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难点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记-《临港产业区泥城社区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建筑设计
2021-01-15姚俊
姚俊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场地布置、出入口的衔接、建筑与结构设计过程中矛盾的发生于解决,研究了建筑设计的规律性。通过对工程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单体设计各专业之间互相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场地设计
通过这一个项目的学习,使得对建筑设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一、引言
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这个年代,正在进行着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大发展,随着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立,这个范围内的临港新城,是“十三五”上海新城建设的重中之重,他的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承载区。
泥城社区是浦东新区东南方向最具有影响力的社区。我本次主持设计的泥城市民服务中心就位于泥城社区的中心地带-鸿音路上。
二、项目概况
泥城社区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着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它紧靠临港新城的中心区。
《泥城市民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成为该地区全方位的市民综合办事点。
服务中心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上除了创造简洁明快的特点之外,还注重内部的功能配置,它的主要功能有地下室的停车库、一二层的市民办事大厅,三层的餐厅及食堂休息室,四层以上的职业培训部等,建筑内设置楼板留空的形式,造成上下层乃至多层之间的“共享空间”形式,使得室内公共空间互相交融,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贴近,增加亲和力。
三、地标性建筑的要素、设计难点
项目位于临港新城泥城社区紧靠浦东国际航空港、洋山国际深水港,是上海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理想的新空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规划,泥城社区将成为上海中心城的卫星城。
《临港产业区泥城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大楼位于鸿音路东侧,与泥城派出所、泥城文化中心毗邻,项目为一栋9层公共建筑,大楼建筑高度39.4米,属于二类公共建筑,建筑一、二层为市民接待大厅及公共办事处;三层为食堂、餐厅;四至九层为各部门活动室、职业培训教室;地下室平时为汽车库,战时为六级人员掩蔽所。
根据泥城镇人民政府的要求,《临港产业区泥城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大楼建成后要成为泥城社区的地标性建筑,整体建筑设计风格要适宜上海大都市的前卫和时尚。
在外立面的建筑设计上,外部造型,具有规整、含蓄的特点,结合建筑环保和节能采用了灰白色花岗岩石材和中空玻璃窗,灰白色的大基调和暖深色基调契合时代感,开窗纵向序列,强化立面的整体形象,力求创造出简约时尚的建筑形态。
四、总体设计时技术经济指标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本项目用地范围内包含了一条公共通道,使得市民服务中心的绿地率难以达到35%的指标。
难点:该项目地块用地面积:6030㎡,扣除通道面积860㎡,基地实际面积为:5170㎡。这对于总图的规划设计和总体布局极为不利,特别是绿化、停车这两项硬指标在计算的时候都无法满足。
解决:首先在总体布局上考虑每一片可以利用的地块,经过初步的研究以及根据规划区域内总体指标平衡的原则,发现总图的技术经济指标要能满足的话,必须对整个地块一起考虑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我开展了研究,首先我通过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土局的网站,发现了一个可以化解问题的方法:在控详规中,市民服务中心地块、泥城派出所地块、文化中心一期、二期这四个地块的指标是属于同一个编号地块,土地出让形式为统一出让,出让方都是泥城镇人民政府,用地性质也相同,整个范围之内除了市民服务中心和泥城派出所这两个地块密度高、用地比较紧张,文化中心的两个地块相对来说土地比较宽裕,建筑少、绿地高、停车也多。经过了这四个地块的指标进行综合平衡后,技术经济指中的建筑密度密度、绿地率均符合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五、建筑单体的出入口与场地设计的结合与研究
临港产业区泥城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大楼的主要出入口为正南、正北两处,辅助疏散口为东、西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地下汽车库出入口,一个地下人员疏散口。这些出入口分布在大楼的四个方向,场地设计只能采取“回”字形的内部道路。道路宽度均大于4.0米,用环形道路来连接所有出入口。
六、建筑与结构在该项目设计中的矛盾与解决
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既相互协调配合又相互制约,建筑设计需要的是创新,而结构设计需要的是务实。
首先,建筑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当出现冲突的时候,结构专业首先要考虑改变方案的时候对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影响。
两者矛盾:在本项目中,因建筑设计中位于一层“市民办事大厅”面积较大,深入建筑物内部二十多米,这样依靠侧面自然采光的办事大厅的自然光就显得室内光线比较暗淡,通过对建筑物方案设计的分析与研究,准备在办事大厅的上方开一个大口,形成一个共享空间,引入自然光,提高室内采光系数。然而这一提案却遭到了结构工程师的反对,这种情况下协调好建筑的使用与结构设计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通过使用清华斯维尔建筑采光设计软件的计算分析,重新定义了室内空间,调整建筑外窗的可见光透射比,将建筑外窗的中透光玻璃改为高透光玻璃, 根据建筑设计方案设定室内各部位的装修材料表面反射值。
最终解决:首先计算出整个楼层的面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开洞面积不超过楼板面积的25%,在调整中的步骤也必须逐点逐步地进行,在产生了洞口临边的区域还不能忘了添加结构的封口梁,建筑平台栏板等一系列安全措施。
七、结束语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项目做下来,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结构设计,都需要有细致工作的精神和專业的知识作为基础。
以上这些是我在《临港产业区泥城社区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的设计过程中一些心得与思考,简要记录下来作为工作中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01.《试析常见建筑设计中的难点和对策》 刊物:《低碳地产》 2016年(13) 作者:朱慧凯
02.《浅析房屋建筑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刊物:《房地产导刊》 2015年(24) 作者: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