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苗族射弩体育文化的历史演进
2021-01-15肖坤徐吴云
肖坤 徐吴云
1 前言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是少数民族體育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项目。无论是古代的狩猎还是保卫家园,还是如今的表演项目,都是文化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在早期,贵州地理环境恶劣,山地居多,野兽经常出没,人们用弩来射杀猎物,以此维持生活。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射弩文化逐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 贵州省概况
2.1 贵州地理位置概况
贵州省山地面积居多,有云贵高原之称,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小,四季分明。东靠湖南,南挨广西,西接云南,北连四川、重庆。占地面积17万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2.2 贵州苗族概况
苗族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古老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贵州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得到,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24511882人,占63.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050266人,占36.4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313397人,增长10.4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02283人,增长11.97%。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贵州有苗族3968400人,从2010年到2021年,苗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长,已经超过400多万。贵州省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和安顺等地区。
3 射弩运动的起源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射弩起源众说纷纭。我国是弩的发源地,在湖南长沙南郊扫把塘的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弩,是至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弩。但由于各个时代制弩工艺不同,对于弩的发明很难进行考证。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射弩体育文化盛行。苗族使用射弩的历史悠久。早期,射弩不仅用于狩猎,还被作为装束和定情的信物。战国末期韩国思想家韩非在著作《韩非子》中记载六千多年前的原始人类为猎取所需的食物先用木棒、石块等工具与天上巨禽地上猛兽搏斗,后来又创造出了效率更高的原始弓箭。汉代以后弩在革新中有了发展如三国时代蜀国丞相诸葛亮将传统的单发弩改进为“连弩”。《吴越春秋、陈音论弩道》记载“夫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卯,左脚磋,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事物纪原》也有关于射弩的记载。
“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又被称为土弩,被用作谋生、狩猎的工具。因为弩击发无声,射击精准度较高,且可以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用以打猎和射鱼,也可作防身的武器,后期甚至广泛用于军队征战。”
苗族中有:“家中没有弩,不是苗家人,男子不会射,不是苗家种”的说法。射弩作为第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项目之后,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中慢慢开始盛行。现今射弩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被国家体委定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项目,并拟订了《射弩规则》。
4 射弩运动的概述
4.1 弩的制作工艺
不同时期使用弩的目的不同,对弩的制作也各有不同,但构造基本相似。各民族使用的弓弩长短、大小不一,但一般都由弩批、弩床、弩弦三部分组成。苗族的弩使用坚硬的栗木制作,其弩批呈现出月形,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4.2 弩的种类
“射弩”这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少数民族省区尤为盛行,西藏、广东也有部分少数民族村寨流传。弓弩有大弩和小弩,大弩用于射野兽,小弩为娱乐使用,不只男人会射,少数妇女也能射。大弩的弓背长,10厘米,射程达150米左右,小弩弓背长70厘米,射程达70米左右。宋代军队中使用的弩分为轻型弩、床子弩、神臂弓弩、连弩、车载弩、神劲弓弩、克敌弓弩等。陈宏星在《云贵少数民族的射弩发展分析》中提到弩分为轻型弩和床子弩两种。
4.3 射弩的姿势
射弩运动具有团体标准弩和传统弩跪立姿,个人标准弩跪立姿,个人传统弩跪立姿,弩的姿势包括跪姿与立姿。
5 贵州省苗族射弩的演进
射弩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是一种文化,射弩体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贵州省苗族射弩的演进,主要从文化上分析它的进展,从功能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贵州苗族射弩体育项目的演进过程。
5.1 功能的演变
