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艺术性解析

2021-01-15王琳

参花(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赫哲族

摘要:本文首先对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曲名的由来进行探究,然后从曲目结构、调式、和声等方面,解析《赫哲人的春天》的演奏与表现手法,最后对该曲目弹奏技巧与艺术风格进行论述。希望与业内人士一起分享经验,共同提升古筝曲目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赫哲族 古筝曲 《赫哲人的春天》

赫哲族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东北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根据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为5354人。赫哲族是北方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人民勤劳勇敢、憨厚质朴、粗犷豪放且能歌善舞,正因如此,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是张贵声先生于1979年创作,并由创作者本人在当年的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首演。音乐会云集了国内一些著名的演出团体和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盛况空前,著名的古筝届前辈也都随团前来参加演出。张贵声先生的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的首演圆满成功。

《赫哲人的春天》采用的是古筝最常用的调式——D调。本首乐曲的主旋律,取材于汪云才、郭颂谱写的《乌苏里船歌》,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全曲共由引子和三个部分组成。引子的节奏是自由的、辽阔的,它描绘了清晨时分,在平静的江面上,偶有小船经过,时有鸟叫、蝉鸣声的一幅惬意画面。引子中,主要采用了小撮和泛音技法,小撮的音色明亮、和声效果强,泛音音色空灵,二者相间演奏、虚实结合,可以很快把人引入这幅宁静优美的画卷中去。

引子过后的第一部分,是优美如歌的慢板部分,首先是两小节的点奏,为接下来的音乐主题做铺垫,它的曲调优美且抒情。这里的旋律声部,长音用摇指,短音单独弹奏,乐曲旋律悠扬,并且富有歌唱性。左手作为伴奏的形式出现,一个单音加一个双音的琶音,使这里的伴奏声部非常灵动,节奏感很强,这样的双手旋律,一经结合,便有了轻快、放松的音乐意境。而后进入了慢板的另一段主题,这一段是双摇搭配左手上下行刮奏。这样的技法搭配,使音乐情绪饱满而富有层次且极具激情和张力。這样的旋律持续了七个小节,在这七小节中,笔者似乎看到了赫哲人民清晨捕鱼时的心情和手上的动作。

双摇象征着渔民捕鱼时,心中哼唱的小曲儿,左手的上下行刮奏则象征着渔民捕鱼的动作,动作幅度大,则网撒得远,捕上来的鱼就会更多。这里的最后一小节,以左手三个小琶音结尾,这里看似无意的小点缀,犹如三个小水花,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泛起丝丝涟漪,三个小琶音的最高音是“1”“2”“3”,层层递进进入到下一段变奏主题中去。这里相较于第一段主题旋律,它的音区升高了一个八度,技法变成了快速的“勾托勾托”,使得这段音乐更加轻快、有活力。这期间,有短暂的变回原主题弹奏后,又回到这段的快速勾托技法,两种演奏技法交替出现。原主题与变奏主题来回切换的编排,使乐曲富有跳跃性,由此可见,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中所使用的技法之专业,谱写旋律之优美。

之后是两小节的过渡,过渡小节使用的是泛音技法,泛音的音色空灵、清澈,听起来像水滴的声音,犹如山涧的小溪那般清澈干净。这里的过渡,用泛音刚刚好,因为接下来的乐句,正是描写波光粼粼的乌苏里江江面,层层波浪、忽高忽低、忽远忽近。这里又做渐慢处理,提示演奏者从前面演奏到这里时的情绪和速度,都应适当切换一下,因为接下来是一段如流水般的双手快速琶音,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琶音,是由大指先开始的反琶音。而这里的反琶音有一个特点,就是重音在大指上,大指的音也是旋律音。在弹奏一段时,要注意琶音中音与音之间的衔接,在这13个小节的琶音乐句中,每一个音都是十六分音符,因此,在演奏时,不能有过多的拖拍和停顿,音与音之间很紧凑,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强调重音,就能很轻易地演奏出这一段中的主旋律。这一段中,音乐的节奏稳定,但旋律的重音却有它独特的安排,有时是一小节两个重音,有时是一小节一个重音,旋律音不按规整节奏出现,错落有致的重音,也使得这一段的安排更加别出心裁,最后以一小节的渐慢结束。这一乐段也可作为此曲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承上启下,描绘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面泛着淡淡金光,波浪似乎也没有了翻滚的力量,不似清晨那般蓬勃、有活力。但这一段却是本乐曲的点睛之笔,放眼整首乐曲,再无这段这般重音错落有致、旋律虚实结合、优美华丽。

第二部分是欢快的快板部分,在快板的开始,运用四组重音的大撮与扫弦交替,直接将快板的情绪升华,在快板的一开始,就将气势处于高亢的状态,引领后面的欢快节奏。紧接着是运用合头换尾,来创作的一段轻快的旋律,而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重复,这样的搭配,使音乐在和声效果上,听起来更加铿锵有力,把情绪烘托得热烈。它仿佛展现着夜幕时分,去江上捕鱼的赫哲渔民们满载而归,在江畔期待已久的家人看到他们归来的船影,点燃了篝火,兴高采烈地舞着、唱着,一幅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精彩场面。

