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学”课程中新文科理念的创新实践路径
2021-01-16郝香
郝 香
(甘肃政法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围绕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和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来共话新时代的文科教育。从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概念,到2018年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正在全面推进。新文科作为一种新思路、新理念,体现着科技革命及信息技术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倒逼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转型。新闻传播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步伐,专业及课程设置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主,虽然开设了网络新媒体等专业,但媒体融合相关专业建设仍在探索之中。
地处西北地区的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具体课程为抓手,推行思政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力求服务于新文科人才建设。“融合新闻学”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按照尊重媒体融合规律、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模式创新、突出课程特色的总体原则,以技术先导、理论基础、实务创新、媒校合作四大模块来构建课程内容,积极探索培养跨学科、全媒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一、技术先导:“融合新闻学”课程与数字革命的技术创新
在新文科理念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文科教育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积极发展新兴专业,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融合,提升文科专业整体水平。融媒体本身就是新科技革命影响信息传播的结果,也是新文科与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等渗透到信息采集、发布的全过程,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成为熟练使用传感器采集、无人机拍摄、大数据抓取等新兴技术,从事采、写、摄、录、编一条龙工作,服务于纸媒、网站、公众号、App等多个平台的全能型记者。在新闻现场,记者要完成文字、图片、音效、视频等的采集录制,后期制作环节离不开专业的图像处理、视频剪辑和编辑技术支持。因此,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闻院校,需要综合训练学生的融合思维和融媒技能,加强媒体融合技术及实践操作的相关课程。“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1]
“融合新闻学”是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针对新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熟练运用相关技术完成融合新闻报道制作,其中H5和短视频是课程主要涉及到的两类融媒体产品。而要完成这两类融媒体产品,学生需掌握图片处理和视频剪辑技术,其中最基础的有图像处理软件PS和短视频处理软件PR、AE。对文科生而言,要在短期内熟练掌握这些软件操作并非易事;对教师而言,学习并传授这些软件操作知识也是莫大的挑战。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融合新闻学”课程采用团队授课方式,将有技术专长的影视和动画专业教师纳入团队。负责技术的教师将图片处理及视频剪辑提炼为磨皮、抠图、片头、动画、短片等具体知识点,采用录屏方式录制成视频,教师将知识点录屏和素材库通过超星学习通这一移动化专业平台发布,学生可在闲暇时段登陆学习。对于技术部分的一般性操作,学生可反复观看录屏学习;对于典型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分批次集中进行线下答疑。由于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除了在机房集中操作外,他们还可利用个人电脑随时练习,为后期制作部分奠定技术基础。
二、理论为基:“融合新闻学”课程与学科交叉的思维创新
新文科突出学科交叉、文理兼通,需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学科,从而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但正因为新文科源于传统文科,传统文科深厚的理论积淀是新文科的理论构成。当然,新文科除了突出文科之间的交叉联系,还强调学生的理科素养和理工科思维,文理兼通进而成为新时代需要的新文科人才。新闻传播学具有多学科背景,它是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文科交叉的属性特征。新闻记者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杂家”和全媒体新闻人才,必须熟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整合。媒体融合时代,知识广博、综合分析、创新视角、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报道才能成为出色的融媒体作品,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个好作品难在创意,难在思维;技术仅仅是手段,仅仅是形式。创意需要创新,它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政治立场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基础上。新闻从业者要形成创意灵感,除了大量阅读、开阔视野外,更要突破学科界限,消除知识壁垒,打破思维桎梏,树立融合思维,学会将不同知识进行联系对比、分析评判、跨界思考,达到新文科提倡的“守正创新、价值引领”目标。
新文科理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夯实理论根基、人文底蕴、媒介素养和新闻悟性,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理念和能力。“融合新闻学”课程将低年级的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与高年级的理论思维、学科贯通相结合,从而打造知识视野开阔、融合思维能力出众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融合新闻学”将理论作为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但并未照搬传统新闻的基础理论,而是重新提炼后形成融合新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融合新闻的基础概念、融合新闻的演变历史、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融合新闻的表达元素、融合新闻的报道形式等主体内容。理论部分同样借助学习通这一辅助平台,搭建课程的理论模块,并发挥案例在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将中国大学慕课网上暨南大学打造的“融合新闻:通往未来新闻之路”的课程链接发送给学生,要求他们进行课前预习,围绕预习内容完成思考题;课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引导他们运用跨学科理论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教师围绕讨论进行点评,并针对理论难点集中答疑;课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关扩展阅读及案例,从而达到开阔视野、补充提升的目的。课前、课中及课后构成理论模块学习的三个环节,在具体案例讨论及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融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从而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三、实务为本:“融合新闻学”课程与实践作品的评价创新
