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中的困境与突破的思考

2021-01-15皮泰龙

当代体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太极拳武术动作

皮泰龙

发现武术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期为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中的突破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取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实践总结的方法。结果:武术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三转”,即“由难向简”“由苦向乐”“由累向享”的转变。结论:传统文化教育在武术课程中存在着学生的“看不懂、学不会、不想学”、教师的“教不会、不具体、当任务”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反思总结,并付诸实际行动,最大程度的提升武术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与意义。

1 前言

武术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2020年12月17日,武术中的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了武术的习练当中,尤其在国内,无论是小学、初高中、大学,甚至有的幼儿园也都开设了武术课。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其中对体育中的武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立足点是武术自身的传承发展,承担着传承发展整体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重任,武术作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涵盖了教育的功能,教师的认知和对课堂的把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效果。

2 武术在学校的教育现状

“武术进校园”是很早提出来的一个战略。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类似的声音在环绕着,结合当前高校武术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大多都有一丝丝恐惧害怕的心理,怕学得苦,怕练得累。同时也有很多消极的情绪,比如“看不懂、学不会、不想学”。因此,如何将这些消极的心理因素“难、苦、累”转变为积极的“简、乐、享”,这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3 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案例分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武术教育的传授者,学生作为武术教育的受教者。那么教师教武术的什么?是大众化的武术套路动作?是武术的理论知识?还是稍微深一点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很多教师主要还是在教武术套路的动作,也就是技术部分,同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知识和一点文化内涵。武术这门关乎身体的课程是如何开展的呢?是否和其他体育课程内容一样,跑跑跳跳的活动几下就完成了?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武术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能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身心修养、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武术是典型的“以身传道”,也就是说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来完成“道”的传递。教师由于自身对技术动作的认知和实际掌握的情况的差异,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区别。以24式太极拳的起势动作为例,这个动作表面上看似是两臂上举,而后下落,实际上里面有一定的技击意义,往往忽视了这个极其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动作。起势动作的技击意义在于当对方双手抓握下按自己的手时,顺势松沉,意识转移,接触部位不留意,按拳论里所讲的“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力要由脚下起,从下往上逐节传递,由脚传到手上,做的过程中要想膝找手,从而使两臂上举,形成掤劲,将对方的手“当拐棍”,致使对方跌出。教师在教学生时如果只是外形动作的带领和介绍,会导致学生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浅显的认为,教师在传承武术的过程中,如仅仅是教动作,只告诉学生动作路线,学生学个模样,教师完成个任务,考核走个形式。最终学生落下的只会是“太极拳式”的体操,只会在他们的印象里留下“慢、柔”的风格特点、只会是“老年拳”等的刻板印象。学习时的抗拒,练习时的不自信、发笑等,那么这样的效果,必定不是教师想要的结果,也不是每个专业的武术教师的初衷。而最终我们又谈何文化自信呢?武术传承的绝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包含着力学、哲学、解剖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原理在内的一种融合思想。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而是要成为“教术匠”,武术有它独有的“术以载道”的特性,教师要从“名师”努力向着“明师”的方向迈进。当然,这需要教师能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有一个思维敏捷的头脑,还要有一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当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虽晚但不迟。

4 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由难到简的转变

武术看起来、学起来、练起来真的难吗?笔者认为难而又不难,不难而又难。这句话似乎矛盾,但是又不矛盾。难是难在没有足够的认识,不难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同样以太极拳为例,在太极里讲究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越是细致的东西,专业的学生就越是要清楚。太极拳里有个动作叫搂膝拗步,当左脚上前迈步,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成弓步,同时,左掌搂膝,右掌往前推出,这是动作的基本步骤。水平高的学生,尤其是体育院校的专业学生,学这点远远是不够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教师对动作进行技击性的讲解,认为该动作搂完对方膝后,右掌向對方胸口击打,这就是搂膝拗步的技击作用。这样教完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做到最后也就是右手的局部力量,进而背离了太极拳的初心,同时也就不符合阴阳虚实的道理了。那么该动作究竟应该如何才能符合阴阳呢?动作将要完成时左腿为实,“左重则左虚”,因此右手为阴手,左手为阳手,阴是静的,阳是动的。因此最终重心移到位同时两手运动时,应为右手相对静止不动,左手向后方做类似扒地的动作,此动作助推右手向前,而不是右手主动向前。分清虚实,做动作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此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太极拳中的阴阳的转换、虚实的变化,明理再学拳、练拳。在思想上走正确的路,最终才能畅行健康的路,同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会出现新生力量,才会出现新的气象。

5 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由苦到乐的转变

从笔者以前的执教经历来看,学生都是由校选课进来,大多数最初的心理就有些抵触,担心课程太累太苦太枯燥无味,如何改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教师要传递给学生亲和感,让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学生不是运动员,老师也不是“驯兽师”,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更加关注,尽最大努力不让学生掉队,团结和维护好整个班集体,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其一。其二,对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把握。武术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纯文字的理论,还是纯身体的技术,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增强了,那么他们的注意力相应也会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将课堂活跃化,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学生们只有在教师与其中一名学生做双人技击示范时,其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学生头脑中会出现为什么,怎么做,也想试试的各种想法。当教师抓住了这点,接下来再开展的两两练习,就会既热闹但不散乱,既有趣但不无目的,不仅提高了认知,而且激发兴趣与热情。这是技术课的方式,理论课同样适用。理论课通常都会略显安静,除了多媒体的形式外,可以适当增添互动元素,互动不完全是教师问,学生答。是以适合的内容适当带领学生一起在教室里活动体验,这样做不但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并结合实际,当堂讲当堂检验,目的是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应用。另一个作用是缓解学生听课时间长所产生的疲劳,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时间中保持应有的学习状态。理论与技术课都必须紧密的结合为一体,理论指导技术,技术印证理论,并最终推动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教师不把上课当任务,教的激情且拉近师生关系,学生学的开心又能有所收获。只有如此,课程中的武术传统文化教育才会有由苦向乐的转变。

6 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由累到享的转变

学生对武术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课程的投入度,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身累、心累,实际情况教师也有如此。学生的身累是由于长时间坐在教室听课或者在训练场地练习;教师是因为站在讲台上认真讲课或者亲自带练,却不满意某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而导致的。笔者认为,理论课可依照上文提到的方法来进行,可有效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另外,技术课方面可以采取“做游戏、打比赛”的策略来缓解教师的疲劳,“做游戏、打比赛”应围绕着本课的内容来开展,在此中不断巩固完善学习内容,并逐步让学生理解明白其意义与价值,进一步推动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最大程度改变学生对武术的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提升学生个人实力和集体荣誉感以及对弘扬、传承武术传统文化的决心与毅力,提高学生对武术的文化自信。按照此模式进行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尽管在练习时或者上课中感觉到丝丝劳累,但是最终获得的是内心的满足,精神上享受着每一堂课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愉悦体验。

7 结语

重新思考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并深度分析并构建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打造出一门教师教的顺心、学生学的动心的武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课程,因此教师们应更加需要以传承武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勇挑新时代武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担,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经验,突破困境的束缚,发挥出武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猜你喜欢

太极拳武术动作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下一个动作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画动作
光影视界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