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用估算与精算解决问题”的思考

2021-01-15范艺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2期
关键词:估算解决问题

范艺

【摘要】在教学估算与精算解决问题时,应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计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形成估算的意识。本文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估算与精算教学方面存在教师重问题解决而轻对比分析,忽略估算意识的培养及估算方法的对比分析等普遍性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认识,尝试通过入境、析境、出境之间寻找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计算策略的理解及运用。

【关键词】解决问题;计算策略;估算;精算

一、案例背景

Z老师:F老师,请问像这类可以估算的问题:我的网上书店上午接了279个订单,下午接了395个订单。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吗?学生用精算可以解决吗?

笔者:可以啊,估算和精算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嘛。

Z老师:太好了,像这类问题我都让学生用精算解决的。

笔者:为什么啊?

Z老师: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什么时候用精算,就算知道用估算,许多学生也搞不清楚估大还是估小,为了“保险起见”,我就让孩子们都用精算解决。学生也更喜欢用精算解决。

……

A学生:F老师,请问像这类问题:已知一个电烤箱大约780元,一个电磁炉大约240元,爸爸要买一个电烤箱和一个电磁炉大约要多少钱呢?是用估算解决吗?

笔者:为什么啊?

A学生:因为题目中有“大约”两字啊!

……

据调查发现,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和学生不在少数。倘若这样,学生的估算意识及数感该怎么形成呢?又如何体会估算的实际应用价值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算,发展数感,理解估算的意义。”可见,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估算与精算》一课为例(见下图),对上面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阐述对小学低年级用估算与精算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二、原因分析

为了进行精准的成因分析,笔者对科任教师进行了访谈。访谈后发现,学生“出错”的背后有教师教学的缺失:

(一)教师重问题解决而轻对比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教材分别在二年级下册(第96页例13)学习了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三年级上册(15页例4)更进一步掌握了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这两道例题都是单独呈现估算解决问题的,编者意图是学生尚未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倒逼学生只能用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认为,前面学习的估算内容,没有出现“大约”两字,学生都能理解掌握。在此例中,只要强化“大约”两字进行估算与精算的区分,学生便可以习得方法,不料却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死记硬背。

(二)教师忽略估算意识的培养及估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估大和估小方法的判断,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估算问题解决中深刻感受到“为何估”,从而导致学生不知“怎样估”。

三、思考与建议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笔者研读教材、教学用书及相关专著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在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入境:境遇对比

史宁中教授指出:“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否则就失去了估算的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融入情境,体会购物活动中角色差异,并根据角色提出符合实际的问题。如,扮演爸爸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购买这三种商品,我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而扮演收银员的学生则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应该收多少钱呢?在角色演绎的同时,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思考:两个人提出的问题相同吗?谈一谈我们的理解,采访一下“当事人”是怎样思考的?在演绎、追问、辨析中明确,两个不同角色思考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目的也不相同。因此,让每一位学生“卷入”教学中,在体验中明确问题至关重要。

当学生提出两个关键问题之后,教师需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聚焦这两个核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对比分析。“小红的爸爸大约准备多少钱才够呢?”用估一估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这时使用估算起来更简便。“那收银员应收多少钱呢?也估一估吧,行吗?”学生结合平时的购物经验进行判断,收银员在收钱时不能多收也不能少收,多收了,顾客不同意,少收了,老板也不同意,这时必须用精确计算。在例题中初步让学生感受到估算与精算有其适用的情景,有不同的价值。

(二)析境:计算策略对比

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估算或精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吗?学生根据问题进行举例,教师进行分类板书。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类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会说:“用估算解决的问题都有‘大约’两字。”还有的学生会说:“用精确计算的问题都没有大约两字。”学生都把目光聚焦在了“大约”两字。“大约”两字已经成为孩子们判断估算和精算的重要标志,此时有必要进行讨论:“难道有“大约”两字就一定估算吗?没有“大约”两字就一定精算吗?请同学们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在汇报时学生们能通过举例说明自己的理由,如,有的学生说:“在二年级下册时学到,一臺电话机358元,一台电吹风218元,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虽然题目中没有‘大约’两字,但是这题就是用估算解决更简单。”还有学生说,有“大约”两字也不一定要先估再算,如:“某镇一所中学学生人数大约有1900人,一所小学学生人数大约900人,这所中学学生人数大约比小学多多少人?”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们发现判断估算与精算的标准不是 “大约”二字,而是看“是否需要算出准确数”,从而构建判断估算的数学模型(如下图)。

(三)出境:灵活应用

学生在解决“购物问题”时,由于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选择估算和精算时相对容易,但是当情景发生变化时,学生较难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提供多种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给予学生,让学生聚焦思考:这个真实的情境中选择怎样的方法合适?为什么?选择估大、估小,还是依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估算?

比如,在教学教材第47页第3题第(3)小题时,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够吗?如果选择精确计算,列式简单,但是计算起来比较麻烦,容易出错。如果选择估算,则列式简单,计算起来也比较容易,不过对学生的估算能力却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形成一些共识,再汇报交流。学生在交流中逐步明晰,如果估大,上午和下午接的订单总数大约是280+400=680(个),实际订单数少于680个,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可能够,也可能不够,很明显估大的方法不能做出唯一的判断;如果估小,上午和下午接的订单总数大约是270+390=660(个),实际订单数多于660个,今天准备600张快递单一定不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体验到估算的价值,在对比中逐步掌握估算的方法,形成估算的意识。

回顾教学,用估算与精算解决问题的教学要做好“入境”“析境”“出境”的教学工作。入境:让学生融入情境,理解问题;析境:基于问题情境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出境:切换情景,能合理选择计算策略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并推广到一般的问题解决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金成梁.小学数学疑难问题研究[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估算解决问题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两只想打架的熊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几点做法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谈高中物理问题的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