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峄山碑》断想

2021-01-16于钟华

艺术品 2020年11期
关键词:篆书毛笔线条

文/于钟华

于钟华

1974年11月出生于亳州,书法学学士、书法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团中央国学联盟副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浙江省哲学学会理事,著有《问道王羲之》《微言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导读》《唐代行书技法四十例》等。

今天我们所见的《峄山碑》有两块:一块在西安碑林,是宋代郑文宝按照其老师徐铉的摹本重刻的,碑阴有郑文宝题记;一块在山东邹城博物馆。宋元祐八年,张文仲据徐铉摹本重刻,后石残损,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刘之美据张文仲刻本又重刻于邹县峄阴堂,解放后移入邹城博物馆。至于史上记载的东明精舍翻本、应天府学翻本、青社翻本、蜀中翻本等已不复见。就今之所见拓本而论,两本具是后世翻本。翻本特点在于较之原本会精工有余,而朴素不足,这是我们临习时所要注意处。

之所以在教学中,包括我自身的习字中将《峄山碑》看得很重,是因为在我看来,《峄山碑》对于书法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长期书写行草书者而言,它就是武术中的站桩和马步,一日不可荒废。行、草书是在前台,《峄山碑》是在后台 ,就是行草书的靠山、底气,没有这个功夫,就如女生穿了件时尚华美的衣服,但却没穿打底衣的感觉。

就中国书法的发展而言,以《峄山碑》为代表的秦篆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秦篆之前的大篆,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等,整体来说还是参差错落,处于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自然也即全然自然,也即尚未经过人工的洗礼,人对字和书的看法尚未明确介入。举例来说,大篆的“木”,虽秦之前不同时期、不同国别有着不同的写法,但就其写的想法言,就是把自然界实存的那棵树给记下来,其形当然不似绘画与具体那棵树有干枝的形态对应 ,但要亦也对应于自然界的那棵树,无非稍加“抽象”了一下,它不是绘画的意识,而是文字的意识,有概念的倾向。所以,它的线条是有粗细的变化,它的结构并不那么规矩、方整、对称,它的空间也是疏密变化,聚散无常。到了秦篆,“人”介入进来,正如将自然界的花草移入了我们的小区,开始按照一定的规则、标准,所谓美的标准来“收拾”得体面了,于是我们看到秦篆的线条粗细一律,由粗细一律的线条导出平行、对称、均匀、方整等汉字的形式美的法则。秦篆以后的隶、真、草、行则又在此基础上求笔画之变,然后破平行、破对称、破均匀、破方块,走向了新一轮的求变。米元章论书云:“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非也,可见老米不明此一“归零”之变,非是“大篆古法大坏”,实是自然——人工(归零)——自然(复归自然)的过程。

《峄山碑》的线条大可玩味,它大不同于此前的大篆线条。尽管金文线条亦圆实遒劲,然就其原因而论,或可推测其不关书写 ,而是浇铸陶范的结果。秦以前的毛笔今日多有出土,其形制尚未完全“毛笔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毛笔的形成真正是从蒙恬开始的,这样说的意思有二:一是之前的毛笔仅是用毛做的笔,将毛捆在笔杆上或插入笔腔内,如此而已。蒙恬改进的笔是有结构的,自上笔根而下到笔肚、笔腰、笔尖有结构有分工,从内而外有笔心、有主毫、有副毫、有被等也是有结构的。二是秦篆开始讲“用笔”,即在书写过程中将毛笔本身的性能发挥表现出来,如此一来,秦篆的线条就有了结构,后世东坡所言“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书也”,也才有了可能。是的,线条在这里打上了“中国”这一深深烙印:中国人手下的线条是有结构的,是血肉丰满的生命体。不仅如此,《峄山碑》还被冠以“玉箸篆”的美名,意为它的线条是玉质的,而玉,《说文解字》云:“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仁、义、智、勇、洁,一根线条便有文化的属性,并进而入乎人,为“书如其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检验书法线条好坏的一个办法,便是将笔画掐头去尾,看中段内是否含有《峄山碑》光洁圆实的线条。

篆书之所以叫做篆书,就在于构成篆书的不是笔画,而是线条。《周礼注》:“夏篆,五采画毂约也。”篆字本义就是曲折之线,而《说文解字》:“篆,引书也。”“引”,则是“开弓”之意。所以,篆书的意思是指曲折之线而成的文字 ,其线刚要如引弓之形,内含张力。

篆书,从线到曲折之线,到内含张力之线,到铁线,最终到玉箸。

《峄山碑》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两部分书法气象上大有差异,前半部敞亮大气,有种官方形象的感觉。后半部则稍显局促敛手,不知何故,或是始皇、二世身份之别吧。然细视,后半部“皇帝”二字则甚朴厚,有近《泰山刻石》之处。

《峄山碑》有很强的造型及空间意识,上下笔画一蜷一缩便有了空间和造型。取《峄山碑》与《说文解字》同一字作比较,立即见出《峄山碑》的结构之合理巧妙,知其为书法作品,《说文解字》之字只是字耳。

今日习小篆,每将字字入于格子中间,于是,不论字之大小一律缚于格中,气象、自然不复存在。细观《峄山碑》,则画多之字,如“暴”“数”“献”等皆出格,合于格又能破格,大人也。

清初王澍、钱坫诸家习小篆,求粗细一律婉转之线而不可得,遂或烧或剪去笔之尖,粗细一律得矣,然线之内部结构丧失,观原件,只似海绵笔或橡皮笔所书。

吾皖邓完白出,羊毫写篆,纵横不拘,然能得秦篆三昧,后又解散秦篆,出新而为二百余年清篆立了门户。山人乃入古而出新者,后继者吴让翁、胡澍、徐三庚辈只是出新,未曾入古者。

我曾以此教学生习《峄山碑》:

四极立定,上下需抻。

能屈能伸,以横来均。

左右相应,平行其邻。

近来授徒,为其诀曰:

直管导送,婉通为胜。

横撑竖抻,平行对称。

手布均齐,左右相应。

天际蜷伸,方方正正。

大小长短,平正欹侧。

减省连结,收放伸缩。

开合向背,疏密匀豁。

有让有就,参差错落。

凡同则变,简易宏阔。

后又于魔鬼训练营讲授,要求为:

横撑纵引,对称均匀。

化方为圆,圆中有分。

出 品:荣宝斋《艺术品》期刊编辑部

主 编:王登科

责 编:杨元元

美术编辑:袁 璐

地 址:北京市琉璃厂西街万源夹道1 号荣宝斋出版社

电 话:010-63031731 18511799978

猜你喜欢

篆书毛笔线条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毛笔的由来
使用后的毛笔该如何存放?等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线条之美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论两汉碑额篆书对邓石如篆书风格形成的影响
旧毛笔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