”,资产阶级是把教育当作政治工具、思想工具和生产工具看待的。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资产阶级认为“工人受教育,对资产阶级好处少,但可怕的地方却很多。”[1]48因为资产阶级害怕劳动者受到教育后,能把资本主义的丑恶揭露出来,并将这些丑恶作为无产阶级跟资本主义压迫进行斗争的武器。因此资产阶级总是想方设法牢牢掌控教育大权,不允许在教育机构中产生威胁其政治地位的思想萌芽,千方百计使教育为其阶级统治服务。

随着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利益矛盾加深,工人的阶级觉悟日益觉醒。在这种背景下,资产阶级意识到,“如果不适当地教育一下工人(就是教育他服从资产阶级),他们就会片面地从狠毒的自私自利观点来看问题,并且容易被狡猾的煽动家所诱惑;他们甚至还会用嫉妒和敌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最好的恩人——那些俭朴的富于进取心的资本家。”[1]57因此,资产阶级相继开办了一些面向产业工人包括童工的日校或夜校,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劳动者与资本家的阶级矛盾,并且从宗教、道德等方面对劳动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灌输,把办日校或夜校当作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群众的工具。

当机器大工业迅猛发展以后,在工人要求和工业需要双重压力下,资产阶级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不得不对劳动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这是资产阶级将教育作为生产工具看待的表现,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资本和资产阶级服务的。正如《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2]45

从上所述中,恩格斯多以讽刺的口吻对教育的阶级属性即资产阶级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缜密的阐述。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教育从属于资本主义利润的法则,反映着资本家自私性,资产阶级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干预教育事业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实际上是带有阶级局限性的教育,其目的:一是利用教育作为他们压迫的手段,二是对劳动者进行愚民教育从而阻止劳动者政治上的发展,三是追求再生产劳动力和给资本家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一句话,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资产阶段统治服务的。

(二)无产阶级把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无产阶级的教育,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鲜有系统论述,只有零星的表述。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领略到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教育的美好愿景和赋予的无产阶级教育的鲜明特征。

1. 教育对象的广普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一文中,热情讴歌了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并借用爱北斐特协会的基本原则,即“一切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都应该分享科学的成果”[1]92来表达他的无产阶级教育观。在恩格斯眼里,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没有阶级以及阶层、民族、性别等差别。这与资产阶级当权者只重视有钱人或一部分人的教育有着天壤之别。

2. 教育目标的公益性。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恩格斯提出:“所有的儿童,从能够离开母亲照顾的时候起,由国家机关公费教育。把教育同工厂劳动结合起来。”[1]145随后,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进一步提出“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2]50这些表述虽然是针对儿童而言的,但在革命导师的愿景中,无产阶级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而且是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突显了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更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教育的原则与要求。

3. 教育形式的先进性。从上述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强调无产阶级的教育要始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也是无产阶级教育区别于资产阶级教育的根本所在,体现了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秉持的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这种理念驱使下,无产阶级不仅能从生产实践中学到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而且能直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形成了良性互动,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无限可能。

4. 教育内容的实用性。1891 年恩格斯在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曾经说过:“为了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我们需要有技术修养的人才,而且数量很大。”[3]290虽然恩格斯的这封信是在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写的,并且是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而言的,有一定的指向性和时间性,但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轨迹和实践逻辑看,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也是正确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是大量需要“有技术修养”的建设人才的,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教育的主任务与内容,即强调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以培养更多的优秀实用人才。

二、教育发展论

教育发展论是指恩格斯所阐明的关于教育对象的历史发展性、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三个方面问题的思想总和。从人类文明史维度看,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全面发展中,教育起了关键的作用,谈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谈教育问题。

(一)教育对象的历史发展性

在恩格斯之前,一些德国哲学家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存在着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对于他们的缺陷,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存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1]125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教育对象,如孩子,不是孤立静止存在的个体,是与其现存的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是可塑的。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性因素。第三,教育对象在发展中存在的缺点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可以在历史发展中消失。第四,教育对象因时代、民族、阶层等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消失的。总之,教育对象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发展性的。

(二)人的发展决定因素

人的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总和。这些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生活条件、分工和教育等。

