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情智教育的《植物造景》课程内容改革初探
2021-01-16张晶红吴姝菊滕祥金
张晶红 吴姝菊 滕祥金
(哈尔滨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出发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做了指导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同时,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增加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1]。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目标应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思想品德和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园林专业属于新兴的实用型专业学科与边缘学科,正应以此为培养目标和导向。
二、课程分析
1.《植物造景》课程分析
园林本科专业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备园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能够从事园林设计与施工、园林苗圃与养护等园林相关部门工作的专业人才。《植物造景》课程是园林专业本科必修的重要核心课程。植物造景是利用植物的各种观赏特性及生态习性,通过一定艺术手段和技术加工而创造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以及很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作用的植物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施工均需具备一定的植物造景知识,在园林专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植物造景》课程起步较晚,属于各高校园林专业近些年新开的专业课程。课程具有以科学为依据,技术为主导,实践性、专业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
《植物造景》课程的实质目标是将植物造景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他学科应用中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在将来工作、科研中展现良好的知识理论、实践技术、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深度剖析这些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源在于热爱,学生只有在喜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学好知识内容、挖掘其创新潜能、理性地承担责任与担当。但由于某些原因导致学生缺乏《植物造景》课程学习主观能动性与专业热爱性。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分析其原因如下:
第一,专业课程培养方式多为“一刀切”模式。教师没有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特点、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人培养,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使学生扬长避短、没有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与兴趣,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
第二,学生在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表现为长期牵制性地被动学习,即教师一味地“授”,学生一味地“受”,削减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与专业喜爱感知。课程培养应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学生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时,不仅要在掌握常规知识与技法的同时,还要考虑美观、生态功能的常规植物配置设计,以及引导培养学生的个性设计。在教师授课中深入贯彻中国传统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意境美,让学生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得到传承与发展。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并调动学生的专业担当与责任。
第三,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开始进行植物造景课程改革,但均是立足于植物造景课程内容,只围绕课程内容这个“点”来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践,却缺乏“面”——“纵观全局”地深刻剖析与改革。高江勇等也曾指出,从目前整体课程改革进度来说,容易改的基本都改了,剩下的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或者说,现在已经进入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是一场触动灵魂、触动利益的深水区攻坚战[2]。但由于尚缺少清晰的课程建设理念,尤其是对大学课程体系仍然鲜有系统化的改革思路[3],所以,课改经常会迷失和淹没在各种文件和会议之中。也正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缺少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和建构[4]。《植物造景》课程改革应突破现状与思想,以高角度、广视角、多维度的方式重新审视分析《植物造景》课程存在的不足,思考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方式。
2.学生因素分析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缺乏主观能动,或不能很好地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园林专业培养初期,学生学习园林美术、园林生态学等课程。如果学生没有对初期课程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课程的知识与技法,不能将这些课程的知识很好地联系应用到后期的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工作中。(1)毕业生缺乏对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平面设计的美感形式构架、色彩搭配的合理美观等的运用表达;(2)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3)学生只立足于眼前,不考虑长期、科学地植物配置设计、缺乏责任担当。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进行植物种植设计与施工设计;(4)或是学生只对某一方面突出,而其他较差,没有达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5)根据录取分数线及个人分数等客观原因,部分学生存在入学前盲目选择专业现象对专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6)部分毕业生盲目就业。一些学生在找工作时缺乏理性思维、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适合什么。如施工部门具有工作环境艰苦、流动性强、季节性强、工作任务重等特点,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工作不久便辞职。又如很多学生毕业初期抱着想就业、快就业、高薪资的目的,盲目快速地找工作,却缺乏理性选择或长期规划,在工作一至两年会选择转行、跳槽现象,造成了公司的直接损失、浪费了公司的培养时间、精力与资源。这些都是学生缺乏社会担当和自我责任担当的表现。(7)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多数优越、个性突出,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或是拈轻怕重,不能很好与同事融洽合作、协同互助,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因素分析
大部分园林专业的高校教师非师范类出身,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欠缺,缺乏对德育教育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思政教育生硬,缺乏代入感[5]。心理学界普遍认为,能否成功,20% 取决于智力水平,80% 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智。情智水平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的影响[6]。
三、专业情智教育在《植物造景》课程中的重要性
1.情智教育概述
