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课程有效性途径浅探
2021-01-15郝一洁
郝一洁,兰 芳
(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2.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商贸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高职院校要高质量地发展,其核心在于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有效性。只有不断提高高职课程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推动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有效的课程不是课程给学生教授了更多、 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从不喜欢到喜欢,从喜欢到热爱;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从不懂到少懂,从少懂到多懂;学生在行动能力上, 从陌生不会到敢于行动,再到善于行动。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门课程的有效性应该从合理确定课程目标、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精心组织课程实施、全面进行成绩考评和持续改善教学保障条件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一、合理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是一门课程建设的起点,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有效定位的课程目标应该既体现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又适应学生的实际基础和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有效的高职课程目标应该依据国家相关教学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在分析学生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其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既不能把课程目标定得太高,高职学生难以实现;也不能过低,使课程的学习缺乏挑战性。课程目标的设计应首先分析课程所适应的职业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技能或技术、知识、素质,再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要求,说明一门课程在技能、知识、素质甚至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具体目标。同时,要说明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及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不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技能)课程,在有限学时内,教师能够教授并被学生接收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设计课程时必须对内容进行适度的取舍选择。在课程内容的数量和难度上需要进行取舍。
高职公共基础课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个人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必需的思想品德素养、基本的工作生活能力以及专业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如数学、语文写作等知识),涉及面较广。显然,在三年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公共基础性的知识。有效的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构建要依据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要多结合实际应用和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设计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认知和体验的课程内容体系。
专业(技能)课程要培养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课程内容构建应做到:(1)课程与职业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从课程中应能找到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清晰联系,也就是说课程学习内容要涵盖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过程,也包括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基本条件。(2)课程内容反映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实际情境和要求,融入国家或行业对于工作质量的有关规定,充分体现职业性;(3)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增强思想修养,同时积极引入职业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对授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补充。(4)课程内容的系统组织应该做到任务驱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要完成具体任务的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把知识和任务整合起来,也就是要为学生设计创建学习型工作任务。(5)课程内容的序化要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也就是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安排应该由简单到复杂,以工作过程把课程的学习内容组织编排起来。
三、精心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教学效果达成的关键环节。一门课程确定好目标和内容以后,能否达到效果,就取决于课程的实施。笔者以为,如何让课程内容有效展开,以达成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基于学情、基于教学条件,时刻引领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并在行动中思考,努力使学生“做中学、做中悟”。
实施有效的高职课程应该呈现三方面特征:一是每次课都有饱满的、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具体的行动任务,比如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深度的讨论话题、具体的动手操作任务等。学生行动任务最好能够做到以小组形式开展,由小组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开展评价反馈,并反思改进。二是课堂设计的活动或者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力,尽可能使学生能够在唤起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动脑动手体验和进步;三是要有明确的课堂管理要求,既要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进入学习状态,认真完成任务,又要对玩手机、消极应付学习的现象予以严格的管理。
四、全面进行成绩考评
考核不是学习的目的,但考核是促进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改进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严格落实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加大过程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健全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价与反馈机制,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课程考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针对新时代高职学生和课程的特点,教师有必要改革“一张卷子考试定成绩”的做法。随着近年来学生成绩考评的多元化发展,过程性考核已成为学生成绩的重要部分。
笔者以为,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案应该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的,至于一门课程学生成绩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到底应该多大比例,结果性考核到底是以卷面形式还是以工作成果如产品或者作品等问题,应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而定。需要说明的是,有效的课程考核方案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进行课堂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的要求,必然增大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考核方案设计不能繁琐,要科学合理且巧妙简洁,既有利于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又便于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五、持续改善教学保障条件
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条件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资源两个方面。
师资队伍保障的有效性在于,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观念,树立引导学生“做中学,做中悟”的新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为此,成长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师自身必须做一个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教学改革的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教学设施要做到即时更新、不断丰富以及时满足教学需要,对于大多数地方高职院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校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适时优化校内教学设施资源;二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
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层面也需要在教学资源调配、班级规模控制和教学评价与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以保障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从课程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教学实施、成绩评价和条件保障五个方面提升课程的有效性。显然,课程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提升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也是高职教学改革永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