1. 社会关系决定人的发展深度。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施蒂纳关于人的属性等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也无须他操心社会关系问题,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116接着又进一步指出:“显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1]127革命导师的这两段语录,表明了如下几点:一是界定了社会关系的范围,即是最广泛的人际关系和世代关系、家庭关系。二是阐明了世代关系和家庭关系决定了人的生理与智力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较好的身体、心理和智力条件,就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三是阐明了世代关系和家庭关系决定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因为,在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中,个人的发展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发展既离不开家庭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改变家庭或家族早已固化的人际交往范式、传统和文化精神。物质富裕和文化传统优良的家庭,能够为一个人早期的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条件,让他得到较好的发育、教育和文化熏陶,使他的知识与品德修养高人一筹,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2. 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的发展广度。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1]116-117此段语录中,革命导师将人的个性、特长以“特性”来代指,并表明了两点:一是生活条件不好的个人,是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因为生活条件不好,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他就要努力去工作,这样他就“只能牺牲其它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而单方面发展某一种成本最低、收获最大的“特性”,从而导致他的发展产生片面性。二是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思维。如果一个人生活条件较好,他就能从事范围较广的各种活动,使阅历更加丰富。这样,个人的普遍思维也能得到较好发展。而如果一个人的活动仅限于某一方面,他就看不全周围世界,他的思维自然就会产生片面性。故此,生活条件对人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决定人的发展广度。

3. 分工和教育决定人的才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为例,阐明了这一观点。他们指出:“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1]120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分工越发达,该国家或该地区的社会需要就越细密,经济活动也就越活跃,经济就越繁荣。在这样的环境下,越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性活动。同时,教育条件也会得到显著改善,人们从教育中继承的知识、技能也会更多更便利,人的思想也会更加活跃与丰富。因此,社会分工程度与教育条件优劣成为人的才能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决定因素。

(三)人的全面发展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这一结果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新的社会实践、个人的普遍联系等。

1.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灭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下,资本家占有了良好的教育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因此一些人(少数)得到了智力发展的垄断权,另一些人(多数)由于为满足最低的需要而进行不懈的斗争,暂时(即在新的经过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智力发展的可能性”[4]139。即是说,只有通过革命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打破资本家等少数人对教育的垄断权,使大多数人获得“任何智力”即全面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实现多数人对“任何智力”发展的垄断权、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制度前提和政治基础。

2. 资本主义分工的消灭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工具有鲜明的强制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被划分到一定的活动范围,固定于某种劳动形态,每一个人都只熟悉整个生产的某一部分,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而偏废了其他方面[5]39。多数人为了生存,被迫不停地变换工作,也被迫牺牲掉人际交往、家庭联系、兴趣爱好、教育深造等活动和机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被大量挤压。“由于分工,艺术天才完全集中在个别人身上,因而广大群众的艺术天才受到压抑。”[1]120因此,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正如革命导师所说的:“要消灭关系同个人的分离、关系同个人的对立、个性对偶然性的屈从、个人的私人关系对共同的阶级关系的屈从等等这样一种制度,最终要取决于分工的消灭。”[4]141

3. 新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外在动力条件。一是新的社会实践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过:“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2]89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活动对每个人都是全新的社会实践,由此必然产生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极大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新的社会实践产生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也必然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多更广阔的优越性,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对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同时,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人,都会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的多种实践中。新的社会实践不仅使劳动者在知识、能力、经验、思维等方面产生了差距感,而且因为社会快速进步而使这种差距感不断强化。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只有全面发展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压力,产生了“必须全面发展”的思想觉醒。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在改变了的环境之下,他们才会不再是‘旧人’,因此他们充满了一有可能便改变这种环境的决心。在革命的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4]127

4. 个人的普遍联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交往即人的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性的,生产力越发展,人的联系就越广泛和密切。正如他们所说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1]128这段话,既说明了个人的普通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同时还说明了人的联系的主要范畴,即政治联系、组织联系和经济联系。在这些联系产生的过程中,个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彼此影响,思想觉悟、集体观念、劳动积极性等都会得到提高,并成为个人的自觉追求。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1]128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追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并随着个人联系的深入发展而竞相迸发,形成了“我要全面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推动着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教育权威论

教育权威论是指恩格斯将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中的权威原则延伸到教育领域,强调学校纪律教育原则的思想观点。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恩格斯所著的《论权威》一文中。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通过驳斥巴枯宁等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权威的谬论,从经济活动和政治斗争两个方面入手,深刻论证了权威的内涵、实质和重要作用等问题,并表明了四个重要观点:一是权威原则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二是权威原则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形态;三是权威原则必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扩大其作用范围,社会主义社会是最具有组织的社会,也就是最有权威的社会;四是权威与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恩格斯在论述权威思想时明确指出:“这样,我们看到,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是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服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下,都是如此。”[4]242

综上所述,恩格斯实质上表明了如下观点:

(一)学校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部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和一定的服从

学校尤其是大学,是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相对集中的地方,学生构成相对复杂,利益诉求呈现多元。为了培育对社会有用之人,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和统一意志,即必须有纪律和约束,有权威与服从。否则,教育教学秩序就会紊乱,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权威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论是校务管理还是班级事务,都得有权威部门或个人,不能各行其是。否则,不但执行力大打折扣,也会失去公平。

(三)学校的权威原则与自由原则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在权威原则下不能忽视民主,否则权威原则就会被滥用而成为专制。在统一意志和行动下不能忽视自由,否则学校就与监狱无异,失去活力、生机与创造。

