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政”、新军与新势力、新转型
——张华腾教授新著《清末新军》恭读

2021-01-16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军研究

张 浩 威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19年6月,张华腾教授48 万多字的新著《清末新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获知这一消息的笔者欣喜万分:一是笔者对张教授研究的专长领域,如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北洋史等方面多有兴趣,对相关论著多有关注;二是张老师为人为学让人无比敬仰,其书不能不读,更须精读细读,常读常翻。于是笔者很快购买一本以先睹为快,读后感受良多,不吐不快,试评述之。

在《清末新军》扉页及其绪论前,作者都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我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朝末年搞的新军,第二代是黄埔军。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第三代。”[1]清政府往往被革命者骂作昏庸腐败、无能无德,而毛泽东同志却“曾经高度评价清末新军,给清末新军以准确的历史定位”[2]1,这是“我们研究清末新军的基石”[2]475。毕竟“新军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陆军,是清末最主要的国防力量”。因此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限于历史局限,学术界对新军的研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2]1这可谓是问题之发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不相称”的情况?尽管国内外学界对清末新军的研究不乏成果,但作者在“后记”中反思道:“清末新军之研究,学术界公认是晚清史、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薄弱环节,但长期以来没有突破。”[2]530原因何在?作者认为主要是对清政府、新军、袁世凯等因素的认识有偏颇和不足所导致。

于此,我们不妨以作者的学术史回顾为基础,来简单了解下清末新军问题的研究现状。对清末新军的研究最早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时间关于新军的研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2]1,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直到改革开放后,学界对新军的科学研究才真正开始。作者指出:“首先,新军史料的编纂与汇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其次,新军的研究的视野与角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来,新军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研究视角“从政治角度转向政治、军事两个角度”,乃至从更加多元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2]1-2,这是个可喜的转变。但作者笔锋一转,遗憾地总结道:“在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中,清末新军的研究最为薄弱,湘军、淮军都有多种专著,而对更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军研究还很不够,至今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新军的专著。”[2]3除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就该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作者着重提到了刘风翰先生的《新建陆军》《武卫军》两部专著,并赞其对新军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惜有不足。

国内研究情况大略如此,而对于国外学者关于新军的研究情况,作者指出,西方学者是比较重视的,早在20 世纪50年代已经开始。在绪言和后记中作者都提到了两本书:鲍威尔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和冯兆基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作者推介道:“这两部著作,是西方研究清末新军的权威性著作”[2]3,“为后世研究新军的必读之书。”[2]531张老师熟读两部论著,对两位作者在西方档案资料运用方面颇为肯定,并赞其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不过,作者凭借数十年的研究经验和功力,认为这两部经典著作还是有些不足:其一,史料及其运用问题。固然两位作者在西方资料运用上比国内学者占据了优势,却有着其他外国学者一般的通病,即“外国学者所用的中国史料也是有限的”[2]531。另外在史料运用上,西方学者缺乏对新军本身资料的运用,缺乏对新军整体和当时复杂政治局势的研究。其二,政治语境问题。“清末新军毕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军队,是清末‘新政’军事改革的硕果,是中国最初的现代化陆军,研究清末新军,必须置于晚清尤其是清末‘新政’的政治语境之中,即研究新军编练,必须与中国遭受西方各国与日本的侵略紧密联系起来,与中华民族的危机与觉醒联系起来”[2]531。因此在该书的写作中,作者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力求尽最大努力收集和挖掘新军资料;二是在论述中将新军问题置于清末“新军”的政治语境之中。这里面读者既可以体察出作者的学术视野与志趣,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学术创新与民族情结。

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末尾,作者总结道,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军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第一,研究不系统不全面;第二,不深入;第三,新军是清末军事改革的产物,而军事改革不是孤立的,与其他方面的改革联系密切,过往研究显得片面而孤立;第四,新军史料挖掘还有潜力[2]3-4。作者力图解决这些问题难点,其问题意识、学术视野及创新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有鉴于此,张老师指出,“研究清末新军,总结经验教训,对探讨我国军事发展尤其是现代军事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研究清末新军是揭开清末民初那段复杂历史的一把钥匙”,“研究清末新军,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军研究的系统总结,同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宽”[2]4。故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更为丰满的研究新军的专著,成为作者的“一个心愿”[2]531。

上文对“清末新军”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作者志趣、思路等有所介绍后,我们实有必要对该书的研究视野、理论、方法、内容质量、特点、地位等做一扼要梳理与评价。

第一,在学术水平与质量上,《清末新军》是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具有相当的权威性。该论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新军研究”(09BZ029)的最终成果,既是个人重要的最新成果,也是向学校、社会、国家交出的合格而令人满意的一份答卷。

