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困境与路径探析*

2021-01-16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杨 森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风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在乡村振兴这项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性作用。只有把农村社区的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化乡村振兴的内涵,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地进行[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部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封建迷信与陈规陋习痼疾难除、道德修养出现严重滑坡等现象,亦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支撑,已经成为当前“三农”工作中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环节与精神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事实上,无论是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还是着眼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抑或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着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作用,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真正推进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与行为准则的统一,促成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兼顾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者各自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然而,随着当代中国日益开放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人们的自主性、差异性与多变性也逐渐增加,导致社会价值愈加多元化。此外,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薄弱之地,尤其是伴随市场经济的来临,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不良风气肆虐横行,不断侵蚀着农民的理想信念,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社会风气。因此,必须通过乡风文明的培育来抵御各种歪风邪气对农村社会风气的侵袭,重塑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进而营造积极健康的乡风民俗。

(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35年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作基础,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亦将无从谈起。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养,营造淳朴向善、和谐安定的乡村社会生态,进而通过文化“软约束”的力量来引导和规范村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奠定必要的价值基础和道德支撑,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物质生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大满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农民的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要向精神追求转化,尤其是对高层级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将更为强烈。特别是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多,那些目睹过城市繁华景象、经历过城市文明洗礼后的农民,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就目前多数农村而言,依然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资源匮乏、乡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以及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不畅等诸多现实困境,难以真正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因此,借助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增加农村现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供给,丰富农民文化娱乐活动,既是适应当下农村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

二、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显著提高,农村的各项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多彩。然而,从目前乡村实际情况来看,乡风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考验。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开展不畅

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阵地”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已经逐渐改善,乡村整体面貌可谓焕然一新。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部分贫困乡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比较滞后,尤其是在文化设施方面,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几近于无的尴尬情况,这些硬件基础的缺乏无疑已经成为贫困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首先,从乡村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往往会将村庄建设的重心放在道路、通信以及村容村貌等面子工程上面,而村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则在无意(抑或有意)之中被置于次要位置,从而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匮乏;二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存在着“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部分村庄“一建了事”,缺乏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许多乡村文化广场甚至沦为了村民晒粮堆柴之地,致使大量乡村公共文化资源被闲置与浪费。其次,从乡村文化活动开展的具体现状而言,同样存在着两重不容忽视的现实困境:一是“水土不服”。政府的“主观推送”与村民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偏差和错位,部分文化下乡活动注重形式的高大上而缺乏乡土气息,不接地气,往往给村民造成一种潜在的心理距离感,故而难以让其产生共鸣。二是认知困境。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不断渗透和勤劳致富观念的广泛传播,广大村民往往将挣钱养家视为第一要务,一切看似与之无关的活动都在无形之中被贴上否定标签,参加这些活动自然也被打上了“不务正业”的烙印。

(二)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不良风气甚嚣尘上

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影响,农民的观念与行为已经发生了重大嬗变,乡村逐渐变成了一个半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的社会关联度不断下降,村庄共同体意识日趋淡薄,村民逐渐沦为“原子化”的个体,乡村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越来越难以对村民造成有力制约[4]。首先,由于村庄共同体意识的渐趋淡薄,村民越来越理性化,部分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这类与自身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怀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甚至出现了一些破坏公共文化设施的无公德个人及行为。其次,随着村庄公共权威的退化,一方面造就了不受传统规范制约的“自由民”,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村民的内心愈加无所依靠,再加之市场经济与消费主义的影响,部分村民的理想信念日益缺失:或者信奉金钱至上原则,唯利是图之心日甚;抑或丢失人生目标,内心空虚无物,得过且过。再次,由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弱化,诸多不良风气甚嚣尘上,甚至出现了诸如“万紫千红一片绿”①的天价彩礼现象、“生前不孝,死后瞎闹”的“厚葬不厚养”现象,以及子女入学、参军、祝寿、开业、乔迁乃至探视病人也要请客收礼的诸多五花八门的社会乱象,如此名目繁多的人情开支让大多数农村家庭苦不堪言,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阻碍了文明乡风建设目标的有序推进。