贵州地貌深受地质构造控制,整个大地貌以高原、山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山林茂密,野兽出没,弩成为了抵抗猛兽袭击、保护族民安全的工具,他们用自身的智慧和技艺保护着族民的安全。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从追求物质需求向精神寄托的转变,射弩成为了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日以及春节娱乐的项目,同时展现了少数民族同胞们的团结精神,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1986年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价值观也开始改变,射弩也更加竞技化,更具观赏性。
5.2 制度行为文化的演变
参与人员的演变:射弩在早期是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狩猎工具。战争时期,弩用来抵御侵略,阻挡侵略者。这些时期射弩的使用基本都是男性。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上升,参与射弩的人越来越多,射弩活动的娱乐气息越来越旺盛。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苗族同胞价值观念的转变,妇女开始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农村家庭不再满足于依靠农业来独自维持生活,大部分年轻人选择通过外出,射弩运动呈现老年化体育运动的趋势。
参与时间的演变:早期,人们通常不限时间地点上山打猎,以此维持生活,随后射弩通常在节庆、农闲时进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的开展,射弩出现竞技趋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一代的年轻人为了维持生计,选择出门务工,以此补贴家用,射弩活动也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开展。
参与方式的演变:早期,弩作为狩猎的工具,是苗族男子从小就必须学习的一门生存技艺。戰争期间,主要作为保家卫国的武器。战争结束后期,射弩主要用于娱乐,愉悦身心。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射弩项目的重视不断提高,射弩项目更加竞技化和科学化。
制度的演变:早期,射弩主要作为战争的武器和狩猎、娱乐的工具,无具体要求。后来,射弩逐渐竞技化,出现标准规则与科学的方法。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后,射弩的竞技性更为明显,比赛规则和方法也进一步完善。
技能的规范化:在远古时代,野兽横出,人们主要将弩作为打猎的工具,在奔跑中进行,没有固定的动作。战争时期,人们将弩作为战争的工具,主要是站立姿势或跪立姿势,对动作无明确规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追求的价值需求已经远远超过早期的需求,人们为了追求精神上的刺激,将射弩作为娱乐的工具,射弩没有强制规定的动作姿势,仅用于娱乐身心。改革开放后,射弩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赛上出现,射弩加入竞技元素,观赏性、挑战性、精准性更加突出,射弩动作也有了规则要求,全国比赛中只有立姿和跪姿两种,动作要领也有所不同。
5.3物质文化的演变
(1)弩的种类:原始的弩都为竹弩、木弩。在1986年以后,专家学者通过对弩的改良,便于取得更好的成绩。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出现机械弩的身影。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把民族标准弩和民族传统弩设置成不同的竞赛项目,从此,机械弩得到广泛的传播。
(2)弩的制作工艺:早期,苗族弩规格和制作程序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为了狩取猎物来维持生活。如今,由于射弩项目的竞技化,制造工艺更加科学化,在弩的制造中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以此来提高比赛的成绩。
(3)场地设置:在远古时期,弩主要用于狩猎和战争,射击的是猎物和侵略者,因此对场地没有任何要求。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射弩成为人们交流情感、娱乐身心的一种工具,一般是在空旷的场地,以固定的目标为靶子进行的。射弩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竞技项目后,政府高度重视射弩运动的发展,加大了对射弩运动的经费投入,用于对弩的制造以及场地设施的建设,此后射弩场地更加标准化,有标准的尺寸。
(4)服装的规定:服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狩猎时期,原始气息浓烈,没有正规的着装,没有特殊的射弩衣物。1986年,射弩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项目,大会要求运动员必须身着本民族服装才需参赛,以此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在苗族聚居的地区,人们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保护与宣传意识,一旦有节庆或者表演时,当地射弩的人都会穿着民族服饰,展现苗族的民族风貌。
6 结论
射弩体育文化是民族历史中的瑰宝,从古代的狩猎工具、战争武器到成为表演的娱乐项目、竞技项目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射弩从原来的不限时间地点随时进行的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工具到现在节假日才能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次是古代男人力气大,勇敢,只有男人才使用弩来狩猎和战争到现在男女老少皆宜的建设活动项目。第三是场地设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弩是随身带着在无规则无场地设置的情况下进行的狩猎或战争工具,随着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展,有了标准的场地和规则要求。第四是弩的制作工业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的竹、木制做到今天的机械弩,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最后是服饰文化的变迁,从原来的一丝不挂到现在少数民族特有的服饰,展现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射弩体育文化的转变体现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了我文化的渊远流长。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