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三维审视*

2021-01-16

关键词:三农农民时代

张 卓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306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的思想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想全方位、多层次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必须回溯到理论、历史及实践中去获得真知。深刻领会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梳理把握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理论蕴含、历史传承及实践路径,对进一步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党与“三农”工作之间的关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致力于解决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它涵盖农村、农民及农业等领域的基本问题,涉及教育、社保、村居等各方面的工作。深刻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意蕴,就是要阐明这一思想的理论来源及本质,凸显其时代导向作用,进而为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一)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普遍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始就对农民的利益问题格外“在意”。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针对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与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农民在利益问题上所面临的不公境遇表示极大同情,并开始注意到农民将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在考察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指出农民在这场斗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联合的反革命资产阶级面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中的一切已经革命化的成分,自然必定要与享有盛誉的革命利益代表者,即与革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2]打击共同的敌人,显示出农民阶级强大的斗争威力。马克思、恩格斯基于资本主义时代背景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时谨慎地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3],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农村相对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劣势与不足,指出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即“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3]。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三农”问题也是关怀备至。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不久,列宁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农业,积极推行农业合作化,强调推行合作化“使小农经济比较容易在相当时期内,在自愿联合的基础上过渡到大生产”[4]的非凡价值与意义;同时他也着手准备有计划地实行土地租让制度,发展农业资本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国民经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在自愿互利原则下建立农村合作社,将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视为“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5],实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农”工作也是高度关注,先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将“三农”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关于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一系列具有远见卓识、富于创新、精于实践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博大精深,集中突出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划定了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要点,是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与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瑰宝。

(二)破解乡村社会突出矛盾的智慧结晶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三农”问题并不是一个陌生问题。在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关注,提出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苏联成立后,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村农业的战略思想,并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农”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本土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客观出发,基于调查研究,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策略与路径,吃透上情、掌握实情、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以问题为导向,折射出目前制约我国乡村综合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指明我国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建构起乡村振兴的工作框架。

中国进入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城乡之间、农村区域之间、农村内部区块之间等多个领域;这种不充分,则表现在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医疗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乡村生态宜居环境亟待提升等多个层面。为突出问题意识、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文化兴村、宜居环境、基础设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扶贫攻坚、乡村振兴顶层设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及建设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符合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直击乡村振兴过程中诸多矛盾,倒逼我国“三农”工作的深层次改革,启发乡村振兴工作思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思想保障,是全面乡村振兴伟大工程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

(三)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思想武器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高低。我国乡村区域广袤,社情复杂多样,乡村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别各异,形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产业发展模式,这就意味着“三农”工作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因此,要真正压实好“三农”工作、走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就必须着眼于具体实际,坚持“一村一策”,融思路于问题之中,进行无缝对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长治久安”[7]。乡村治理是系统性工程,它涉及的面广域宽。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与水平就需要宏观统筹,从细微处着手,这不只是为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更是为“如何办”提供经验参考和方法选择。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城市治理而言,乡村治理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极大地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搞好乡村治理便成为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8],破解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所面临的难题,关键在于乡村振兴,这是历史赋予一代人的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的这一战略构想,寓意深刻,内容丰富,焕发出思想伟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以“三农”工作为核心,从政治原则、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方面,规定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遵循,彰显出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及水平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彰显新时代乡村深度发展的中国智慧

