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智媒时代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021-01-15宋红 刘雁北 王晓英
宋红 刘雁北 王晓英
摘要:在方兴未艾的传媒智能化时代,前卫新闻报道注满高端科技因子,使得受众对更高新闻需求的提出和满足成为可能,也让新闻学专业进行学科理论突破、模式创新和精神重建拥有了更加充实的条件和更为迫切的要求。技术为新闻业赋能,促使传统新闻学专业教学积极变革。为此,应深入剖析传统新闻学专业的事业建设态式、专业团队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存在的问题,变革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创新传统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寻找智媒新的人才发力点来研发学科方向,从而加快弥补传统新闻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短板。
关键词:智媒;传统新闻学;专业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20-04
融媒体①乍来时的新鲜和刺激犹在昨日,人工智能紧跟着又给传媒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当新闻工作者欢欣鼓舞地报道新世纪以来科技取得的种种突破性成果和应用及其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时,新闻业自身也来到了科技革新和更迭的风口。从融媒体到智媒体②,人工智能正渗透进入整个传媒行业,未来不仅已经来到了新闻所报道的对象和内容里,对新闻时事的展示、分析、预测、施以影响,同时也已来到了新闻专业体内,催生传统新闻学专业的自我更新,推動学科加速发展。
一、新闻业全线拥抱新技术,促使传统新闻学专业教学积极变革
人工智能与传媒业愈来愈紧密的结合,使得新闻人与新技术、设备产生新的互动关系与连接模式,新闻业衍生出许多新形式、新内容,前所未有的新闻新功能层出不穷并日渐为受众熟识,诸如沉浸式新闻、个性化新闻、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分布式新闻以及机器新闻写作等高科技含量的智媒化新闻成为新闻发展的最前沿。在这方面,作为媒体的排头兵,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风向标,它们在智媒时代的战略和动作一定程度上代表当下媒体融合的最新进展。如人民日报早在2018年6月发布的“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平台以及之后的“党媒算法”;新华社推出的“AI合成主播”及“媒体大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5G+4K/8K+AI”战略以及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共同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的协议签署等,构建了手机小屏和电视大屏融合传播的全媒体分发服务体系。
电视媒体的音频、视频制作优势使得其智媒化效果更加突出。人工智能将彻底重构电视媒体的生产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直致力于充分运用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媒体形态,优化媒体制播流程,再造融媒体生产传播平台,建立精准传播体系,增强用户的收视体验,从传统媒体向国际化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升级。该台知名度较高的《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二季采用的仿真撒贝宁智能主播技术、《2019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字幕采用的智能语音转写技术、《创新中国》模拟已故配音演员李易老师声音采用的智能语音技术、CBA赛事个人进球集锦、5佳球等短视频采用的图像识别、文字识别、实时数据分析技术等等,均在编辑制作效率和受众观看体验方面创造新高。同时,央视媒体融合技术体系1.0也为一体化协同制作、多渠道协同分发、多终端互动呈现的实现提供支持[1],达到全媒体精准传播。
运用AI技术的虚拟主播是更为闪亮的新闻产业革新,它不仅创造性地丰富了媒体表达形态,也提升了媒体内容的生产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的加速融合,使得为用户提供崭新的、超预期的服务和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以及创新性、互动性的体验成为可能。2019年,“两会”报道被“虚拟主持人”和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霸屏”,新华社的“新小浩”“新小萌”,光明日报的“小明”,封面新闻的“小封”还有长城网的“冀小蓝”等竞相登台亮相,并且“戏份”还越来越重。虚拟主持人的出现使得处于弱势的纸媒另辟蹊径迎来转机,也给新闻传媒开辟了一条新闻制作的全新生产线,带给整个新闻业颠覆性的变化。
因此,传统新闻学专业教学亟需随之所做的改变也必将是颠覆性的。
二、化挑战为机遇,加快攻克新闻学专业建设发展的短板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全面阐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要求和举措[2]。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加快推进新闻学教育现代化、推进学科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较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和教育发展中被忽视的根本问题及其相关联的学科建设发展的短板所在。其实不只是传统新闻学专业存在短板,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学科专业都有一些类似的短板,只是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在当前形势下,结合自身特点分析,传统新闻学专业教育尤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传统新闻学专业的事业建设态式
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是紧随时代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专业学科必须持续地优化学科结构、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保持学术领先、加强实践指导等,而守旧僵化则意味着学科的落后、消亡。这方面,临床医学、计算机学等应用性较强的技术型专业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新闻学专业也理应成为变革反应灵敏、自身更新迅捷的专业之一。