情智教育是指教育者动用积极的情感和灵动的智慧作用于受教育者,让受教育者的情感和智慧和谐共生。情智教育是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所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两者可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情智教育的实施,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7]。专业情智教育是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与情感,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情智教育法包括激趣法、静思法、情境法、暗示法、调控法。在我国,除中小学外,一些大学的教育中已开始结合专业情智教育方法,并展开相关研究。情智教育为大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构建、职业道德的修养,全方面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情智教育在《植物造景》课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对《植物造景》课程的分析表明,《植物造景》课程深层次的改革是究其本质根源的改革,不只是从课程知识点、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的改革,而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逐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深度热爱,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慢慢变为热爱,进而学生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及主动从事并承担专业工作的责任感。也就是说,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本身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课程灵魂深处的变革,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责任心与社会担当。
《植物造景》课程不仅是基础理论课程,还具有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除生态作用外,在某种程度上,植物景观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创造回归自然、使人身心愉悦的环境或达到共情的景观心理感知。此课程需要学生学会感知美、懂得根据人的心理变化创造植物景观。因此,《植物造景》课程在教师发挥情与智的同时,需积极调动学生的情与智,融入到植物造景的课程学习与应用中。
四、结合情智教育的《植物造景》课程内容改革
在《植物造景》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情与智,实施以专业情智教育为依托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以上对课程、学生、教师因素的分析,及行业更新演替的速度,在结合专业情智教育的《植物造景》课程中,应对植物造景的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教学目的更明确、教学成果更突出。植物造景教学内容结合情智教育的激趣法、静思法、情境法、暗示法、调控法,加以改进。
1.调控法结合课程教学
教师在教授课内容的同时,使学生明确课程目的与自我发展方向,做到学与做心中有数。绪论部分中除基本概念、种植资源、植物造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外,结合造景实例造景相关文献,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此课可以丰实自我、从事专业育种、引种驯化、植物造景设计等科研方向及植物景观设计技术工作,使其在学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学习及工作盲目。
2.激趣法与情境法结合课程教学
通过激趣法、情境法使学生增加对植物景观的喜爱。植物造景课程内容大多是做基础种植或同一风格景观,书本中很少将植物作为特色景观的主景,而在当今现代社会,植物除了自身的生态及基础美化功能外还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特色景观。现代大多数园林空间,设计手法、设计内容上千篇一律,缺少个性与时代特征。如何突显时代特征,怎样真正做到源于自然并高于自然,需要新时代的学生在掌握植物造景设计基础、学会植物配置设计方法步骤等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突破自我,发挥个人能动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尤为重要。因此,在植物观赏特性、功能、基本形式等课程内容中增加特色景观,打破学生对植物造景认知的局限性。如随着季节的变化渗入不同季节、不同知识板块以植物景观为主景的植物设计经典案例,让学生课堂内感受外面不同生境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的空中花园、厦门植物园的荒漠植物景观、扎龙自然保护区、日本稻田画的湿生景观;又如特色植物景观:高耸入云的云南望天树空中走廊、乌克兰爱的隧道、北爱尔兰黑暗树林的隧道景观、科蒂库克峡谷公园的荧光森林、帕特里克·布兰克的植物墙、加村的森林艺术天堂、世界十大植物景观设计师保罗·汤姆森设计的澳洲花园的生态植物设计景观等。这种结合情境式的课程教学方法,除改变了学生对植物造景的深入了解外,使学生通过视觉感官的不断冲击,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感悟美并逐渐喜欢植物世界的美,使学生“爱屋及乌”,启发学生对植物的喜爱,进而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对植物造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专业共识。
同时,随着人们对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也日益渐增,美的环境空间千变万化,而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最高级的形式便是极简化,即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回归自然,模拟自然生境,创造生态空间;另一方面,是走向人群,最大化的为人服务,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植物造景会是在创造美观、生态效益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与植物配置的结合,满足人们的心理要求,使人们产生激动、兴奋、愉快、舒缓等心理活动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最大化地发挥植物的能动性。因而,在课程内容中不断渗入情智教育,增加植物与心理学关系的知识内容,学生在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放松、舒适、宜人的空间。
3.静思法、暗示法结合课程教学
由于园林行业快速发展的特性,书本内容在某些情况下跟不上市场。如市场观赏植物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园林行业中的植物景观已由室外景观逐渐向室内商业景观甚至室内家居景观发展。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增加金叶复叶槭、王族海棠等植物新品种的拓宽;在建筑与植物造景一章中,拓宽室内空中植物景观及地下景观案例;在植物造景实训内容中增加通过真实空间案例的现场调查分析,尤其是学生对家乡身处环境的调查等情境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达到情、景、境共融,通过静思、暗示等方法,对课程及学生自我反思,意识到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工作的责任性等。通过情境法、激趣法等专业情智教育相结合的植物造景的学习,学生对课程知识能从感性的喜欢到理性的热爱及专业责任的认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园林行业发展较快,园林行业无论是市场行情还是专业技术方法更新较快,各种观赏植物新品种不断涌现、专业技术软件快速更新变化。这就导致植物造景相关书籍、相关软件可能跟不上市场前沿。通过专业情智相结合的植物造景课程,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为导向,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教授外自我获取更多知识并深入探索研究。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和素质。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应增强其素质教育、培养其责任感、使命感、团队协作等能力。植物造景课程实践除常规实践与设计外,学生可进行沙盘模型设计制作,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团队合作、锻炼设计空间思维能力与沙盘展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开始情智教育的入境,到生成情智的感悟,再到展现情智的交流,最后发展其情智的表达,多方面递进层阶的方式培养学生,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感兴趣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寻求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肩负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减少国家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