第二,在花费时间与功力上,《清末新军》从课题申报成功到搜集史料与构思、写作及出版发行,用时近10年,时间久、思考深、功夫足,是“十年磨一剑”的大作。“《清末新军研究》课题从2009年公开发布至2015年完稿,整整写作了六年。从2016年结项至今(2017年)又忽忽过去了近两年而没有出版,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想追求完美”[2]530。不过世间少有十全十美事,完美主义的作者最终应出版社与读者期待,“只好抱着遗憾而出版”,至于完善事宜则留待以后了。

第三,在思路、视野与角度上,该书有许多优点与特色。实际写作中,作者的研究思路格外明晰。从另一个角度讲,作者在研究思路上其实是把该书内容作了微言大义的概括:甲午后至清亡,清政府编练新军取得一定成效,而袁世凯影响下的北洋军成为新军主体。“新军的编练不仅大大影响了清末政局,同时也对民初政局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4-5。

作者的视野是开阔而宏大的,角度是多元而立体的。《清末新军》一书不仅将政治角度转到政治、军事两个角度上进行探究,实际上以政治史、制度史与军事史角度为核心轴,辅之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进行全面考察。诚如来新夏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无论对于清末新军史,还是北洋军阀史,其研究“既要从军事角度,更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意识诸方面统一考察其发展脉络和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重要影响……这种宏观的整体研究可以给人们一种完整、系统的认识”[3]。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作者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与研究“清末新军”,尤其注意新军与清末民初社会各方面变革的联系,注意新军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与变迁发展的联系。

倘若再细细发掘,作者在视野与角度的创新点,我们或可发现两个更有价值的东西:其一,作者是以全球眼光,从世界史视野,从“中国陆军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新军”的;其二,该书是首次从军事角度专门研究清末新军的专著,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大著;其三,该书从清朝政府的正面角度切入,而不是传统的辛亥革命史的背景,即在“清末‘新政’的政治语境之中”,给予清末新军全面系统的考察;并另辟专章来论述清末新军的历史地位,作者用相对准确的历史定位,高度评价新军对清末民初乃至近现代中国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第四,从史料、史观、史论、方法等方面来看,《清末新军》一书有诸多特色。

首先,在史观、史学理论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作者研究的基本史观,现代化理论是作者研究的基本理论。作者认为“用现代化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世界陆军现代化、中国陆军现代化的视角研究新军,基本上解决了其困惑”[2]531。在史学方法上,作者的方法是综合多元、灵活务实且不拘一格。该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现代化为视角,结合历史学、军事学、政治学、社会学、计量史学、比较研究等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力求给清末新军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

其次,在史料搜集与运用上,作者更是广泛搜罗内外史料,并予以充分有效而灵活和谐的运用。作者不仅尽最大努力收集和挖掘散见于中外政府档案、重要人物文集、日记、年谱、简报、报刊、通讯、电报、家谱、碑刻等处的新军资料,还利用新发现的未刊新军史料,在以往新军研究基础上拓展新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如新军训练中的逃逸与惩处、新军中的外国军事教官、新军军衔制度、新军的退伍与安置、新军的战术、新军的通信联络等[2]6-7。

在新材料的基础上,作者发现了很多新问题并提出了新见解。尽管如此,作者“最为主要的遗憾,就是史料”[2]531。诚如作者叹息道:“由于第一历史档案馆资料有限,对练兵处、陆军部未刊档案资料未能系统完整爬梳。另外,由于外语水平的制约,对有关清末新军的外文档案资料利用有限。史料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的写作。”[2]531当然,作者在这其中多有谦虚,但那种追求完美的心却让人感动和敬佩。

再次,史论上,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许多有见地、引人深思的见解。限于篇幅,略述几例。第一章讲湘、淮军的弊端时,作者指出当时洋务派只注重引进先进武器,而“对兵制的根本变革没有加以注意”[2]23,这实际上从军制史上回应了洋务运动失败的重大原因。第二、三章新军的编练上,作者不仅考察并赞赏了袁世凯在练兵上的功绩,对张之洞及其自强军也多有考述和评论[2]45-72。另外,作者还一一考察了各省的练兵情况,并给予了肯定[2]72-102。第四章,对各省督练公所,作者指出,督抚的练兵权实际被架空,军事参议官才是权力人物[2]45。第五章,作者引其原来文章并指出,河间、彰德会操“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91,实为深刻观察与洞见。对新军的营制与饷章,作者强调这是练兵的制度与物质保障[2]259。第十章,作者颇有见地的点出,本土军校培养的军官与留学归国的士官生群体,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政治与社会[2]355-41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清末新军》的研究有着很多难点,但难点促使作者有更多的突破与创新。张老师虽年已花甲,但其研究热情依然高涨,勇于攀登学术新高峰,敢于啃硬骨头,令后来学者钦佩万分。因思路、主题与内容之缘故,该书的重点锁定在“新军的编练”、军事角度下的“中国现代化的军队”,而重难点锁定在“新军的历史地位”以及资料的搜索上[2]5-6。