学以致用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导向,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实践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高校要努力将学生打造成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兼备的实践性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新闻传播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新闻传播教育不可将课堂囿于象牙塔中,要注重在具体业务实操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可通过建设新文科实验室、融媒体实习实践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高校要通过加大实务课程比重、实现双师教学等方式,建构理论与实践充分互动互融的实践知识、实践技能、实践思维“三位一体”的实践体系。[3]
“融合新闻学”课程在重视融合新闻理论的同时,突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在设计技术、理论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实务模块。实务课程包括融合新闻策划、融合新闻采写、融合新闻专题及融合新闻制作四个部分。其中,策划部分以选题为重点,课堂按照从新闻报道策划到融合新闻报道策划的思路,引导学生形成融合报道思维,结合组织重构和流程再造,对多种载体的新闻资源深入开发、优化配置后形成融合报道的策划选题。选题从初步构想、分组讨论到最终确定,能反映学生跨学科的理论视野、综合性的创意设计及团队分工配合能力。采写部分突破传统的媒介区隔及采写分离的局限性,将融合新闻采写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引导学生就上个单元的策划选题展开报道,运用不同表达手段获取新闻素材,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及无人机拍摄等形式,同时结合跳跃式、碎片化的写作特点,进行可视化、交融性的整合呈现。专题部分在对比融合新闻专题与传统报道的差异后,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归纳出融合新闻专题的报道特点,并围绕重大选题进行专题设计。制作部分重在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对H5和短视频的策划选题,再结合之前学习的技术和理论部分,完成这两类融合报道作品的制作。
“融合新闻学”课程除了授课内容偏重实务外,还加大学生的实训力度,对实训进行过程化管理。例如,策划采写部分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策划选题,并围绕选题为不同平台生产内容产品,同时提出采写方案。专题部分要求针对某一典型融合报道专题,经小组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制作部分要求完成的H5短视频分别作为期中作业和期末作业。期中作业提交策划和作品即可,分值占总成绩的10%;期末作业要求提交融合策划选题、融合报道作品、融合作品解说、融合作品小结,分值占总成绩的5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一汇报作业完成情况,团队教师组成考评团现场打分。教师在选题和作品部分重点把关,对于政治立场和价值观有偏差的选题及时纠正,从而发挥专业思政建设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校媒合作:“融合新闻学”课程与本地媒体的联动创新
《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提出要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法学、新闻、经济、艺术等系列大讲堂,促进学界业界优势互补。[4]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中也提到,要开辟高校与新闻单位互聘新领域,构建学界业界优势互补、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5]这表明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要实现社会联动。新闻传播学国家教学质量标准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开拓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校媒合作成为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挂牌实习基地、聘请实务导师等成为常态化的合作举措。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构建校媒合作的融合新闻实践平台,阿里巴巴与索贝公司合资的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建成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平台,亚信数据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建成亚信媒体融合实验室。[6]
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媒体优势,为学生搭建融合新闻实践平台。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多家省内媒体单位挂牌实习基地。“融合新闻学”课程充分利用本地实习基地——甘肃新媒体集团的资源优势,打造校媒合作学习。在合作联动中,第一部分是带领学生参观新媒体集团,走访新甘肃客户端编辑中心、视频演播室、甘肃日报全媒体指挥中心、新甘肃云指挥中心,了解新闻海报、H5等融媒体创意产品的制作过程,感受甘肃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新甘肃云指挥中心在构建“全省一张网”中发挥的功能。第二部分是邀请媒体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融合新闻学”课程涉及的核心融媒产品有H5和短视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媒体一线如何制作融媒体作品,学院邀请新甘肃客户端音视频中心视频部主任和新甘肃客户端资深编辑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进行一对一的作品指导,其中重点回答学生在制作过程遇到的选题策划及创意制作问题,获得较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新文科”要走向何方?学界、业界就基本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不同的高校、专业及课程该如何建设,如何整合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目前仍在探索中。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围绕“融合新闻学”课程,从媒体融合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按照技术、理论、实务、校媒合作四个模块来搭建课程框架,以培养学生理论创新和实训实践能力为着眼点,开拓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拓展交叉的新模式,为新文科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