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在机械加工制造专业中的应用探究

2021-01-15李治辉张凤涛

科技资讯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实训

李治辉 张凤涛

摘要: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机械加工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职业教育所提供的高技术人才正是这场产业升级的攻坚战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但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而新的产教融合模式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理论与技能水平,该文探讨了如何在产教融合模式如何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应用,并探讨了在生产车间中设立“学习岛”及如何进行管理运行。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机械加工制造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1(c)-0000-0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recent years, the mechanic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The high-tech talents provided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decisive factors in the critical battl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the new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heory and skills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apply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he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earning island" in the production workshop and how to conduc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Mechanical processing and manufact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产业升级的进行,制造业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成为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共同的话题。机械加工制造专业的产业工人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该文即探讨产教融合模式下机械加工制造专业的实训方式改良。

1 加工制造专业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产品附加值低,工人工资低,劳动环境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斷加深,正在面临着其他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产业升级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案,而在冲击中高端产业链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缺口,近年来,私营的中小型企业出现了高技术工人招工难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加工制造专业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社会,却难以填补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缺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因为传统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会从事其他职业,比如销售、补课班老师、外卖骑手等;二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不同步,造成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入职培训,短时间内难以发挥出其掌握的理论知识的优势,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受到传统“重学历、轻技能”思维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还在以课堂理论讲述为主[1]。

而这些情况又反过来地阻碍了产业升级速度,造成了“产业升级慢→工资低环境差→毕业生就业意愿低→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学校教育与实际生产脱节→高技术工人缺乏→产业升级慢”这样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如推进制造业企业发展创新能力,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工人的社保与待遇等,而与这些手段相辅相成的是改进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的主体是人,教育树人,一代优秀的高技术产业工人在职业寿命的40年中创造的价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不可估量的财富。

职业教育,尤其是加工制造专业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就是“工学结合”。教育部2002年以来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已经快20年,产生了很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如半工半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厂内基地模式等,但在执行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不愿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就在2021年,刚满19岁的职业中学学生小鹏(化名)称,学校“强制”要求他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造成右手严重受伤导致残疾[2]。此事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大量对于职业教育实习的讨论。企业与学校对于实习期间的安全生产事故应该如何划分责任,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是企业认为难以从校企合作中活得足够的利益,同时可能会因为顶岗实习对正常生产活动产生影响。

三是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对学生进行强制实习,强制签订三方协议,导致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本专业的岗位。

四是部分企业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无法学到足够的岗位专业技能。

2 产教融合的优势

产教融合是通过学校、企业、地方政府通过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将企业的工作岗位资源与学校的优秀人才与知识资源共同进行生产、教育与研发的一种模式[3]。可见,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相比,产教融合模式的校企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具体,包括平时的实训与生产实习,而不只是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

高校实习除半工半读模式以外,可分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传统的校企合作大都在毕业实习阶段进行顶岗实习,但这种实习时间很长,两到三个学期,而实习结束学生就面临毕业了,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涉及知识短板的问题很难再回到学校中通过学习来解决,缺少了一个“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环节。而半工半读模式的缺点是企业和学校难以调配生产和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在企业的每日工作时间较长,工作任务也较重,会影响在学校的学习。除非学校所在地有实力较强、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企业,否则学生难免变成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传统的低学历熟练工正面临着被替代命运,新一代的工人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否则会越来越难以理解现代社会的自动化生产和生活,对于技能训练应该以提高效率为着手点,过长的低效实习时间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高校生来说,毕业以后可能大多会从事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如果在学校的理论知识不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工作以后再想通过自学来成为工程师、技师有着相当大的难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匹配,产教融合即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进化与升级。

3 促进产教融合的策略

3.1成立项目行动组

在传统的机械专业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而且高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不强,在面对枯燥的专业内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难以避免地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使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发现”,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如何使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直观的实践能力相结合?项目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很好解决以上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项目教学中,由学生组成项目行动组,需要组内的所有同学通力合作各尽其职,在合作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形成较强的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但是该项目行动组的成立需要带队教师有足够且强大的掌控能力,有一定实力使得学生信服并尊敬[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边学边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5]。

3.2提高师资力量

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在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经验,这样会导致教学与实际生产相脱节。应该鼓励学校的教师到企业参与到一线生产中。同时可以从企业引进一些退休的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双师双能”素质[6]。还可以通过增加奖金补助的方式鼓励中青年教师进入生产现场,而且可以把在现场工作的经历与市场作为评选优秀教师甚至岗位职称评选的重要条件,但不应过分增加教师现场工作时间,以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

3.3构建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术工人的重要平台,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到一起的重要载体。在对产教融合模式落实过程中,学校还需要构建自身的实训基地,而目前部分学针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往往存在忽视,并且在整体建设过程中较为被动,而学校要想将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便需要结合自身资源进行综合性配置考虑[7]。

实训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即是将实训基地设置于学校内,学校独自负责建设管理。校外实训基地是将实训基地设置于企业内,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管理。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校内实训基地相对更容易管理,不依赖企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整地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学习。但也有相应的劣势,比如:生产设备与实际的企业脱节,不能提供足够的生产岗位,学校实训的组织管理方式与企业存在很大不同,学生毕业后依然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适应生产岗位。