总之,恩格斯的教育权威思想,不仅阐明了教育领域权威与服从的正当性、科学性,也成为无产阶级加强纪律教育的理论源泉。

四、教育全科论

教育全科论是指恩格斯主张对人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军事教育和技术教育等方面思想观点的统称,是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内容构成上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主张对学生进行各种学科的智力教育

恩格斯的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反杜林论》这篇著名文献中。他指出:“普通国民学校,教给学生‘以一切在本身上在原则上可以引人兴趣的东西’。因之,特别是‘一切关于宇宙观以及人生观的科学的基础与主要结论’。”[4]325并且说:“我们不再谈未来大学的问题了,在这种大学里,现实哲学将构成一切知识的核心,并且除医学院外,法学院也十分兴旺;我们也不再谈‘专科技术学校’了,关于这种学校我们仅仅知道,它们只开‘两三门课程’。”[6]428从上述语录及文献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主张对学生进行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学、化学、语言学、初等哲学等十多门学科或课程教育教学的,即主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全科式的知识传授,而反对只对学生进行少数学科或课程即“两三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这是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智育方面的体现。今天我们看到,恩格斯以其卓越的未来洞察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准确预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进步对人的知识基础与发展的新要求,彰显了恩格斯的非凡智慧和穿越时空的科学思想光芒。

(二)强调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

这是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恩格斯认为,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和训练是大有好处的,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如他在《欧洲能否裁军?》一文中所说的:“如果把夏季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行军和地形练习,那末这无论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或是对军事财政(它将因此省下几个月服役时间的开支)都是有好处的。这种军事远足可以极好地利用来教会中小学生完成野战勤务方面的任务,这种远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3]302同时,恩格斯还认为,对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必须,也是可行的。他说:“年轻人在学校里很容易学会军事密集队形的构成和运动的规则。……以排和连的队形行进,这在每一个学校中都可以教会,而且容易得很,在军队中连想像都想像不到。有些事情在新兵看来极为可憎,而且往往几乎是不可克服的困难,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游戏和娱乐。”[3]302在恩格斯看来,对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而言,因其身体条件和知识基础、领悟能力等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接受军事条令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在连续的学业中适当进行军事教育和训练是能受到学生欢迎的,因为这是一种调节身心的“游戏和娱乐”活动。故此,恩格斯特别强调:“确信军事训练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对青年的教育上来。”[3]301

(三)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恩格斯对体育教育的重视,是源自于他对军事问题即军队训练、士兵素质等方面的深刻洞悉。在《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一文中,恩格斯在探讨如何弥补缩短了的服役期的办法时,明确提出:“应当认为对青年进行良好的体育训练是弥补缩短兵役期的一种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手段。只是必须注意,要在这方面真正做出成绩来。”[1]321尽管恩格斯关注体育教育是从军事角度出发的,但这种关注是长期的,而且把它上升至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层面看待,以至于十多年后他在驳斥杜林的反动教育观时,批判了杜林不重视体育教育的思想。恩格斯说:“它在杜林先生那里,只抱着学校教育的目的,即是去代替体育;关于体育,我们的这位激进的革命家,是连听也不愿意听的。”[4]329综合此前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去审视体育教育的,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体育是与生产劳动、智育等教育内容不可分离的,是缺一不可的。

(四)提倡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论述,恩格斯是从“诗”的角度切入的,因为“诗”能够“描述出‘表明世界的完美性’的真正理想。”[3]104并且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直截了当地说:“至于美学方面的教育,那么杜林先生不得不将一切重新做起。从前的诗对此都不适用。”[3]103虽然诗不能代表全部美学,但在当时欧洲社会文化背景下,诗坛群星璀璨,浪漫主义诗歌盛极一时,它代表了社会大众对审美的一种追求。这是恩格斯以诗论美的时代原因。恩格斯对美学教育思想的阐述,是在反对杜林唯心主义美学观的论战中展开的,尽管表述不多,但足以看出恩格斯对美学教育的深切关注,也显示出恩格斯对美学教育重要性的深刻把握。正如他所指出的:“经济公社只有以那种和悟性协调一致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的急进步伐前进,才能起征服世界的作用。”[3]104在这里,恩格斯以“经济公社”代指无产阶级组织,在这一组织中,只有造就具有与悟性相协调的审美取向和美学思维的人,才能充满精神力量,最终“征服世界”。

