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灌区“大三围”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及成效
2021-01-15黄徐燕张淑惠周继明陈晓燕
黄徐燕,张淑惠,周继明,陈晓燕,付 虹
(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成都,641499)
1 龙泉山灌区概况
龙泉山灌区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都江堰东风渠六期扩灌区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东麓川中丘陵地区。灌区从东风渠总干渠尾(罗家河坝)引都江堰岷江水源,经龙泉山隧洞横穿龙泉山,规划终期控灌简阳、资阳(今雁江区)、资中、仁寿等市、县耕地8.02万hm2,现有效灌溉面积5.03万hm2,涉及农户161046户,2019年城市生活供水量为3996.00万m3,是都江堰扩灌川中丘陵区典型的“引蓄结合、长藤结瓜”的大型水利工程。龙泉山灌区现辖工程有:全长6274m,流量为30m3/s的龙泉山隧洞1座;总库容为3.2032亿m3的三岔、石盘、张家岩3座大中型水库和1座总库容为30.9万m3的小(2)型翻身水库;37条干渠、分干渠和支渠总长446.52km,斗、农渠205条,总长823.15km;其余各类大小取水口1030个。经过40余年的不断建设配套完善,已发展成为以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引、蓄、提相结合,集农业灌溉、城镇供水、防洪抗旱、生态环保、旅游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体系。
近来年,龙泉山灌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四川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以强化农业节水为主线,大力倡导旱育秧、抛秧、浅水湿润节水灌溉术和推广节水耐旱新品种的应用,科学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其中“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节水效果明显,现就龙泉山灌区“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情况介绍如下。
2 强化示范引领,挖掘节水潜力
2.1 突破思维定势,向农业生产末端要“节水”
长期以来,灌区节水主要依靠维修养护、衬砌渠道等工程技术措施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等节水制度管理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随着灌区干支渠节水改造工程逐步建成和科学配水制度的完善,这种工程技术和用水制度的刚性节水能力逐步缩小。为进一步深挖灌区节水潜力,龙泉山灌区集思广益,转变工作思路,从农业生产末端挖掘节水潜力。灌区现有效灌面5.03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达1.578万hm2,近年年均耗水量约1.67亿m3,灌区农业生产用水有着巨大的节水潜力。
2.2 精心组织安排,有序推进示范试点工作
为顺利开展“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龙泉山灌区通过组织召开动员会、技术推广会、培训会,邀请技术示范农户现身说法,落实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塑料薄膜及护埂的铺设,示范讲解利用观测工具进行田间观测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宣传“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节水、环保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增产增收、省工节本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的用水观念。为进一步提高农户使用新技术种植水稻的积极性,龙泉山灌区按每亩200元的标准向灌区内61户使用“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种植水稻的农户发放化肥、薄膜补助。综合考虑交通便利度、种植习惯和群众对改良新事物接受与否及用水条件等状况,龙泉山灌区选择了农田水利设施不够完善,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交通便利,用水不方便,有水稻育种经验的江源镇石泉村、红苔村和东部新区海螺镇力量村3个村22个社61户,农田面积7.66hm2作为示范试点推广项目区。一方面会同成都市东部新区应急安全管理局、简阳市农业农村局与江源镇、海螺镇政府一道成立试点工作服务队,承担试点田块的选择、水稻的选种、灌溉制度的制定;另一方面组织试点工作服务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聘请技术人员指导试点对象开展育秧、施肥、覆膜和水稻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2.3 加强科学试验,全过程跟踪监测指导
龙泉山灌区在2020年春灌前召开春灌用水工作会,对本年度“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全面启动了《“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田间耗水量测算》课题研究。通过在每个试验点布设直读标尺和测筒,每日观测田间水位和棵间蒸发变化,量记耗水量。落实专人每5d在“大三围”水稻种植区和常规水稻种植区分别取土,对土壤样本进行称重、烘干,测算土壤容重、含水率、持水率等一系列措施,准确掌握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生长情况。2020年5月召开的龙泉山灌区泡田工作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示范推广工作进了再安排、再布置,强调“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试点推广工作是龙泉山灌区春灌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要全程跟踪,强化宣传发动,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期间,龙泉山灌区相关领导及科、站负责同志会同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多次来到技术示范区督导推广示范工作,现场察看水稻生长情况,与农户深入交流种植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确保相关问题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3 严格技术规范,强化田间管理.
