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提琴在音乐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2021-01-16曲媛媛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

环球市场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民族化大提琴艺术创作

曲媛媛 辽宁歌剧院(辽宁交响乐团)

20世纪,致力于传统和外来的器乐艺术创作的民族性发展曾经被认为是当时我国许多好几代音乐家努力奋斗的最终音乐艺术创造目标。尽管在这条道路上蜿蜒曲折地发展的历史进途中,"民族化"这个概念性词汇的具体界限标准和内涵在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化中受到了深刻影响,随着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发展,随着当时的音乐家们从对艺术品创作的观念向其具体性表现方式的转换和发展,有过不同的界限性定义和其体现。但这种创造性的方式可以说还是一贯沿袭,并且一直持续到今日。中国近现代大提琴音乐的创造性运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创造性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对大提琴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方面认识有限,那个年代专业大提琴作曲家创造出来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从总体素质上来说还远不如那些其他专业大提琴作曲家。并且因为在作品表演和演出的实践中又因为没有给演奏者的选择带来便利和条件,形成了许多创作和表演相互脱节(而这种不良现象却一直沿袭到了今天),所以在当时的整个中国古典大提琴艺术和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专业大提琴作曲家的创造力和表演并没能真正地起到很强的推动性和引导作用。然而随着很长一段时间的慢慢流逝,随着当今整个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当中的一些艺术变革与不断发展,专业化的大提琴音乐作曲家也逐渐已经开始在当今整个中国的当代大提琴音乐艺术创作中能够体现和充分突显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且很快就已经逐渐处在了作为引领新一个中国时代音乐艺术创作的重要潮流、代表新一个中国时代音乐艺术创作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地方。

自从新中国正式成立建成以来,中国广大各族人民的民主政治思想自信心就越来越强。油然而生的正是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尊感、自豪心一直激励着中国音乐家的强大艺术创造热情。外来的民族器乐作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发展传统以及民族性艺术创造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中国作曲家非常关注的重要民族创造性艺术方面。在后来的音乐表现和交响演奏音乐工作者的实践中,为数不多的一些音乐艺术家及其作品也因为它被刻上了这种印着那个中国时代远比过去太强烈的中国文化主义烙印而这样跟随着中国历史飞速发展的时代变化在中国音乐界的舞台上渐渐地已经消失了。因为这样的作品量屈指可数,所以无论从创作、表演或是对艺术家欣赏等角度来讲,专业作曲家的创造力都没有对其产生太大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走上历史中一个伟大的阶段和转折点,随之而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震荡着整个中国。从这一点起,中国人又一次地打开了长期以来向西方封闭的国家大门,随着中国民族思想的大门打开,视野的扩阔和开拓,中国民族原有的文化和审美生活模式也再次受到了新发展思潮的巨大冲击。他们也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原有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思路,抛弃那些老的禁忌,并很快就被我国当代音乐的各种新风格、新语言、新手段和技法所深深地吸引,开始朝着其审美生活方式与其创作理念和思路的多样性方向迅速地发展。随着当代人类音乐思想的逐步发展和意识解放,他们向我们国人提出了最直接的一个重要疑问:什么才是音乐民族化?为何世界需要中国民族化?这样的思维认识和逻辑思考并不是单纯地仅仅停留在人的头脑中,这些空间充满了许多富于自身实际创作动机和创新精神的当代音乐作品创作者们正在努力地不断进行新的发展。在我思考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文字笔下的各种声调方式去自我探索自己一条新的思考道路,尝试着去教会别人自己说话得出来的正确答案。

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那些新颖的、富有勃勃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包括古典大提琴音乐作品等等)在当时的新思潮刚刚开始涌入的时代社会环境中一旦出现并问世,即被普遍认为已经成了惊世悚俗之作。然而,当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非常具有卓越远见的艺术家学者却并非是这么看的,他们以为恰恰与此相反,这些崭新的艺术创作方式正是我们对于新的中华民族文明主义思路的总结和体现,也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进一步持续健康地发展的一段必由之路。

许多新世纪时期优秀的中国古典大提琴艺术作品都充分地证明了任何一种艺术作曲的技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在其创作过程中都只能是一种服务于中国著名作曲家的音乐艺术精神和内涵的一种工具。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毫无迷信地以任何观点的创造性思想所引领中国现代音乐艺术创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民族化大提琴艺术创作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大提琴之味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