变化重复过后,是短暂的双手轮撮,每一句,都伴有一个大切分节奏,大切分节奏的加入,为之前出现的快板部分注入了新鲜血液,它的出现,像是在岸边的篝火旁,一对青年男女在追逐嬉戏。接着一句弱起渐强的“轮抹”,以上行级进音阶的形式,将音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快板部分从这里开始,右手是以“摇指”加“单音”这种组合形式弹奏的旋律,潇洒且悠扬。与此同时,搭配着左手在低音声部连续地小撮,使这段音乐中的低音声部得以充实,而且,节奏始终保持一致,这令人不禁联想到一支勇猛的骑猎队伍在森林中穿行,追赶着动物,然后伺机射中。然后是一小段的过度,与前面长摇那种歌唱悠扬的感觉不同的是,这里变为节奏快一倍的“轮抹”且个别小节还加入了铿锵有力的“小撮”,让重音突出得更加明显。这里的快速“轮抹”,就好像是在模仿上山打猎的赫哲族人骑马的马蹄声,急促的节奏象征着他们满载后,回家途中急切的心情。这里在演奏时,要控制好左手,力度不可过强,节奏要稳定,强弱随主旋律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是快板的后半部分,速度比快板开始时,要更快一些,这里与快板开始小节一模一样,而且,这里作曲家特意标注了“f”,这里开始的两小节,每一个音就要掷地有声,以便于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后面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右手采用扫摇,搭配左手每一小节强拍位置的扫弦。这种难度较大的技法,十分考验演奏者的肌肉耐力。这里的扫摇,每一个音、每一次触弦时,发力都要迅速,音色要饱满、明亮,演奏者在弹奏这里时,无论是力度、速度,还是技巧,都可以尽情地挥洒,这样才能保证在这一段音乐中,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这里描绘了一幅在夜幕降临后,赫哲儿女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一片热闹的欢乐场景。后面乐句与刚刚扫摇的乐句,采用的是合头换尾的手法,在演奏技法上,由“扫摇”配“扫弦”更改为“勾扫轮抹”,这里的演奏情绪,作曲家特意标注了“更加火热”,如果前面扫摇乐句是赫哲儿女的歌舞,那么,这里便是赫哲族人一起歌舞,歌舞的场面更加热烈、更加宏大,好一片欢乐祥和的美好场景。

演奏到这里时,第二部分快板已接近尾声,乐句以两小节上行扫轮抹进入到六小节的过渡,过渡小节里有长摇、左手扫弦加刮奏,这些都是在乐曲第三部分即将出现的技法,它们的出现,让音乐进入第三部分,毫无违和感。在结尾稍作更改,更加有助于音乐顺理成章地进入全曲的第三部分。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激动的广板,作曲家给的提示是宽广、充满激情的,广板是非常缓慢和庄严的,恰巧第三部分广板的速度比慢板还要稍慢一点,而且,拍子由2/4拍切换成了4/4拍,相较于乐曲的慢板部分,这里的节拍等同于扩大了一倍,無论是节拍的变化还是节奏的放慢,都给足演奏者充足的空间去施展。在广板的前半部分,右手声部是大篇幅的摇指,左手是犹如浪花般的大琶音,每一小节都是大幅度地分解和弦,这里的技法难度非常高,右手摇指篇幅很长,而且,有它特定的节奏,切不可因为左手声部的加入,扰乱它的节奏。左手的大琶音充分运用了五根手指,并且节奏并不像右手那么稳定,左手每小节琶音的节奏是前后慢,中间略快,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要想将左右手每一个音和节奏弹奏得完全正确,是有很大难度的,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与肌肉耐力,这也是这首乐曲的难点所在。

在这之后的右手声部,依然是长摇,左手由先前的大琶音,变更为与旋律声部更相配的和弦、小撮以及琶音,这样的改变,极大地提升了音响效果,更加凸显音乐的旋律线。在长摇快结束的部分,左手配之几个刮奏,极大地衬托了这里歌唱性的主题。广板中的长摇,就像是乌苏里江的江水,放眼望去,波澜壮阔、万里长天、碧波千顷。左手的大琶音,就像是江面上无数的小波浪,此起彼伏、层层重叠,而后面出现的小撮、琶音、和弦则像是各种各样的鱼穿梭在江水中。

广板结束后,是整首乐曲的尾声,四个掷地有声的重音和弦过后,又回到了乐曲开始时的2/4拍,一段突快的下行模进音阶衔接上行模进大撮与抹的交替,加主和弦结束,由强到弱,再渐强的音乐处理,则是强调了音乐的层次感。两个坚定的主和弦过后,像是意犹未尽一样,又加了一个摇指搭配左手刮奏,由弱到强的处理,将乐曲推向真正的结尾。突快的节奏像是渔民收网时的动作,快而有力;亦像是猎人们疾驰的马蹄声,快而清晰。乐曲结尾时,正是在表达赫哲人丰收的喜悦,赞叹生活的美好。

古筝曲《赫哲人的春天》充分地表达了春天来临之际,赫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对壮丽山河的赞叹,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参考文献:

[1]赵薇.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展望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02):46.

[2]刘劲松,李利佳.赫哲族音乐文化现状及其发展与走向[J].艺海,2015(01):67-68.

[3]容莲.黑龙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音乐的比较研究及传承策略[J].北方音乐,2019,39(14):255-256.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赫哲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研究”(课题编号:2020B049)。

(作者简介:王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器乐表演;通讯作者:刘向阳)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赫哲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赫哲族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神采赫哲族
赫哲族传统纹样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研究
谈赫哲族文化保护与特色旅游的开发策略
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