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情怀

2021-01-15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1年38期
关键词:家训家国情怀

主题导语

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以文字为媒,歌咏大千世界,抒写真情实感。他们的文字,记录着历史沧桑,勾画着时代风情,展示着自我风采,形成了多样的文化风貌、文化情怀。

时文赏读

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刘金祥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质素和闪亮因子,是华夏儿女最真挚的情感归宿和最浓烈的精神底色。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国与家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孟子》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言:“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有鉴于此,古代许多开明之家贤达之士恪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信条,注重以家训家规来教诫家人和子弟,以诗词家书来蒙养门生和后人,启发和引导他们勤学奉公、崇德向善、敬业乐群、恤民效国。例如被视为中国古代士大夫楷模的范仲淹,先后编写了《告诸子及弟侄》《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等家训族规,以此濡染和教化范氏子弟和族人,其后又经其子范纯仁不断调整完善和亲身指导实践,使得范氏家族后世才俊辈出,很多成为对国家贡献卓著的栋梁之才。再比如《诫伯禽书》《命子迁》《诫子书》《颜氏家训》《包拯家训》《诲学说》《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和《弟子规》等经典家训家规,大都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来展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不如说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忧后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家国情怀往往与慑人心魄的文学书写紧密相连,与情真意切的诗意表达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人是在几千年风雨水火中熬炼出来的,家国情怀不仅融进他们的血液里,而且递嬗为他们的人文基因。这些基因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使中国古代诗词既潜蕴着眷顾家庭的孝悌,又凸显着报效国家的忠贞,不绝如缕地传承着中华文脉的“道”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邶风·击鼓》篇记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本意就是指战友们相互约定“齐赴疆场共生死,终生相伴不分离”。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礼记》“儒行”篇教导儒生“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于两千多年前就将中国儒家的人文理想融入个人价值取向之中,成为鞭策历朝历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箴言和信条。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还将这一信条发扬光大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从政理念。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在《白马篇》中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旷世名言穿越浩茫历史时空,砥砺后人矢志保家卫国。

忧患意识、入世精神是古人家国情怀的重要标识。在国家祥和安宁、政治清明的承平年代里,尚有范仲淹等文人士子怀揣济世之心,挥笔写就了激发后人心智的优秀作品;而当外敌入侵、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更有一批投军御敌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垂范后世的不朽篇章。文天祥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誓死不降元军,最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于谦带领明军大败瓦剌,迎回明英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句垂青后世,彪炳万代。还有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浸透着诗词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选自《文艺报》2019年2月18日,有删改)

赏析

家国情怀是古代文人士子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融会和系统集成,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展开中国古代诗书的浩瀚长卷,我们读到的是家与国的一体,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一方面,古代文人借诗言志、以文咏情,诗词歌赋成为他们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不读诗书,无以言志,当我们回望历史时不难发现,正是在古代诗书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下,众多仁人志士特别是青年一代,才厚植起家国情怀。

佳作风采

抉 择

◎胡玉婷

我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寒窗苦读十年,只想为国效力,但是,我却不知道,我曾坚定向往的,竟是吃人的地狱……

乾元二年春,邺城发来急报,唐军兵源紧缺,于是我被派去跟随一名老吏,四处征兵。

路途上,我亲见了天灾,也见证了人祸。路旁白骨累累,百姓饿的饿死,病的病死,整个世界活像一个地狱。

眼前是一个破败的村庄。

傍晚将近,夕阳一点一点地跌落下山。秋风凄厉,犹如鬼泣,几只乌鸦飞过,发出呱呱的叫声,盘旋在这座沉寂的村庄上空,久久不散,一片死寂沉沉的景象。

似乎是因为抓不到人,带头的老吏有些烦躁了。其实,我在村口时便望见有位骨瘦如柴的老翁逃走了,只是我没有吭声。“我们分头行动,你带着几个人往那边走,到时候在村口会面。”老吏指挥完,独自带着一拨人率先离开了。我只好按照命令朝另一头出发。

村里像是荒废了许久,路两旁的大门紧锁着。突然,在道路尽头的拐角处,有一家还亮着灯火。“哎!前面那个,對,就是你,干什么的?”我身旁的部下高声嚷道。前方的黑影顿了顿,转过身来,是位老妇人。

那老妇人一见到我们,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泪水瞬间淌了出来,她一边哭,一边哀求:“行行好,我们家实在是没人了。”似乎是怕我们起疑心,那老妇补充道,“家里的三个孩子全都被送上了战场,两个战死了啊……”但是部下仍凶狠地骂道:“老东西,你要是敢骗我的话……”话音未落,屋子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好呀,你果然在骗我!”部下说着便要进屋,那老妇慌忙摆手道:“不是的,不是的,那是我可怜的小孙孙,孩子他娘还在奶孩子呢……”部下不耐烦地说:“我可管不了这么多,反正每家每户都要出人。”那老妇哭道:“实在不行的话……把我抓去吧……”

看着眼前的老妇人,我想到了自己年迈的父母,他们可还安好?我寒窗苦读数十载,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要守护这百姓和江山嘛!

我的心不禁隐隐作痛。“算了,你走吧,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我一咬牙,对着那妇人说道,内心的良知替我作出了选择。

“不可呀……这怎么跟老大交代?”部下难以置信。

“我……我愿意接受惩罚。”

细雨飘落,我脸上有微凉的触感,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天,还会晴吗?

【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博才培圣学校,指导老师:尹宏】

点评

作文以富有厚重感的文字,描绘出杜甫《石壕吏》中的场景,表现出家国忧患的文化情怀,也点出了“抉择”的本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更具代入感;在与老妇人的对话中,突出了“我”的良善和担当。作文用细腻的环境描写,如“夕阳一点一点地跌落”等,从侧面烘托了天灾人祸对百姓的危害,象征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命运。

猜你喜欢

家训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