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文学社团“讲好校园故事”路径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2021-01-15魏源源覃安琪向朵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魏源源 覃安琪 向朵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高等学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需要在“讲什么样的校园故事、如何讲好校园故事、为谁讲校园故事”这些根本问题上做出回答,在解决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校园生活、校园风采、校园文化、校园中的师生群体都是“校园故事”的构成者与讲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校园故事依托于讲好中国故事的顶层设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讲好校园故事”的队伍中,高校文学社团是一支劲旅。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社团的优势及功能
湖北民族大学桂园文学社是校内唯一一个文学性社团,“以刊物为核心、活动为载体”是该社团的工作精神,看重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文学品位并将文章的质量视为刊物的生命,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桂园文学社涌现出一大批校园实力派作家和优秀作品。在融媒体环境的剧烈冲击下,高校文学社团仍然具有以下三项优势以及功能。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校园精神内核
高校文学社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校园精神内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报刊主要包括校报和社团自办的报纸、期刊。校园报纸由于其固定的排版模式、严肃的宣传内容以及烦琐的审查制度,逐渐淡出学生视野。社团自办期刊的主力是学生,虽然在老师的指导下部分内容会被干预,但是相对于校报,不论是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期刊的编辑排版上,都相对自由,很大程度上有着学生们思想、智慧火花的交流碰撞,桂园文学社是一个纯文学性的社团,期刊内容多为高雅文学,难见通俗文学。桂园文学社自成立以来,先后吸纳4000 多位爱好文学的师生,举办“桂园杯”征文大赛19 次,展现出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热爱文学推崇文学的良好校风,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二)传递校园信息,服务校园师生
桂园文学社成立于20 世纪80 年代,距今已有30 多年的时间,《桂园文学》是桂园文学社发行的唯一一本期刊,现已发行60 多期,刊发作品4000 多份,办刊经验丰富。桂园文学社接受湖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和监督,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桂园文学》具有校园媒体传递校园信息、服务校园师生的功能。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应运而生,对纸媒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的书刊受到较大影响,但相比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桂园文学社将文章的质量视为刊物的生命,对文章的解读更具权威性的同时一直将文章的文学内涵和文学品位放在首位,使得所刊内容更加严谨有序,获得全校师生的普遍认可。
(三)分工有序,志同道合
湖北民族大学桂园文学社实行社长负责制,设名誉社长兼主编一人,执行社长一人,执行主编一人,常设机构包括办公室、编辑部、网宣部、宣传部和活动部,各个部门分工有序,在“以刊物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的社团工作精神的指导下,发行《桂园文学》,举办国学知识竞赛、赛诗会和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有条不紊。桂园文学社聚集了广大具有一定文学涵养、热爱文学的师生,定期的例会、社团建设活动的举办,让广大师生以文会友、激扬文字、观点碰撞,从而拉近师生距离。
二、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社团遇到的困境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社团具有以上功能和优势,同时,传统的文学社团遇到的困境也不能忽视。近些年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络使传媒格局和舆论环境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桂园文学社自主创办的平面刊物、宣传单以及手绘板报已经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导致读者受众群减少,影响力降低,社团发展受到限制,高校文学社团应把握新媒体时代潮流,创新思维模式,充分应用新媒体顺势突围。
(一)内容形式单一,模式相对固化
高雅文学被称为纯文学、严肃文学及精英文学,主要为知识素养较高的阶层所接受,通俗文学也叫做大众文学,它是一种以轻松愉悦的语言风格、多样的文学形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文学。桂园文学社将《桂园文学》书刊的内容定位为高雅文学,《桂园文学》中几乎难以见到通俗文学,同时,不论是《桂园文学》的内容还是桂园文学社举办的特色活动和常规活动,内容形式上都显得过于单一化。除此之外,活动的举办模式相对固化,活动的参与者不难看出所举办活动似乎一直在沿用上一次相同活动的策划文书,没有创新体现。融媒体环境下,微信、微博等许多新媒体平台出现,让桂园文学社内容形式单一、模式相对固化的弊端更加明显。