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直接了解到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岗位有直观的认识,同时企业的各種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这些东西是在学校很少能接触到的。而且在车间的实际生产环境中可以接触到企业中工作的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可以学到一些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默会知识”,比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老师傅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完成从学生到工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但校外实训基地也有相应的劣势,例如大部分企业对于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兴趣不高,因为学生的工作技能很难达到企业的岗位要求,并且实训学生年龄较小数量较多,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管理与落实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对于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争论一直存在,但相对来说, 现阶段,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更明显,但由于企业的参与兴趣低,很难长期有效运行。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在工厂车间内设置“学习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学习,又可以较少地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尽量把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优点综合起来。

3.4实训基地“学习岛”的建设

(1)“学习岛”应该设立在车间内,使学生可以直接体验到生产现场环境,了解完整的生产流程。

(2)“学习岛”的选址应该远离各种危险点,比如天车、锅炉、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易燃易爆物品存储点等。并在完工后进行安全生产评估与消防安全评估。

(3)“学习岛”的配电线路最好单独设置开关柜,直接并联在供电母线上,以免实习设备发生电路故障越级跳闸导致工厂停电停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4)“学习岛”独立的入口,避免和学生出入物料出入口,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风险。

(5)“学习岛”的规模应该足够大,保证可以全班学生一起上课,使学生不至于分散到各个车间。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也可以使教学资源集中使用,避免人员和设备的浪费。

(6)“学习岛”的教学设备在非上课时间可以允许企业申请使用,增加企业参与进来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教学设备用于企业生产必须要有企业方的申请,生产设备不够用的时候作为补充,以免过度使用造成的过分折旧或者降低可靠性,设备的维护也要由企业负责。

(7)“学习岛”的实训教学活动应该由学校教师主导,企业师傅作为辅助,因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很难经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足够多的教学技能,所以应该由学校教师作为实训教学的主导。但企业师傅的实际工作经验更多,可以参与到教材编写以及项目教学法中对学生小组的指导与评价,这样可以把学校教师的理论能力、教学技能和企业师傅的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融合到一起。同时可以让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每天日常巡视,对学生的各种习惯性违章进行检查,并贯彻安全生产理念。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让学生们更早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与管理方式,提前做好学生到工人的身份转换的心理准备。

(8)“学习岛”的安全管理,安全是生产、教学的重中之重。就在2021年6月13日,湖北省十堰市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排查各种安全隐患,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8]。对于“学习岛”内的安全管理不能放松,应该设置专人负责安全管理。比如进入生产区域前,应该有专人负责检查学生的着装,要求穿着工作服、防砸鞋,女生长发需要盘起来戴帽子,禁止戴首饰。并根据不同的实训科目要求,每个人随身携带安全帽、劳保手套,绝缘手套,验电笔,护目镜、防噪音耳罩等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如果不符合规范,扣学分。对于习惯性违章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制止。要设置灭火器,急救药品,并由专人负责保管与定期检查。安全警示标语和安全警示标志说明应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于第一次进入“学习岛”新生们,第一天的课应该学习安全生产知识和紧急救护知识,急救方法应该粘贴在醒目位置。

(9)“学习岛”的疫情防控,学生必须戴口罩,并進行红外体温检测,可以与安全生产着装检查一起进行。学生实训操作前,对操作经常接触的把手开关等进行擦拭消毒。“学习岛”的所在的车间附近,建设独立的建筑,平时作为教室,库房,更衣室,方便学生和教师的勤杂活动,疫情期间可以送餐到教室,避免和企业员工共用食堂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机械加工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校要鼓励学生多方参加,调动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教师也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摆脱惰性,尽可能在校期间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以免在未来出现无法就职的现状[9-11]。在实践进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自课下的实践通过自身钻研来解决问题,养成自身探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将会在日后的就职道路上帮助学生收获更多技能[12-13]。另外,教师要结合学生情况构建一定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落实不是为了评判学生的好与坏,而是帮助学生比较自身和标准范围内的差距,给予学生一个自我评估的对照体系,使其可以更加清晰地认知自身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专项的强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从多个方向,不同角度入手,整合企业与学校的优势,培养兼具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重视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一切出发点与归宿都是重视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4):5-11.

[2] 徐金益.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构建研究[J].黑河学刊,2018(6):21-22.

[3] 赵婕.3D打印与机械类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应用与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3(22):215,214.

[4] 梁骥.共建生产型实践教学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87-92,96.

[5] 张凤涛,杨孝文,杜春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8):130-132.

[6] 张凤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2):126-128.

[7] 张淑林,钱亚林,裴旭,等.产教融合标尺下我国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基于全国108家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3):77-82.

[8] 姜淑云.浅析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机械类加工制造实训基地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20 (47):232-233.

[9] 马中辇,马秀丽.产教融合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数控加工专业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5):215-216.

[10] 范丰.机械加工制造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装备维修技术,2020(10):1.

[11] 刘树青,贾茜,宗亚妹.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项目化课程改革探究——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4):32-34.

[12] 宫健迅.工作室教学模式在中职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7):60-61.

[13] 邓成杰,崔金平,宋建东.校企合作四段式对接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加工类专业为例[J].河北农机,2019(9):57-58,60.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实训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