选择分蘖力强、生长旺盛、耐肥抗倒、剑叶适中、穗型偏大的高产优质杂交稻组合。推荐川优6203、川农优498、川香优506、德香4103、蓉18优188等高产优质品种为主。
3.1 培育壮苗
3月上旬,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疏松透气、管理方便、灌排水条件好的旱地,按苗床1分栽植1亩大田比例进行旱地育苗,配合旱育保姆使用。
3.2 打孔栽植
大田开厢5尺,覆膜,采取东西行向双三角形栽插方式,在厢面上打窝栽插,以使稻丛、稻株体分布均匀一致,排行错窝,按“三角形苗距10cm、大窝距35cm、行距37cm”三围栽培规格,制成打孔器,统一打孔。每行5窝(隔行4窝),每窝3孔,每亩2390~4000窝、11700~12000孔。水稻二叶一心时栽植,每孔双苗。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以利于分蘖的发生和个体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3.3 加强田间管理
移栽后田间实行以湿润灌溉为主的“薄、浅、湿、晒”节水灌溉。在植株返青期,土壤要保持足够的水分,分蘖前期实施湿3~5d后干3~5d的浅水干湿交替灌溉;孕穗期和抽穗期半沟水即可,乳熟期及以后保持干湿。抽穗后10~15d施尿素1~2kg/亩与磷酸二氢钾2~3kg结合病虫害防治喷1-2次。水稻进入灌浆结实期后要进行干湿交替灌溉,以养根保叶促灌浆。
病虫害主要抓好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和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
4 突出工作亮点,示范试点推广成效显著
2020年龙泉山灌区“大三围”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灌区内采用“大三围”技术种植水稻的总面积为7.667hm2,其中江源镇石泉村、红苔村共7.333hm2,亩均产量为708.6kg,较当地传统水稻种植亩均增产117.17kg,增产率19.8%,用水净灌水量比传统种植技术亩均节约65m3;海螺镇力量村0.333hm2,亩均产量为695.2kg,较当地传统水稻种植亩均增产85.8kg,增产率14.1%,用水净灌水量比传统种植技术亩均节约40m3,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4.1 抗旱节水,防虫减害
传统的大田漫灌方式种植水稻,不仅抑制水稻的产量,还会滋生大量的病虫害,降低水稻产量,提高管理难度。而“大三围”覆膜种植技术是在大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科学种植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抗旱和防虫减害效果。其一是“大三围”覆膜种植技术地膜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田面水蒸发,厢沟灌水减少水的渗漏损失,提高了水稻的耐旱能力,在分蘖期耐旱时间延长了5~8d,中后期耐旱时间更长,干旱年份抗旱能力表现尤为突出;其二是由于形成了地膜内断氧,盖膜处杂草不能生长,只在厢沟里面有少量杂草,除草效果相当好,达90%以上;其三是地膜和三角形栽培技术大大改善了光照条件,特别是地膜对阳光的反射,增加了叶子背面的受光度,对水稻的病虫害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4.2 种植规范,管理便捷
“大三围”水稻覆膜种植技术在育苗和移栽过程中,较传统的水稻栽植技术都更规范,从而使后期的水稻种植管理更方便。其一是采用“旱育秧、小苗移栽”的方法,减少了秧母苗培育环节,省去了秧苗的培育管理环节;其二是采用“覆膜”技术,将更多的种植技术集中在早期“开厢”、“掏沟”、“筑埂”上,降低了水稻种植后期的管理难度,种植户只需集中精力将前期工作做好则可,不必花费更多精力用于后期管理。
4.3 早种早收,保质增量
“大三围”覆膜种植技术采用地膜覆盖,好比给稻田盖上了被子,有效提高了地温,早栽的水稻不怕倒春寒,可促进水稻的早生快发。虽然总体上亩均种植窝数有所减少,但实际的单株发芽率却大大提高,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大大提高。同时传统水稻种植技术栽培的水稻在收割时往往是丰雨季节,或者晾晒时是阴雨季节。这种因涝灾收割不及时和晾晒不足导致减产的现象屡有出现。而使用“大三围”覆膜种植技术的水稻成熟时间可提前10到15天,有效避开丰雨季节和阴雨季节,保证了稻米质量。
5 节水示范推广,助力成都“东进”意义重大
5.1 提升节水能力,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益
从“大三围”技术看,其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可以大幅度增产增收,社会效益是节约水资源。龙泉山灌区在常年配水过程中,均是按照定额进行配水,稻田265m3/亩(不含输水损失)。如果按照全灌区均采用“大三围”技术进行水稻种植,以亩均净节水65m3、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按0.59计算,灌区亩均可减少灌溉水量110m3/亩,全灌区1.578万hm2每年可节约水量约2600万m3,此水量相当于2个张家岩水库的水量。如果将节约的水量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则可满足约50万人/年的生活用水;如果用于工业,按照“红线原则”,则可满足60亿工业增加值的工业用水。“大三围”覆膜种植技术不仅可以引导农户主动改变农业生产用水观念,节约大量水资源,促进国家节水战略的落实,更能缩短农业用水时间,缓解渠道长时间、高负荷运行,延长渠道的使用年限,为成都市东部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5.2 提升粮食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大三围”水稻覆膜种植技术基本不施药,全生育期只施肥一次,这种“少药减肥”的种植技术,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农药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缓解了传统农业种植对土地的污染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作物的环保性能,其经济价值将被极大地提高。今后在灌区内深入推广“大三围”水稻覆膜技术,可以有效保障灌区范围的粮食安全,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为打造“绿色”灌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5.3 有利于灌区范围内缺水田种植结构的调整
由于龙泉山灌区范围内属于丘陵地貌,而灌区供水为无压供水。灌区范围内尚有大量的望天田、高塝田、尾水田等无法获得充足的水资源,采用“大三围”覆膜栽培技术后,可以用较小功率的机电设备解决望天田的用水问题,同时使农业增收,从而进一步促进灌区范围种植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