(五)关注对学生进行技术教育

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不仅需要政治活动家,还需要大批有技术修养的人,否则就不能很好的掌握生产力并使之发挥作用。这既充分表明了技术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恩格斯教育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他高度关注技术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不仅如此,恩格斯还对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表述了如下观点:一是技术教育主要是工业生产技术的教育和训练;二是技术教育要有利于改善工业部门的经营管理;三是技术教育要有利于儿童在不同工业部门间便利转移。因此,恩格斯在给俄国教育工作者敏·卡·哥尔布诺娃的回信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技术教育能够一方面设法至少使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普通工业部门的经营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又对儿童事先进行普及性的技术训练,使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到其它工业部门,那么,技术教育也许就能够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6]428同时,恩格斯在上述回信中还表明了如下观点:赞同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生产劳动,并在劳动中实现与生产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这种思想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五、教育方法论

教育方法论是指恩格斯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方式方法的统称,包括他批判的资产阶级教育方法和提倡的无产阶级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一)恩格斯批判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方法

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的教育方法是陈腐的、落后的,不仅应受到批判,而且也是无产阶级在教育中要力求避免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 灌输法。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了资产阶级采用的这种教育方法。他在1839 年的《乌培河谷来信》一文中就指出:教会学校“除了教学生诵读、书写和计算而外,只向学生灌输教义问答。”[3]325五年后,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数次提到资产阶级惯常采用“灌输”的教育方法,如:“英国资产阶级自私自利到这样愚蠢、这样鼠目寸光的程度,甚至不肯花一点力量把现代的道德,把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使自身有保障而炮制出来的道德灌输给工人!”[1]51-52“资产者被自己的阶级偏见,被那些从小就灌输给他的原则一直淹没到耳朵,这种人是不可救药的。”[1]59等等。即至晚年,恩格斯在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中,以讽刺的口吻对国语净化者评论道:“他现在追求的以及在中小学里硬向我们灌输的那种德文,它的完全句令人讨厌,它的谓语放在句末,被无穷尽的副句隔开,和主语相距十万八千里。”[4]340总之,资产阶级的“灌输”教育是完全不顾教育对象的感受,施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生硬的教育,严重缺少先进性与科学性,无产阶级不能采用这样的教育方法。

2. 说教法。对于说教法,恩格是这样表述的:“这里还进行以自由竞争为偶像的政治经济学的说教;……这里的一切都是教人俯首帖耳地顺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宗教,所以工人在这里听到的只是劝他唯唯诺诺、任人摆布和听天由命的说教。”[1]82“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1]116-117从恩格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在施行政治、宗教、道德等教育时,主要采取“说教”的方法,目的是让工人顺从和接受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价值体系的奴仆。表面看,“说教法”比“灌输法”有改良,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即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落后的教育方法。

3. 背书制度。恩格斯在《乌培河谷来信》中,对乌培河谷地区几所学校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在描述爱北斐特实科学校时指出:“但这个学校流行着一种非常可怕的背书制度,这种制度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3]326虽然这种背书制度在该地区不是每所学校都施行,但从概率的角度说明“背书制度”在德国以及其他国家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恩格斯看来,这种背书制度是非常可怕的,它只能让学生很快就变成“傻瓜”。这不仅表明了恩格斯对这种教育方法的严厉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资产阶级教育方法的严重缺陷,以及因这样方法给教育对象造成的极大伤害,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恩格斯提倡的无产阶级的教育方法

恩格斯在其众多文献中,不仅对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经常采取的一些教育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及赞许,而且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方法的思想。这些方法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

1. 劳动教育法。即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恩格斯所著《共产主义原理》及与马克思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就表述过。可以说,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是恩格斯教育思想中极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彻底破除了资产阶级将教育同物质生产活动相割离的教育观,创造性提出了无产阶级教育的根本途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2. 活动教育法。即与讲演、户外学习、工作等活动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恩格斯曾赞赏地说:“在无产阶级的、特别是社会主义者的学校或阅览室里经常举行关于自然科学、美学和政治经济学问题的讲演会,而且听众往往很多。”[1]82并且还说:“因为教学不仅在室内进行也常常在广阔的天地进行,而且劳动是教育的一部分。”[1]26这些语录,既说明了恩格斯对诸如讲演会、户外学习、工作等有意义活动对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肯定,同时也表明了这些活动正是恩格斯大力倡导的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着指导意义。

3. 社会教育法。即通过体验比较艰苦的社会生活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幸而这个阶级的生活条件本身就给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贫困教人去祈祷,而更重要得多的是教人去思考和行动。”[1]51恩格斯从辩证视角去看待艰苦生活对人的积极意义,并认为艰苦的生活条件“本身就给他们一种实际的教育”,即是主张无产阶级的受教育者只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和社会历练,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成长,才能更好地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火热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恩格斯的这一教育思想对当下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此外,恩格斯在其文献中,还提到了增强讲课的吸引力、自我教育等一些教育方法,这都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恩格斯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留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宝贵精神财富。恩格斯在毕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对教育的理论贡献不亚于其他方面,他对教育的本质、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今天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资产阶级恩格斯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危险的侵略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