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山髭蟾外部形态分析

2021-01-16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雷山亲缘前臂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是我国特有两栖动物,隶属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髭蟾属,模式产地在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格头村[1],目前仅在贵州省雷公山发现有分布,且其种群数量仍在不断下降,发现已被IUCN列为濒危(EN)等级[2].

自1973 年被发现以来,多位学者对雷山髭蟾进行过研究,内容涉及雷山髭蟾的种群历史及形成原因[3]、MHC I类基因的多态性与进化[4]、卵团自然状态下发育观察[1,5]、生态初步观察[6-7]、社区对雷山髭蟾的保护和利用[8-9]等.近年来,雷山髭蟾的数量正在逐年锐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对其成体的过度捕杀,另外其蝌蚪期长,发育速度慢,容易遭天敌危害,由蝌蚪变态发育成髭蟾成体的数量少.另一方面,雷山髭蟾对环境的依赖性高,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其生长发育和繁殖也造成巨大的威胁[10].为对雷山髭蟾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必要加强雷山髭蟾的科学研究.对雷山髭蟾外部形态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为雷山髭蟾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积累数据,为雷山髭蟾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雷山县境内雷公山的仙女塘、雷山康利水场、雷山县交蜡干豆调、交蜡村的溪流采集到的雷山髭蟾.

1.2 雷山髭蟾外部形态测量方法

使用数显游标卡尺(精确到0.01 mm)对雷山髭蟾个体的外部形态指标(体长、头长、头宽、吻长、鼻间距、鼻吻距、鼻眼距、两眼前角距、两眼后角距、上眼脸宽、眼间距、眼径、鼓膜径、鼓膜~眼距、前臂及手长、手长、内掌突长、内掌突宽、外掌突长、外掌突宽、前臂宽、后肢全长、股长、径长、径宽、足长、跗足长、内趾突长、内趾突宽和体重等)进行测量.

1.3 数据分析方法

将雷山髭蟾各项外部形态指标的原始数据转换为log10为底的对数,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保留30 个主要变量的前提下起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作用,减少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再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使用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山髭蟾外部形态特征

雷山髭蟾头背面的皮肤十分光滑,体背和体侧的皮肤松弛且显皱,具有疣粒,背部分散有大小不规则的黑斑,腹部紫灰色;四肢的背面隐约可见黑色的条纹;头扁平,吻较宽,吻棱比较明显;舌宽大,深缺;指游离,指尖端钝圆、短粗;声囊无;雄性上唇后缘具2对黑色的角质刺.

2.2 雷山髭蟾外部形态指标

测量得雷山髭蟾的各项外部形态指标:体长58.1~105.3mm,头长15.0~26.3mm,头宽19.5~38.6mm,吻长6.6~13.5 mm,鼻间距3.3~7.86 mm,鼻吻距2.2~7.1 mm,鼻眼距4.3~8.7 mm,两眼前角距17.3~31.4 mm,两眼后角距20.8~43.0 mm,上眼脸宽4.4~7.6 mm,眼间距17.0~29.2 mm,眼径6.0~9.5 mm,鼓膜径2.6~11.1 mm,鼓膜~眼距4.7~12.8 mm,前臂及手长31.1~52.1 mm,手长9.9~15.9 mm,内掌突长2.3~5.5 mm,内掌突宽1.3~4.0 mm,外掌突长2.4~4.6 mm,外掌突宽1.3~3.5 mm,前臂宽4.66~19.0 mm,后肢全长70.3~121.9 mm,股长19.9~34.9 mm,径长19.0~39.0 mm,径宽5.7~15.5 mm,足长20.1~32.5 mm,跗足长30.2~49.9 mm,内趾突长3.3~6.3 mm,内趾突宽1.8~3.8 mm,体重13.5~112.2 g.

2.3 主成分分析

将雷山髭蟾各项外部形态指标的测量值转换为log10为底的对数,再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1.由解释的总方差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 的成分有4 个,方差总体提取出4 个主成分.这4 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是87.772%,即这4 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相关矩阵的87.772%信息.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由表2 可以看出,后肢全长、体重和头宽的方差提取量最大,也就是信息被保留的程度是最大的,分别是0.992、0.979、0.972.

