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背景下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及解决办法研究
2021-01-15迟晓伟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迟晓伟 青岛市即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山东省青岛市来说,为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人才,鼓励人才进一步发展,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新科技发展,使城市的综合实力得到有效增强。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正处在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中,经济结构重心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调整。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想要得到更加快速地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对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研究与分析,不断创新发展路径。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高科技的快速推广,从而使高新产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某些领域距离国际前沿仍有一定差距。由于缺乏创新性,导致整体缺乏竞争力,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提升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路径,只有增加高技能人才,才能够有效提升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从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此外,想要提升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解决劳动力供给结构化矛盾的重要手段,能使区域经济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从而通过高新行业带领区域的不断发展,为国家和国际提供创新产品的同时,使城市建设得到一定的资源优势。
二、高新技术背景下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难点
(一)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青岛市来说,目前高技能人才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高技能人才仅仅占整体劳动者数量的5%左右,远远低于国内外同规模城市高技能人才占有量,这也从一定层面削弱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青岛市缺乏针对高技能人才量身打造的完善培养机制,这就导致某些技能人才受到客观环境因素制约,难以进一步进行深造,从而无法有效提升技能水平。而管理人员也无法为技能人才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策略,更加制约了高技能人才数量的提升。
(二)高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今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方面,某些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技能人才培训存在脱离实践的情况,人才发展与社会的综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在青岛市甚至全国范围内,女性高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男性高技能人才,忽视对于女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导致整体人才结构存在不合理情况,不利于最终高技能人才数量的提升。
(三)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不足
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才能够为其提供质量更为优质的资源,在培养过程中,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同样能够有效提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动力,使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不断提升。但目前青岛市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相比其他地区仍然相对较少,导致无法为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同时难以对高技能人才发展实现良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影响整体的发展效果。
(四)高技能人才培养观念落后
受到我国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管理岗位比一线职业岗位更加“重要”和“体面”,觉得高技能人才不如管理岗位,这使得人们在对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时,对于技能水平的提升较为忽视,难以准确的意识到高技能人才的影响力与作用[1]。甚至不少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随着不断晋升慢慢的转向管理岗,更加减少了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影响一线工作的设计效率。人们对于高技能人才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观念也较为落后,从而影响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
三、青岛市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为使整体青岛市中高技能人才的人数不断增加,使青岛市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等均有一定程度的上涨,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促进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人才培养意识觉醒相对较早,其人才培养机制也相对完善。德国使用“双元制”的模式来对人才进行培养。双元制教育方式指的是在接受基础教育,并获得中学以上学历后,应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在通过企业的考核后,在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定期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考核,在考核后给予相应的毕业证书。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日本的“企业教育”与其基本相似,均为国家干预下的强制性校企合作。青岛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对企业与学校的引导,鼓励二者进行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实践经验,增加更多的知识,学校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率,用人单位也能够储备更多的技能人才,可为一举三得。
韩国的人才教育模式是一种“竟能竞赛”式教育,通过专科教育对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组建相应的技能竞赛,其分为三种竞赛级别:地方技能竞赛、国家级技能竞赛以及奥林匹克技能竞赛,通过政府的组织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参加,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实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2]。目前青岛市也组织举办技能人才技能竞赛,但是社会参与度仍有待提高。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宣传鼓励各行业人才共同参与竞赛,提高整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二)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结构的优化
为使高技能人才结构更加均衡,首先,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与提升。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提升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实际操作培养。在对人才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一方面,提高对高新技术的培养,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充分提升。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根据不同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和擅长的部分进行选择,从而提高技能学习的实际效率,确保高技能人才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记忆与了解,并能够熟练的应用。另一方面,在制定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情况增加技术实践课程占比,使其能够将已掌握的高新技术相关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对自身的技术进行锻炼,强化对技术的提升,从而帮助培养知识与技术水平齐头并进的高技能人才。
其次,加强对女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相比男性,女性高技能人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传统观念往往认为男性对技术的掌握效果更好,并且创造力更强,但实际上,女性在创造力等方面同样不输于男性,并且其在细节方面往往能够比很多男性做的更好[3]。因此,为使人才结构得到优化,应加强对女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针对女性的特点和特长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为其制定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大培养女性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加强对女性高技能人才的深度开发,发挥女性高技能人才的更多优势,提高女性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占比,从而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
最后,调整高技能人才整体结构,结合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发展情况,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等影响因素,对所需高技能人才进行统计,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市内发展需求,从而促进青岛市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为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效果,应完善培养过程中的保障机制,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发展。
首先,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使高人才培养更加顺利,应通过加大投入来构建良好的环境。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实践场地和实操机会。应加强对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引导,促成双方进行深入合作,特别要加强中小型企业与职业院校方的合作,充分的利用中小型企业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的实践培训教育,同时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操作机会,使高技能人才能够充分的对自身技术进行锻炼[4]。另一方面,对于非在校人才进行培养时,应通过与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借助职业院校中的教学资源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提升其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等进行学习和训练,不断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其次,制定相应的奖励性措施。高技能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为提高学习效率,应针对其学习和培训情况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提高高技能人才学习的动力,鼓励高技能人才不断坚持学习,强化人才的培养效果。在制定相应奖励政策时,可以将奖励与考核成绩进行连接,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实际考核成绩,对于优秀的人才进行奖励,并对成绩良好的高技能人才进行荣誉表彰,能够最大程度使高技能人才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提高。
最后,结合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目前某些行业确实存在管理岗位的工资比一线技能人才工资高的现状,这更加深了人们重管理轻技术的心态。因此,政府可以增加相应补贴,从而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水平,这样可以引导人们在选择职业发展方向时,能够将职业技能作为发展的方向。
(四)加强对人才培养的宣传
传统观念下对人才的定义较为狭隘,认为在某个领域得到巨大成就后才能称之为人才,现代化社会下,应加强对人才的认知,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项技能,并且能够通过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都能够被称之为人才,人才更是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的重要资源。而高技能人才指的是具有专项知识和技术,并能够熟练操作以及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的人员,其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加强创新能力,应不断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要避免由于缺乏对高技能人才的认知,而放弃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的问题。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提高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知,从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促使更多人员选择成为高技能人才,进而使城市发展不断加快。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新技术背景下,为解决青岛市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应结合当地高技能人才实际发展培养情况,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投入,在社会上积极宣传引导,提升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从而促进城市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