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计量工作的形势分析与对策
2021-01-16俞宙陈光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俞宙 陈光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随着我国国内外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增加,做好计量检定工作,提高计量检定工作的质量,可以保证检定结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贸易市场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商品贸易的流通。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计量检定工作依然存在许多不足,进而影响其工作质量,因此检定部门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检定工作制度,保证计量检定工作的规范开展,全面提升计量检定水平。
一、当前计量工作形势分析
(一)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虽然计量科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事业,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使得计量专业性人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计量专业较其他专业偏冷门,就全国范围而言,各大高等院校计量专业设置偏少,以及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代表性的计量专业性高等院校也是屈指可数,导致计量人才缺口较大,甚至大面积的出现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二是基层力量薄弱,大多数区县级基层计量所存在专业技术人员比率不够、学历层次不高、人员结构单一等现象,使得基层计量工作出现资源力量薄弱、科研水平低下、系统理论知识缺乏等问题。
(二)计量器具的误差
纵观计量工作,计量器具造成的误差主要包含:可避免的误差以及不可避免的误差。而计量器具本身具备的误差属于相应的不可避免误差,主要包含:附件误差、工作计量器具误差以及标准器具误差等,还有一些计量器具在制造当中由于工艺问题造成的误差,或者是在长时间使用当中,设备存在磨损情况,进而造成的误差,而这些误差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监管不严,违法成本低
计量工作,关乎民生大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钱袋子”和生命安全。计量监管作为计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直接关联着人类幸福指数的高低。然而计量又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性学科,行政监管执法人员对于计量技术这一领域往往学而不精,对强检计量器具的界定不准确,对计量技术性能的法定要求掌握不牢靠,对检定证书与校准证书的理解不深刻,使得计量成为行政执法人员监管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关于计量违法的法律责任以及行政罚款都还处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标准,就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计量行政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使得不法分子选择铤而走险。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人员素质
想要强化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大量优秀的检定人员配合。我国计量检定行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缺口较大。一定要提高现有检定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使其可以自主学习先进的检定技术,提高其工作水平,并重视对于检定相关人才的培养。企业还应该提高对于检定队伍操作能力的督促和管理。做好相关检定人员的培训工作,并强化相关人员的思想觉悟。让他们具有完善的计量检定标准化管理理念。从自身实际工作入手,强化计量数据的可追溯性以及准确性。
(二)优化计量器具
在计量检定工作当中,计量器具属于一种基本的设施,可以保障计量检定工作的顺利实施。在检定过程中,需要按照计量器具的性能实施一定的分类,性能比较差的器具,需要停止使用,防止由于使用不准确器具而造成结果出现一定的影响。提升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以及整体性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强化计量器具的监督力度,促使计量器具量值更加统一,监督各部门以及各单位不断提升检定率,计量器具实施及时送检工作。同时,保障检定岗位的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化,降低误差对计量检定工作造成的影响。
(三)强化监管,牢守底线
一是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及在重要时节加大计量抽查频次,加大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眼镜制配企业、零售商品称重等计量领域的专项检查,筑牢计量安全底线。二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应转变工作模式,探索建立“企业自控、全民监督、政府监管”新机制,在计量监管过程中,主动积极靠前、提前进入、逆转以往事后监管的工作模式。三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应努力提升计量标准能力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效能,根据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新兴产业检验检测体系,以保障新业态在计量方面的能力支撑。同时,强化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努力做好计量行政部门的执法协助,提供监管的技术支撑,做好计量监管的排头兵和守护者。
(四)加强计量检定技术标准化管理
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计量检定技术的更新,就要强化检定技术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改造、完善现有的计量检定技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企业当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编写操作技术手册与检定技术程序文件,使计量检定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强化标准化管理机制,使得计量检定流程更为透明和公开,促进我国的计量检定行业可持续化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计量工作面临着更高的新要求,计量工作者唯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与职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以需求为导向,紧扣能力建设,强化服务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引进人才机制,推进区域合作,激发市场活力,才能助力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计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