在考察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史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就指出,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城市与乡村呈现两极分化,大批人才、产业及财富流向城市,使得乡村沦为城市的附庸。俄国十月革命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广大乡村建立农业合作社组织,通过集资、合作、示范引导等方式发展乡村经济、振兴农业、富裕农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农民开展互助合作,通过机械生产、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经济等方式提高乡村生产力,达到以农业发展促进工业发展的目的。改革开放后,城市生产力大幅增强,工业生产总值显著提升,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显著。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全面振兴乡村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我国乡村地域广袤,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民人口众多,走乡村振兴发展道路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是开拓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是新时代生产力增长的重要场域,是补齐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短板的主阵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集中乡村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发力,进一步汇聚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努力建设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9],走出一条独特的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乡村发展的中国道路。走乡村振兴道路既是曲折的也是光明的。乡村振兴发展的曲折性在于,我国当前面临乡村广袤、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发展亟待加强等重要难题;乡村振兴的前途却是光明的,因为亿万农民群众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社会各方力量、融合各种要素、调配多重资源共同发挥作用,协调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向深度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乡村与城市共同协调发展的智慧,强调了农村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更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性,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及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传承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做好我国“三农”工作而作出的重大战略考量。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始,党先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伟大实践。在这些伟大实践中,农民作为重要力量与创新元动力活跃在历史舞台。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历史传承,就是要从党史的角度考察“三农”工作的延续与发展脉络,让亿万农民群众自觉地坚定乡村振兴的信心。

(一)革命精神一脉传承

革命精神是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干好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新时代乡村振兴所蕴含的精神与以往各时期党在“三农”工作中所形成的精神具有一致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开展农村土地革命运动,发展农村农业,用行动阐释了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特别能吃苦的革命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在党的号召下,进军“北大荒”、开垦“北大荒”,形成了顾全大局、勇于奋斗的“北大荒”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安徽小岗村农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形成了著名的“小岗”精神。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但这一战略任务是艰巨的,没有任何现成模板可以复制。要实施好这一战略,必须要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勇气和精神,要从以往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养分,化困难为动力,敢于创新,艰苦奋斗,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行稳致远。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伟大工程,依旧需要我们保持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依旧需要我们从党的艰苦创业史中发掘精神力量之源,积极弘扬具有代表性的、对现时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革命精神,将这些革命精神凝聚在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中,焕发出强大的正能量。因为真正的革命精神一旦被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便会转化为强大的行动效能。

(二)革命主体力量一脉传承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造就的。农民一直是推动我国农村农业向前发展的主力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8],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这是由农民群众坚定的革命性与伟大的创造力所决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农民一直作为革命的重要力量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密切联系。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初,党领导下的广大乡村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运动。由于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这场运动使农民获得土地,极大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客观上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广大农民在农村发展实业以恢复经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民纷纷加入到农业合作社,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这一时期我国的粮食生产、原料储备、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众继续发挥首创精神,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继续推动农业向机械化、合作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进一步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活了农村经济,充实了农民“腰包”。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三农”工作实际,以乡村振兴为际遇,通过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等举措,不断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伟大进程中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造福于民,但也根植于民,因为历史已证明:乡村振兴不能漠视农民群众主体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听计于民,才能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创造伟力,才能够让乡村振兴结出硕果。

(三)革命领导力量一脉传承

农业能不能发展,农村能不能振兴,农民能不能富裕,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的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农民颁布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时期,领导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加突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性,他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10],新时代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只能加强,不可削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党建,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探索、建言献策,激发广大农民的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其自觉融入到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做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弄潮儿”。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红细胞”,是乡村振兴场域中的先进分子。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农村党员的率先垂范、典型推广来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从而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领导管理、协调沟通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领导、联系、服务农民群众的坚强核心。

(四)革命本质一脉传承

中国共产党是包括农民在内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表明:农民一直都是党领导下的重要革命力量,党自成立那天起就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先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对“三农”问题采取了不同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农民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对“三农”问题作出积极回应。时代在变,但党的初心没变。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下的广大乡村采取科技兴农、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完善基础设施等系列举措,大大改变了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发展了现代农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初心,就是为了让农民群众享受更多实惠、拥有更多获得感。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振兴乡村使农民更加富起来、农业更加强起来、农村更加美起来,从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消除阻碍乡村发展的桎梏、摧毁制约乡村振兴的旧有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流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列车进入快车道,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广大中国农村,惠及亿万中国农民。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行动指南,立足新时代、奋进新时代、贡献新作为,开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境界。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实践路径,就是要寻找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通路,为扎实推进我国“三农”工作提供持久动力。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推进乡村振兴