(三)基层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示范引领作用不足

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决定了文明乡风的培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三至五年的努力,方能有望实现文明乡风管理机制与工作制度的基本健全[5]。就乡村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当下乡风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着以下几重考验:其一,在“压力型体制”与“政治锦标赛”下,乡村基层干部出于理性考量,往往会倾向于将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以及“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这类更容易出政绩的事情上面,文明乡风建设这种见效周期长且不易量化的“软件”工程便时常被乡村干部们视作“非中心工作”对待。其二,在文明乡风的实际推进过程中,部分村干部也多是热衷于添置基础设施、改进村容村貌等“面子”工程,而对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提升广大村民素质等“里子”项目的打造往往兴趣不大,更有甚者奉行“临时抱佛脚”的行动准则,将精力和智慧用在“评时”,玩起了 “数字化”与“形式化”的突击迎检游戏。其三,乡村干部虽是基层政权的“代理人”,但毕竟生活在乡村,是地方社会人情关系网络内的一员,与广大村民形成了一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空间联系。面对村民的种种酒席邀请,村干部们为了照顾主人的情面,也不好拒绝,随礼入席便在所难免。此种情况,虽合情却不合理,不利于移风易俗、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群众的眼睛自是雪亮的,当乡村干部自己尚且带头违反乡风文明,又何谈“垂范”广大村民群众呢?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作为一项颇为艰巨的系统工程,文明乡风的培育既需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村庄文化娱乐活动,也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同时还需要增强乡村干部的责任感以及广大基层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作为乡村基层的思想文化阵地,是推进乡风文明这项“铸魂”工程由虚转实的重要载体,对文明乡风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必须加强乡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培育文明乡风的活动载体。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大乡风文明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的监督与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逐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水平,着力解决部分贫困乡村存在的公共设施空壳化问题。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来,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向社会多元主体参与转变,通过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以缓解部分贫困地区财政投入不足的困境,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力量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三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既要重建设,亦不能轻管理,必须坚决避免“一建了事”。例如,可以雇用一些无直接收入来源的村民承担村庄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此一来,不仅解决了公共物品维护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以工代补的方式增加了部分贫困村民的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文化活动。一是要以丰富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导向,继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向乡村倾斜,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在送文化的过程之中要始终注意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创作和提供具有“乡土味道”的、接地气的文化作品,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村民的文化情操,孕育农村文明乡风的种子。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礼俗是维持社会秩序与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对传统礼俗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其服“礼”也是主动的[6]。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在约束力量,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塑造良好的社会风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当下农村出现的天价彩礼、高额人情礼金、孝道式微,以及兄弟姊妹为争家产而反目成仇等诸多社会乱象,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人们心中道德观念的淡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要继承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让优良传统在培育文明乡风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具体而言,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父慈子孝、遵守公德等优秀元素的深刻内涵,并以村民较为熟悉的乡村广播与村委会张贴栏进行宣传引导,以增加群众接受度。二是开展乡村道德模范典型评选活动,发挥道德模范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的示范与教化效应,同时制定相关激励办法,如这些模范人物可以在同等条件下享受惠农、富农以及创业就业等优惠政策,从而营造一种尊重传统美德、争做道德模范的乡风民俗氛围。三是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在农村的继续蔓延,引导村民树立新型婚俗观、丧葬观以及人情观,同时坚持破立并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宣传、弘扬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明乡风的推进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农村社会中各种请客收礼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伦理因素——村庄内的许多随礼行为其实是被一种传统风俗习惯所驱使的,那些不履行随礼义务的村民可能会受到大家的排斥和孤立[7]。因此,推进移风易俗必须关注村庄中既有的互惠原则与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要重视乡村公共文化与村民共同价值观的重构问题。

(三)增强基层干部责任意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乡村基层干部作为国家政权的“代理人”与农民利益的“当家人”,对上协助政府开展有关工作,对下依据自治原则处理村庄各类公共事务,成为了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沟通纽带[8],“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出台的各项法令措施与惠农利农政策都需要依靠基层干部这根“针”去贯彻和推行。基层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政治支持和保证。只有基层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党风、政风越纯正,越能确保基层民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广泛性与实效性。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政策上传下达作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村庄“最后一公里”。具体而言,一是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头雁效应”,引领群众真正参与到文明乡风建设中来。二是建立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基层干部的年度考核体系,对成效显著的给予适当物质精神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与问责,从而强化基层干部对文明乡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文明乡风的推进同样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唯有充分调动起基层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破解文明乡风建设中内生动力缺乏、后劲不强、活力不足的难题。一要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主体地位,按照协商共建的原则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符合各村实际情况的村规民约,形成自己制定、自我管理与自觉遵守的良好氛围。二要积极培育村民自治组织,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参与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例如,可以组建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提升基层民众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存在感、参与感以及获得感,从而真正调动起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文明”为“我要文明”。

四、结语

乡风文明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亦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保障,并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方向[9]。然而,就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文明乡风的建设工作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与困境,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瓶颈。因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文明乡风建设要以文化价值聚合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以需求价值促进乡村多维度协同发展,以生产价值奠定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10],培育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注 释

① “万紫千红一片绿”是指某些地方性的彩礼熟语。“万紫”是指一万张5元面值的钞票,“千红”是指一千张100元面值的钞票,“一片绿”是指一片(若干张)50元面值的钞票。如此算来,彩礼费起步价已超过15万元人民币。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请文明演绎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乡风
漫说文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文明乡风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