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税负、内生性要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2021-01-16江南春教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商业会计 2020年24期
关键词:流动比率负相关税负

江南春(教授)(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一、引言

华为和中兴事件让国人清醒意识到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必然要求企业提高研发投入,一般认为影响研发投入的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生性因素,而税收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掌握税收和内生性因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主动引导企业增强研发投入的意愿,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税负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研究的文献较多,但结论莫衷一是。Berger[1]研究认为研发费用是企业计算所得税和盈余管理时的税盾,企业为了合理避税会进行较多研发投入,税收负担对研发是正向激励作用。我国学者王小荣、王小龙[2]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设定R&D和所得税税负的计算指标,研究连续4年的相关数据,发现两者负相关。Mansfield[3]和卜伟[4]研究认为税负对研发投入没有明显相关性。

Mueller等[5]实证研究6 000家德国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研发投入关系,发现自有资金、权益融资较高的企业会投入较多的研发经费,新设立的公司更为明显。Lyandres等[6]研究认为企业现金持有量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充裕的现金持有量能增加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提升企业行业地位;现金持有量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市场决策的灵活性方面减弱,增加企业价值的不确定性。

目前,鲜有文献将税收和内生性要素置于同一模型中研究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另外现有文献在内生性要素研究中大多采用资产负债率指标,而研发投入是企业现金的刚性需求,因此采用流动比率代替资产负债率更有针对性。

三、研究假设

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本文提出6个分析假设:

假设1:研发强度与企业的债务压力大小负相关(与流动比率大小正相关)。

Czarnitzki等[7]实证分析2 793个公司发现,自有资金、权益融资比重较大的企业对研发活动支持力度大,企业研发活动更为活跃;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会限制企业的风险投资,谨慎投入研发活动经费。本文认为研发需要企业刚性现金的投入,而流动比率是检验企业当期资产变现能力和债务负担的有效正向指标,所以假设研发强度与流动比率正相关。

假设2: 研发强度与企业的税收负担轻重负相关。

梳理相关理论,本文认为税收负担平滑了企业研发投入,主要因为:首先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和收益错配无法吸引外源性资金对高机密、高风险的研发创新活动的投入[8],导致研发费用和税收支出要挤占有限的内源性资金资源,较重的税收负担会造成研发投入的压力、研发创新活动受到负面影响。其次税收负担降低了投资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企业的留存收益和充足的现金流是研发投入的内源性资金基础、研发活动的“风险准备金”[9],是维系经营并开展“干中学”持续研发的保证。理性的经理人倾向于保守的决策,会减少甚至停止创新投入,留足盈余和现金。最后企业家活动可分为生产性和寻租性两类,受制于有限精力的约束,在我国税收征管与执法存在弹性、税负较重的宏观外部环境中,企业家选择从事边际收益高的避税行为等寻租性活动,替代研发创新等生产性活动[10]。

假设3: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负相关。

“熊彼特假说”理论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具创新性,企业规模越大,在风险担当、人才储备等方面有一定优势,技术创新就越有效率。在“熊彼特假说”理论提出之后,相关学者十分关注研发投入与企业资产规模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未有说服的定论。本文认为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研发支出费用总量绝对数大,但研发强度相对数反而小,小企业在创新投入有一定的优势。大企业项目的投入创立规模大、周期长,新项目的开设会挤占原有项目的资源;而小企业原有项目一般少,资源的投入在新旧项目上的权衡取舍较少[11]。另外小企业在技术引进效率和对研发人员创新的薪酬、地位激励等方面更有优势,所以本文假设企业的资产规模对研发强度的提升有挤出效应,呈现负相关。

假设4:研发强度与企业营运能力正相关。

本文认为研发投入使企业产品技术得以提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进而改善了产品品质、功效、性能,产品销售时具有相应质量优势、议价能力,收入应该显著增加,另外基于前述假设研发强度与资产规模的负相关,所以本文提出假设,研发创新促进了企业的资产周转,研发强度与企业营运能力正相关。

假设5:研发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竞争的优势拥有稀缺、异质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创新能让企业获得难以被模仿和替代的资源禀赋、获得超额收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12],所以本文认为创新活动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研发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有正向影响。

假设6:研发强度与企业现金流量大小正相关。

实务中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各个步骤都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现金流的运行特征不仅代表了企业支付水平,而且反映了企业抵御经营风险(如研发失败)的能力,研发创新活动能否最终为企业创造效益并持续,高度地依赖于现金流,现金流是研发创新活动的关键和命脉,所以本文认为企业现金流量的大小对研发创新活动产生正向调节作用。

四、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消除行业异质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选择沪深两市所有制造业(行业代码首字母为C)上市公司为样本,原始报表指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剔除了研发数据披露不完整和企业所得税为负数①按照税法的口径计算出来的应该缴纳给国家税务机关的所得税税额是非负数,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上“所得税费用”如果为负数,是由于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造成。为了统计分析税收新政后企业当期实际税负,减少递延导致“所得税费用”为负数对统计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所得税金额为非负数的公司为样本。的公司,最终获得的可供有效统计分析的样本公司1 134家,收集采用了10 206个有效财务数据指标②限于篇幅的限制,原始数据本文没有列出。,统计分析软件采用SPSS 13.0,置信区间为软件默认值95%。

(二)变量与定义

本文检验税负和研发投入的显著性差异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选择的指标数据有:2018年和2016年研发强度、税收负担率,以及反映企业2018年的税收负担、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付现保障能力和企业规模六个方面的内部要素指标,具体选择的变量指标计算和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的定义、公式和属性