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伟大工程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农村工作能否开展、开展得如何、怎样开展等诸多问题,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领导是分不开的。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性、系统性与复杂性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为聚人心、集民智、合民力,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发挥党在领导农村全部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自觉地将党支部建成联系农民群众、团结农民群众、服务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改革、认真执行惠农政策的坚强堡垒。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绝对领导,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先锋模范作用,首要在于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扎实抓好党建。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宣传好党的“三农”政策,落实好脱贫攻坚工作,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让加快乡村治理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深入民心、见诸行动。建设好服务型党组织,寓领导于服务之中,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深得农民群众信赖的可靠力量。“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11],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进入重要阶段,要保持乡村振兴战略持久深入推进,要集中一切力量搞好“三农”工作,检视乡村振兴实效,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替代。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积极发挥党员先进性,坚持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乡村振兴的政治任务结合起来,巩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大幅改善,转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乡村的衰败颓势。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三亚考察时曾说,“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焦点”[12];2014年他在江苏调研时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13]。“三农”问题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强农兴农,重在精准扶贫。扶贫重在扶“智”、扶“基”。扶“智”关键在于提升整个农村的教育水平,注重发展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强化职业教育与技能教育,要藏“智”于民,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培育新式农民;扶“基”则须强化与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振兴乡村、建设美丽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保障,如果抛开基础设施的硬件去谈新农村建设,如同画饼充饥。

我国广大乡村实情各异,要搞好乡村脱贫攻坚,必须注重调查研究,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乡村振兴需紧紧依靠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扶持乡村产业,构建乡村产业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与“互联网+”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资源要素高度集聚,进而为乡村治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此良性循环,必然使乡村跳出贫困的怪圈。落实好精准扶贫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关键点,抓住了精准扶贫的要害就等于抓住了乡村振兴工作的牛鼻子。因此,应积极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坚决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不断巩固扶贫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稳步前进。

(三)坚持以“农”为本推进乡村振兴

重农固本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支柱产业,农村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领域,农民是国家政治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战略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美丽宜居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系统地融入了粮食生产、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农村基层党建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回应最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发展农业是重农固本的核心,若想发展好农业就要依靠科技与政策。科技兴农是中华民族优秀农耕文明的延续,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兴旺发达的事实证明:若无科技力量投入,农业难以得到发展。因此,通过城市反哺农村,走农业科技化、工业化道路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12],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器,农业发展需要依托良善的政策。农村是广大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消费娱乐的基本场所。建设美丽新农村、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及水平,最终受益者是广大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相信农民群众、普惠农民群众,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更是党坚持以“农”为本的初心。重视农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关心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贯穿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始终,也是以“农”为本的生动诠释。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法宝,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4],每一次改革都预示着一次全新的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进入新时代,我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对立、农村产权制度不完善、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乡村发展的历史性问题依旧存在,同时,诸如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土地流失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新问题接踵而至。要打破旧有壁垒、解决好新问题,必须要用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清除阻碍“三农”发展的“痼疾”,消除制约乡村治理的“顽症”。困扰乡村发展的问题复杂多样、相互交织,具有牵一发而制全身的效应。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抓住关键,将改革落实到每个领域并不断向细处深化。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要尊重规律、协调推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做强顶层设计,把握好改革方向,要把农民群众所关切的热点问题考虑在前、改革在先,真心实意地全面深化改革,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三农”。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又要协调好稳定与发展的目标;既要大胆创新、“踩着石头过河”,也要常回头看看、不忘来时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15],乡村振兴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要求改革必须是全面性的“大修大补”,而不是蜻蜓点水般的“小打小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推进乡村振兴,既是聚焦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实践向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强劲稳重。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时代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