谈起新闻学的归属,最早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大多是包含在中文系之中的,但之后的发展却并非沿袭其文科血统,很多院校纷纷成立相对更为专业的新闻传媒学院,与人文学院相对独立,直至出现了许多完全独立的传媒大学。而最早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恰恰是首都的一家广播学院,可以视为新闻学学科定位的一个佐证:新闻学是以人文精神立心、以意识形态立魂、以技能立身、以科技立业的跨界交叉学科,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智媒的空前发展有助于寻找到传统新闻学许多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短板。这些短板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专业建设态势以被动式、后觉式为主导。主流教科书给出的新闻学定义是: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新闻学倾向于“倚重已知存在而轻视对未知的探求和对趋势的把握”[3],止步于对现实新闻体制的静止的论证,缺乏对未来新闻传播的预估和设计。必要的论证对于一个完整的新闻学体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这不应成为安于现状的理由。割裂历史、现实和将来,缺失对变化、发展的思考方向,造成目前相对滞后于新闻事业发展的局面,这对本学科专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第二,较少数据化分析。本世纪社会科学出现了定量分析的研究趋势,广泛地利用数学方法、统计方法作精密的研究。而在目前影响较大的传统新闻学教材和著作中,除了少数精选的例证外,很多都罗列一般例子,缺乏足以证明其论点成立的精确数据,不得不说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学的研究水平。
第三,醉心于对众多新闻现象的分析,缺少对新闻自身的关注剖析,仅限于就事论事、为新闻而新闻,没有意识到新闻现象同社会背景及反照自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促动,导致自身落后于今天众多新闻对象的现实。
第四,在授业传道解惑中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的同时,是研究日趋高度综合的现象,一起构成了学科建设这个硬币的两面。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如火如荼,以及一些文理学院、理工学院的纷纷成立,都在显示着这一学界发展新特点。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融合渗透模式可以为新闻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的动力,绝不应被无视。
(二)专业团队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新闻学专业是培养新闻事业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自身也理应是最新专业科技和学术理论的荟萃渊薮,是专业人才团队的最高水平代表。在此谨类比习近平從严治党的观点“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回应党内关切和人民群众期盼。”[4]这个类比也许并不十分妥帖,但也能够充分说明新闻学专业自身的团队建设中,人才任用机制的重要性和绝对性。干事业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人才是决胜的主要因素,而目前新闻学科专业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实践当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和全国众多学科专业一样,新闻学专业的团队结构相对僵化,人才流动性较低,制约着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速度和高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拥有相对自由人事任免和人才录用权力的高校院系,才是真正有发展力和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和人才团队。上个世纪的蔡元培、徐悲鸿就任院校领导期间,都有任免人事的大幅度动作。蔡元培任职北大期间,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5];徐悲鸿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时,招纳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冯法祀等一批有才华的进步美术家执教[6]。通过招贤纳士,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名校望学也籍此得以成就。那时高校既没有成熟的学位制度也没有职称体系,全凭借教育领导的水平和责任担当打造出了事业辉煌。
事业危机是天然的防腐剂。如今面对智媒来袭,传统新闻学到了危急时刻,用于防治腐败营私为要务的教授任免制度显然应该随之改变,以利于能打仗、打胜仗的团队建设发展。相对于业界日新月异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现有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准入制度脱离实际的情况越发明显,选拔人才的规则更多地体现教条化、守旧式、懒怠性的明哲保身原则。比如说博士学位、高级职称门槛,荣誉表彰获奖标准,甚至是海外留学经历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才选拔任用之痛,当然同时也不乏其乐。当造假博士、劈腿博士被公之于众,当荣誉表彰的不名誉行为曝光、论文发表的明码标价和评奖评职称的种种怪相屡见不鲜,当不得不节衣缩食远渡重洋的海外学者不幸遇害,难免引起人们普遍质疑:一个长期奉行的学界人才任用机制是否有太多的漏洞存在或者暗门设置,以及有太不尽情理的傲慢与偏见?我们的事业建设者是要沙龙式的俱乐部会员制,还是勇敢变革打造司令部式、董事会式的建功立业人才吸纳机制?显然,前者是守业的安好型的团队组建模式,而后者是开疆拓土的战斗型团队组建模式,二者各有利弊。变革面前,学界更应和业界加强交流互动,积极应对变革,亮剑制胜,彰显传统新闻学专业风貌与精神。
三、打造智媒时代传统新闻专业理论高地
只有传统的学科设置,没有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维,传统新闻学专业在自身建设发展中亦是如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形势,结合融媒、智媒时代特点和需求,传统新闻学专业被倒逼进行精神重建、人才培养和学科研发模式的革新,这或许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技术改变社会的又一典型变革现象。因此传统新闻学专业更应该主动从学科思维方式、人才培育模式、学科发展方向三方面着手,重点塑造专业新形象和具有学科特色的时代新风尚。