表2 公因子方差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是用于计算4 个主成分的得分值情况的矩阵.第1个主成分的得分值=体长×0.047+头长×0.032+头宽×0.045+吻长×0.039+鼻间距×0.033+鼻吻距×0.034+鼻眼距×0.034+两眼前角距×0.048+两眼后角距×0.048+上脸眼宽×0.031+眼间距×0.045+眼径×0.034+鼓膜径×0.038+鼓膜~眼距×0.037+前臂及手长×0.033+手长×0.033+內掌突长×0.039+内掌突宽×0.041+外掌突长×0.042+外掌突宽×0.036+前臂宽×0.038+后肢全长×0.048+股长×0.040+径长×0.047+径宽×0.045+足长×0.041+跗足长×0.045+内趾突长×0.041+内趾突宽×0.039+体重×0.048.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第2、3、4 主成分的得分值具体见表3.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成分协方差矩阵生成的4 个成分(见表4),是对原始的横纵坐标经过旋转,经过变换得到的横纵坐标的长轴和短轴依然是正交的,它们的夹角是90°,说明这4 个主成分能够保留雷山髭蟾原有30个形态指标的大部分信息.

表4 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

2.4 聚类分析

对雷山髭蟾形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再使用4 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表5.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对变量聚类分析一共进行了17 步,其中第4 列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距离,距离小的样本是先进行聚类的.第9类别和第10类别之间的距离是最小的,所以最先聚成一类.第二步聚成一类的是第11 类别和第13 类别,第三步聚成一类的是第9类别和15类别,第四步聚成一类的是第4类别和第11 类别,第五步聚成一类的是第1 类别和第2 类别,第六步聚成一类的是第4类别和第9类别,第七步聚成一类的是第3类别和第14类别,第八步聚成一类的是第3 类别和第4 类别,第九步聚成一类的是第6 类别和第7 类别,第十步聚成一类的是第3类别和第8 类别,第十一步聚成一类的是第三类别和第12类别,第十三步聚成一类的是第1类别和第六类别,最后一步聚成一类的是第1 类别和第5 类别.第1 类别和第5 类别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第5列和第6 列表示某一步聚类分析中参与聚类的样本是样本还是类,0 表示的是样本,数字表示第几步聚类产生的类参与本步的聚类.最后这一类表示本步聚成类的结果会在第几步用到.

表5 聚类表

树状图表示的是聚类分析的结果,15 个类别聚为2 个大支,3 个亚支(图1).第9、10、15、11、13、4、3、14、8、12、1、2 类别聚为一个亚支,其中第5 类别单独聚为一个大支,第6 和第7 类别聚为另一个亚支.第3 亚支又分为3 小亚支,其中第8 类别单独成1 小亚支.这说明第9、10、15、11、13、4、3、14、8、12、1、2 只髭蟾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一个大支,第6 和第7 只髭蟾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另一个大支,第5只髭蟾与其它髭蟾的亲缘关系最远.

图1 聚类分析

3 讨论

近几年雷山髭蟾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分布区逐渐变得狭窄,对雷山髭蟾的保护迫在眉睫,对其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保护雷山髭蟾这一野生资源,实现对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需要对雷山髭蟾的外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种群史、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雷山髭蟾外部形态测量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获得雷山髭蟾种群固有结构的信息.4 个主成分的方差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是87.772%.体长、头宽、吻长、鼻吻距、鼻眼距、两眼前角距、两眼后角距、眼间距、鼓膜~眼距、前臂及手长、内掌突长、内掌突宽、后肢全长、径长、径宽、体重等形态指标对雷山髭蟾的形态影响比较大.后肢全长、体重和头宽的方差提取量最大,分别是0.992、0.979 和0.972,也就是信息被保留的程度是最大的.15 只个体聚类为3 类且距离较近,说明雷山髭蟾各个体之间的相似程度比较大.第9、10、15、11、13、4、3、14、8、12、1、2 只髭蟾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一个大支,第6和第7只髭蟾的亲缘关系比较近,聚为另一个大支,第5 只髭蟾与其它髭蟾的亲缘关系最远.这可能与雷山髭蟾的分布有关,因为雷山髭蟾的活动能力不强,由同一亲本繁殖的后代分布比较集中.在同一区域内捕捉的雷山髭蟾个体的亲缘关系会较近,不同区域捕捉的髭蟾个体亲缘关系会较远.因为雷山髭蟾成体难以找到,本研究利用的样本少,可能会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建议今后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亲缘关系进行研究.

猜你喜欢

雷山亲缘前臂
谷子近缘野生种的亲缘关系及其利用研究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航拍貴州西江千戶苗寨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
谈谈雷山苗族“锦鸡舞”
谈雷山景区翻译中的“盲目性”
迁徙的鸟儿懂“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