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基于上海某高校的调查
2021-01-16王涛
王涛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120)
1982年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视角出发,提出自我效能理论。此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种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班杜拉认为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人既是社会的产物,影响并形成环境。自我效能感就是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他控制着人们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他控制着人们所住的环境条件,所以自我效能感是自我系统中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1]。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的一切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该研究通过对上海市某高校的学生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探究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如何提高他们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感,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研究抽取上海市某高校的本科贫困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8份,剔除无效问卷16份,实际有效问卷82份(见表1),有效率为82%。
1.2 研究工具
该调查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是自我效能量表和自我接纳问卷(SAQ)以及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效能量表采用的是四级评分制,1~10分者,说明被测者的自信心很低,甚至达到自卑心理,建议经常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欣赏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得10~20分者的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找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得20~30分者的自信心较高。得30~40分者的自信心非常高,但要注意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自我接纳问卷也是采取四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自我接纳程度越好。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后经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翻译和修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1.3 数据收集
该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的方法,统一指导语,由研究者担任主试。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测试目的、要求和保密措施等,打消被试顾虑,鼓励真实作答。在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并要求他们当场填写,当场回收。
1.4 数据分析
将问卷和量表所收集的数据都是在SPSS 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父母教养方式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测量,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父亲教养方式的各维度上,情感温和与理解得分最高,拒绝与否认得分最低,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平均得分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拒绝与否认;在母亲教养方式的各维度上,同样情感温和与理解得分最高,而偏爱被试得分最低,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平均得分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与否认>偏爱被试。
表1 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
将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情况相比较,父母亲在情感温暖和理解方面得分特别明显,母亲在过度干涉和保护维度上表现得较为突出,而父亲在惩罚和严厉维度得分较高,这与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在家庭中一直扮演的“严父”角色相吻合。
2.2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上,自我接纳和情感温和与理解维度上呈显著相关性(0.01<0.047<0.05、0.01<0.036<0.05)。自我效能感与父亲教养方式惩罚严厉维度呈负显著相关性(0.01<0.032<0.05)。
从表2可以看出,在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情感温和与理解的维度上与孩子的自我接纳是呈正相关的,说明贫困大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情感交流越多,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是越高的。而自我效能感与父亲教养方式惩罚严厉维度呈负显著相关性,这说明,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时,孩子的自我接纳程度会下降,随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受到影响。
表2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2.3 被试的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3看出被试的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存在差异性,这也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数据显示,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高于男生。从心理发育成熟度来看,女生的心理发育要较早男生,自控力、注意品质比男生要较好,所以成绩整体比男生好。
表3 被试的性别与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的差异性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3.1 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生活情境中影响个体的行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多赞美自己的孩子,多创造易于顺利完成某种工作的情景。俗话说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出自真心及时的赞美是肯定对方的最好方式。成功体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所以,父母要从小为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成功完成某些任务、解决问题来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可,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多体验成功,避免一些失败,逐步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3.2 适当的外部归因
适当的外部归因是化解个体内心冲突的有效方式。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学会适当合理的归因,要将孩子不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努力而不是能力。从归因理论来看,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如果成绩提高,则是努力的结果;成绩下降,则表明自己努力不够。这样,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就能把学习成绩提高,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
3.3 在家庭教养过程中父母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性别差异
由于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都与性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从总体来看是高于男生。因此,就家庭教养而言,要促进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要注重他们的性别差异,父母应根据男女的不同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养方式,做到男女有别、因性施教、优势互补。
3.4 榜样示范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部观察习得。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个体不仅可以缩短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避免直接尝试错误和失败带来的危害[3]。父母和教师无疑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和最多接触的“榜样”。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同样需要父母和师长的榜样示范。
研究发现,家庭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有学者在研究中探讨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子女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作用[4]。岑萃的研究指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作用[5-6]。因此,为了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无论何种境遇的家庭环境,都要努力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改善优化家庭教养方式,尽量摒弃一切有可能降低和损害孩子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否定性言辞和不当行为,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人生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