(一)变革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有向内反求的意象性思维和以外部世界为目标的对象性思维两种。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显然属于后一种。通俗地说,学科思维方式就是科学地观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脑路结构”。思维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人脑的运动,是人脑“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的过程和结果,是精神或意识的呈现,思维方式正是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因此,学科思维方式就是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思想、观念、意识、理论、方案等一切软件的生产方式,即传统新闻学专业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思维定势,具有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新闻学思维定势往往带有鲜明的群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美国早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纸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煽情化,渐渐兴起了新闻专业主义;20世纪中期,美国民主政体、实证科学原则和公民意愿进一步强烈催发了这一主义,从而使之发展为新闻事业的主导语;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作《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报告:“我们建议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正式倡议媒介专业化。20世纪60至80年代,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媒介研究学派埃尔德里奇教授明确指出,客观在实践中的意义是千变万化的,而新闻是一定文化的构建。
在中国,有着“新华社首席记者”之誉的毛泽东道出“共产党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7]这句至理名言,至今熠熠生辉;“实事求是地把握‘新闻、旧闻、不闻’,不能搞一劳永逸”[8]的指示精神,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仍有着深刻教益。故此,传统新闻学专业学科思维方式不仅与自我实践经验有关,而且与其赖以存在的种族、群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并直接影响思维的结果、深度和水平。
智媒时代的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必然不局限于思维定势,要积极采取思维策略和运思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突破,服从政略、把握战略、讲求策略,选择正确的致思趋向,着重综合型、实用型、分析型思维方向,认识其过程中的主观性、选择性、功利性,认识结果的真伪及程度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学科专业教学科研中,应该研究如何有条不紊、顺理成章地推动机器化、自动化技术与新闻内容生产相融合,即如何解决思维运作过程的起点、过程、终点的程序和路线;在学科建设中解决是先用归纳还是先用演绎,以及对思维结果的论证与检验、分析与综合等。这些都是主动的思维策略和运思途径所解决的。
透彻认识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力,彰显传统新闻学专业的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新闻学科和新闻事业的专业精神,增强专业竞争中的高辨识度与不可替代性。
(二)创新传统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育模式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教学育人理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充分结合高端科技,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概括说来,就是基于分类培养的人才培育模式;基于创新人才的心态和脑路启发教育;基于实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基于就业前的岗前实践培训以及基于智媒化时代的招生标准和方式。
以色列学者赫拉利说:“人工智能要把人类挤出就业市场。”[9]他在《未来简史》中更是冷酷地预测未来将是少数几位掌握尖端科技的人物“封神”的时代。现在的新闻学教育,如果还一齐唱着过去的歌谣,这显然是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极不相称的,也是与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格格不入的。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上,央视主持人董卿就不无担忧地说:“现在什么事情都开始更迭了,我在想,是不是哪一天我们都不被需要了?可以机器人上课了,可以机器人做主持了。”[10]传媒领域的专业人才如何应对未来的更迭?这就要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不是适合未来不断更迭的职业新需求,淘汰旧有的不合时宜、培养新的入时主流。高校专业教育要针对不同工种、岗位,针对不同资质的学生,实施科学分类培养制度,这是聚焦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差异化人才储备库,塑造崭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把握未来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亦可对标国际一流大学,不仅着重研发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组织构建、实施举措以及步骤流程,还应结合本土实际,从招生选材上实事求是、灵活全面地筛选苗子,并且针对性地开展高科技含量岗位的上岗培训,打造侧重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科学培养模式。例如沉浸式新闻生产人员,就是在熟稔VR(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新闻学原理操作,为受众提供新型服务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这一类新闻生产线上的人员并非全部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担任。不过经过更新后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走上岗位的人员,很可能会更加胜任这些工作岗位,也将使得这类的新闻产品抛开科技噱头后的内容和观感更值得期待。