该书利用新发现的未刊新军史料,在以往新军研究基础上拓展新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全面系统地深入研究清末新军,在新军研究中尚属首次[2]6,从而弥补了学术界相关研究的不足。或许人们在阅读《清末新军》这本论著后,会对清政府、新军、袁世凯有新的感受和看法;即使是一点点,窃以为该书的意义已然实现,作者的部分愿望也已达成。

结合该书主要内容,尤其是最后一章,笔者也有些疑问与思考,限于篇幅,现择要列举如下:1)湘、淮军也有“新”的地方,新在哪里?新军之“新”作者给予了充分的研究,过往显然被人们大大忽略了。2)作者也提到,固然袁世凯在练兵上贡献至大,然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大臣的贡献不能忽视。3)作者的研究主题是清末新军(陆军),那么海军呢?结合现实,晚清以来的海军问题也应重视,这一点作者在书中也有所提及,只是碍于研究主题未能深入。所幸学界不少学人已经在做北洋海军的研究了。4)在末章第二节作者提出,“编练新军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加强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2]478,这是作者重要而精彩的结论之一,实际也是个充满矛盾、容易引起困惑的问题。

就笔者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即清政府精心培育的新陆军卫兵为何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2]480?这一问题值得好好探究。张老师早年对此有过思考,并结合本书也有所阐释与论述,然给出的答案有待丰富。因此,就该问题简单梳理一下其他学者及张老师的早年论述。李细珠教授曾在论著《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的第八章结论部分,做过精彩而深刻的总结与思考,得出“种瓜得豆”的结论。李教授分别从清政府、辛亥革命、中国政治近代化等角度分别做了扼要而深刻的概论[5]。的确,清廷“编练新军在维护清王朝统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478。然而,张老师同时指出,清廷有许多问题与矛盾并未解决,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清廷借着新政发展各项事业的同时,实存有集权于中央的企图,其“编练新军,集中军权于中央,形式上加强了王朝中央集权”[2]483。可是自两宫驾崩后,清朝贵族里多志大才疏之辈,无能也无力实现宏大欲求,反而失策、失德、失人心,最终使得王朝灭亡。“新军的组织性强、战斗力强、观念较新的特点,自然成为政权更替中的决定力量。从新军自身素质和特点来看,清政府编练培养的新军,最有可能成为推翻清政府的潜在力量”[2]484。这一点已为当时学人所认识到。如费正清指出,新政虽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经济与社会问题,央、地矛盾,满、汉矛盾,民族矛盾等,“清政府不仅不能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反而一再失误,激化了各种矛盾。尤其是以满洲少壮派贵胄为核心的清廷一味扩张皇权、贵族特权,抛出‘皇族内阁’,使人们对清政府失去了希望”。上层统治者、各地督抚、绅商等势力各有打算,“改革反而促成了王朝的灭亡”[6]。张教授早年也指出,最终“清王朝被推翻,源于革命党、立宪派、北洋集团”及其他地方势力的联合[7]36,“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革命党人一方的力量”[8]112,而新军在其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共和之发轫也,主动于黎军(湖北新军),波动于各省志士,然原动力则孙、黄诸君也。共和之解决,主动于段军,被动于各军将校,然其原动力则廖(少游)、靳(云鹏)诸君也”[2]489。从某种意义上讲,南北新军合力,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廷覆亡,新军仍在,其影响绝不会止步于清,自然延续至民国。所谓的改革即是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与调整,势必造成新旧势力的分化与组合,诚如作者指出,“清末新军军官群体,是清末‘新政’的最大利益群体,是清末崛起的显贵”[2]497。这些人辛亥革命后多成“功臣和既得利益者”[2]502,并对民初的政治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

作者的阐释与论述是相当令人信服的,然而笔者一时之间很难给予透彻深刻的理解,也很难达到作者的高度。你自以为理解的时候,山是山,但透过深处,山又不是山,这其中其实关联甚多,复杂无比,可能需要更多的经历与阅读才能真正理解透彻。也正因此,《清末新军》在让读者有新收获的同时,也让读者有更多的疑问和思考,这应是一本好书的价值与魅力所在吧!

猜你喜欢

新军研究
基于CMIP6的珠江流域未来干旱时空变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说说“名词所有格”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好好”先生:杨新军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