(二)互联网络发展,受众群流失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 2 月3 日在京发布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到2020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已占全球网民的20%,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伴随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桂园文学社的文章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海量信息的需求,更多人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在碎片化、信息快速易得、互动性强的事物上,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如今的融媒体时代,“音视频阅读”逐渐成为广大读者主要的阅读方式,成为大众所容易接受的阅读常态[2],以上原因都使《桂园文学》的受众群严重流失。
(三)阅读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
融媒体时代下,以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影像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迅速普及,以其高质量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及时有效的互动、快捷的传播方式超越书本和报刊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3]。同时,许多大学生因为工作和学习在阅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数量较少、阅读质量较低。另外,桂园文学社的《桂园文学》为高雅文学,居于高堂之上,没有走下神坛,阅读起来较为晦涩枯燥,让读者兴趣大减。除此之外,桂园文学社每年定期在校园内举办国学知识竞赛、国学知识秀和赛诗会等特色活动,因为广大学生对传统文学了解不足且赛事有较高难度,导致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三、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社团的发展策略
融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社团讲好校园故事,必须立足新时代发展潮流,善用新媒体,引多方联动,打造媒体传播矩阵,扩大高校文学社团传播范围;创新发展思维,打破固有模式,响应融媒体时代对文学作品的要求,积极做出合理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讲好校园故事,促使高校文学社团向好发展。
(一)善用新媒体,引多方联动
融媒体时代,高校文学社团单纯依靠纸质书刊、画板报等方式,已不能为社团带来更多受众,甚至不能维持现有受众让其不再流失,高校文学社团应合理运用融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产物,如: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化的传播方式”这一显著特点,充分发挥文学社团官方微博、官方QQ、官方微信和官方视频号,打造全媒体信息传播矩阵,将文学社团的作品、活动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开展。在利用新媒体为讲好校园故事做平台和技术支撑的同时,文学社团应清楚认识到学校师生是讲好校园故事的主力军,在讲好新时代校园故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师生既是校园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同时也是校园故事的对外传播者,高校文学社团需及时吸纳校园文学人才,通过培训、讲座、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提高文学社团讲好校园故事的能力,以文学优质作品吸引更多校园师生,传播学校精神内核。
(二)创新发展思维,打破固有模式
高校文学社团应创新发刊思维,打破举办活动固有模式,以期长远的发展。从发行刊物来说,让高雅文学逐渐走出阳春白雪的高堂,成为创新发展思维的重要一环。高校文学社团可以有高雅文学,但不应只是高雅文学,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可以相互转化,通俗文学在如今社会已成为一种主流文学现象。人们可以在阅读通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抒发情感、放松身心、获得知识、激发灵感。近年来,随着接触通俗文学的机会和次数增多,并越来越广泛地享受着通俗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通俗文学的生命力愈发旺盛。而现今社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词语即“雅俗共赏”,它是高雅文学的通俗性与高雅性的一致性的体现,对传统的高雅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发展思维,打破固有模式,不是让高校文学社团一味降低作品的准入门槛,为低俗作品开方便之门,而是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发生的变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校园师生,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三)顺应时代发展,讲好校园故事
深刻的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高校文学社团讲好新时代校园故事,不仅需要提升高校师生讲故事能力,由校内向校外宣讲,也需要提高校园媒体公信力、传播力,自校内向校外的媒体言说,提升对外吸引力、话语权,这样才能使新时代校园故事更具说服力。讲好校园故事,除了构建强有力的媒体公信力,也需要高校文学社团逐步改变“高雅”的话语体系,坚持“三贴近”原则,采用广大师生易于搞清楚、弄明白的叙事方式,将宽泛的文学主题融入到平凡人物和事件的讲述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做文章,用微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用话语传递力量,用情感触动人心,让枯燥晦涩的话题以轻松简洁的方式入脑入心,内化为师生的言行举止,共同讲好高校教育故事、时代故事、道德故事。
四、结语
高校文学社团是讲好校园故事的重要生力军,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文学社团讲好校园故事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高校文学社团应顺势而为,找准社团定位,调整社团发展方向,围绕“三贴近”原则,构建相适应的对内、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挖掘校园故事、讲好校园故事、传播校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