(三)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研发模式和发展方向
新闻传播的智媒化,使得传统新闻媒体竞相融合各种传播手段为受众服务,使人类对新闻信息的获知迈进“万物互联、虚实结合、智能计算、开放共享的新时代”[11]。同时,这也将成为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研发模式和发展方向。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科体系结构的基本构成。我们要根据实际确定、调整学科方向,使之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学科研发模式和发展方向设计中充分运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特性,加强创新创优。其中特色学科方向、重点建设学科、高科技含量学科应特别提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同时要促使学科建设的动态化、常态化,在学科发展的时代性、灵活性、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生长点,使学科建设充满生机,展现自身优势。此外还可以在学科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吸引技术、资金到实验室、研究所来,高效利用有限资金,加强基地建设,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营造浓郁学术氛围的同时,拓宽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加强学术成果转化利用。
四、结语
智媒化既指媒体的智能化,也指成人智慧能力的机器化。在新技術的推动下,智媒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等。新技术从不同方面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这也应成为学科建设中的追求。像新华社的“快笔小新”、腾讯财经Dreamwriter之类写稿机器人的出现,使得临场记者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十倍以上;而传感器新闻则依靠数据自动生成新闻,完全实现了新闻生产制作的无人化。因此,放弃那些需求日益缩量的机械、重复式学科内容,寻找智媒新的人才发力点来研发学科方向,将是今后长期持续的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新闻学应用中的个性化培养、定制化生产、互动式呈现等诸类新闻服务的新类型新品种,都可成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未来新闻学专业的超强大脑与超能肢体。
注 释:
①融媒体: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对人力、内容、宣传等要素和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②智媒体:智媒体就是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的媒体,是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媒体生态系统,由智能媒体、智慧媒体和智库媒体三个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聂自非,李英斌.新媒体内容集成发布平台在2017年央视春晚融合传播中的实践[J].现代电视技术,2017(5).
[2]杨晓慧.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定位、逻辑体系、理论特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
[3]焦俊波.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4]何艳.纪检机关如何防止“灯下黑”?以“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劲头强化自身监督[J].中国纪检监察,2016(22).
[5]汪修荣.民国教授往事(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5).
[6]曹庆晖.学派与体系——从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院聘任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弟子谈起[J].文艺研究,2011(2).
[7]邱明.毛泽东在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新闻舆论工作探析[J].毛泽东研究,2018(6).
[8]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决策与信息,2014(Z1).
[9]翁玉玲.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法功能调适[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10]张沛超.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心理治疗的基本范畴及其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12.
[11]王世伟.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J].图书与情报, 2017(6).
作者简介:宋红(197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编辑,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国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刘雁北(1975—),女,汉族,天津人,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综合部主任,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新闻学。
王晓英(1978—),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副主管,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学、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