(三)统计分析

1.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本文首先对样本公司的2018年的研发强度、税收负担率、流动比率、每股现金流量、销售毛利、总资产自然对数、总资产周转率以及2016年的研发强度和税收负担率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估计制造型企业相关能力的平均水平和大致趋势,结果如上页表2所示。

表2 样本公司统计指标描述统计量

从上页表2可以看出:(1)制造型企业2016年全面实施“营改增”后计入损益类的税负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约在3%,且2018年税负低于2016年,说明在我国产业价值链中议价能力强的制造型企业税负减轻,切实享受到了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减税红利。(2)样本公司的2018年和2016年研发强度平均值是4.5%和4.3%,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数据2.18%和2.11%⑤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8年和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水平,表明上市公司是行业内的“领头羊”企业,较高的研发投入是其保持竞争力的保障。制造型企业2018年研发投入高于2016年,说明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优势,研发投入不断提高。(3)2018年制造型企业销售毛利率平均为30%。结合前述税负的数据,可以推断出企业销售收入实现时,需要承担税负与收入比约为3%,销售成本与收入比约为70%。(4)样本公司均值每股现金净流量是0.0273。每股现金净流量是反映企业支付相关研发、税收等费用的保障能力,该变量均值是正数表明企业现金状况总体较好,但是较高的标准差说明样本公司现金的回收水平参差不齐。(5)2018年制造型企业流动比率平均数为2.3572,高于流动比率为2的国际安全标准,说明样本公司短期偿债压力小,但较多流动资产的囤积,反映企业合适的投资渠道较少,平滑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税负、研发强度的T检验。自2016年以来,我国全面施行“营改增”、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增值税税率的两次下调等诸多普惠性税改政策,成为鼓励企业增大研发投入的有力支撑,引导资本进入制造业,助推处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制造业优化升级。

为了验证2016年以来的一系列税改对我国制造业是否实现了良好的社会预期,本文选择对1 134家制造型企业的税负和研发投入两项指标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2016年(改革前)和2018年(改革后)两年财务数据代表样本阶段性属性值,统计推断两项指标税改前后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两项指标在结果表中的Sig.(双侧)均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3数据显示制造型企业研发强度和税收负担率在供给侧改革前后发生了统计学上的有效变化,即企业税负显著性减轻、研发强度明显增强。

3.研发投入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厘清内、外部因素对企业研发创新决策驱动效应,甄别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明晰创新战略前进的路径,本文收集最新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18年的财务年报数据,分析检验同一年份不同能力指标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研发强度为因变量,以税收负担率、销售毛利率、每股现金净流量、资产的自然对数、流动比率、资产周转率等6个指标为自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

其中:ɑ0为参数项,ɑ1、ɑ2、ɑ3、ɑ4、ɑ5和ɑ6为各自变量的系数,ε0为随机误差项。利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性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汇总给出回归方程的模型汇总、Anova和回归方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页表4、表5和表6所示。

下页表4模型汇总显示了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调整的R2=0.4732,说明该线性方程可以解释自变量47.32%的变差,拟合效果较好。

下页表5Anova表是方程的F检验结果,显著性值小于0.05,通过了F检验,表明多元线性方程显著。

下页表6显示了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系数”表中“每股现金净流量”对应的显著值大于0.05,说明该变量回归结果不显著,不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说6,可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研发强度是时期性指标,而每股现金流是期末的时点性指标,两者对企业能力测量的维度稍有差异。其次可能由于企业研发费用的投入没有太多依赖于当期期末的现金流量,而是借助上市公司在融资渠道、产品议价和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势获得研发支出的现金支撑;其余5个自变量和常数项的显著性值均小于0.05,通过了T检验,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1—5:税收负担率降低0.1402个单位,研发强度增加1个单位,即研发投入与企业的税收负担负相关;流动比率增加0.2525个单位,研发强度增加1个单位,即研发投入与偿债能力负相关,研发强度入与企业流动比率大小正相关;资产的自然对数减少0.3274个单位,研发强度增加1个单位,即研发投入与企业规模负相关;销售毛利率提高3.7757个单位,研发强度也增加1个单位,即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资产周转率加快2.4145个单位,研发强度就增加1个单位,即研发投入与企业营运能力正相关。

表3 样本公司研发强度、税收负担率的配对T检验输出结果

表4 模型汇总

表5 Anova

表6 系数

五、研究结论

研发创新是企业保持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导致研发投入的最优水平和驱动效应是实务界和学术界研究重点,本文以我国制造型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将外部要素税负和企业的内部5个要素纳入统一研究框架,分析税改等政策和内生性固有属性对研发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制造型企业销售毛利率约30%,税负与销售收入比约3%,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比约70%。(2)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诸多税改政策使企业税负明显减轻,企业研发投入有相应增加,统计检验坚持税负对研发反向调节作用,减税能鼓励刺激企业的研发投入。(3)企业内部要素也对研发投入产生相应影响:偿债能力和资产规模与研发强度负相关;销售毛利率和资产周转率与研发投入正相关。

企业研发普遍存在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依赖和自身财富资源约束,有效确定研发投入驱动要素的问题仍然不可回避,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流动比率负相关税负
白酒行业某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研究
惠州地区脑卒中发生与天气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及主观幸福感状况研究
中医院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
衡量一个国家税负轻重不能光看数字
翻译心理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探析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调查与研究
2010年上市公司税负榜:消逝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