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文献的文化艺术价值与保护策略
2021-01-15胡亮
胡 亮
(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湖北 黄冈 438000)
碑刻是我国浩瀚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宝库。如果说与甲骨文同时出现的碑文只是石刻的雏形,那么战国时期的石鼓铭文在制作工艺、书法艺术、意境奇妙、内容丰富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碑文不仅是龟甲和纸,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中国,碑刻丰富,记载广泛。清钱大昕在《关中金石记序》中指出:“金石之学,与经史相表里......盖以竹帛之文久而易坏,手钞板刻展转失真,独金石铭勒,出于千百载以前,犹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1]。这些碑文在时间、地点和内容上都有迹可循是可靠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它们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可以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如今,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时间并不太长。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于82年通过后,文物保护的概念开始在中国推广[2]。 到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时,文物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逐步融入国际,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这30多年中,特别是在过去十年中,保护文化遗产的概念迅速发展,与开始改革开放时期相比,人们对文化遗产中碑刻文献价值的认识和判定更加深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进展来说,对保护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碑刻的了解与过去大不相同,特别是关于文物申报的规定,这意味着现在必须从国际文化遗产的角度重新考虑碑刻价值观的概念[3],如何适当保护碑刻的基本价值概念等,使碑刻文献的保护与我国文物事业、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现状相衔接。
一、碑刻文献的价值
“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是碑刻文献的史料价值,也是碑刻文献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献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碑刻文献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当时人们所记载的,涉及与其人类历史相关的方方面面,就是一部写在石头上的历史。由于碑文中的脱、讹、衍、误等现象很少而且不易篡改,所以,以石材为载体的碑刻文献可信度高于其他载体的文献,可以与其他文献进行印证,共同还原真实的历史。存于城固县的《杨从仪墓志》[4]。详细记载了南宋抗金爱国将领杨从仪的生平,他一生屡建战功,为百姓办事,在陕南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但他的事迹在《宋史》中的记载简单并不详细。从此碑志中就可以补正史书,让杨从仪抗金将领的历史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再如陕西洋县南宋《劝农文》碑[5]。查找洋县志及史料,对此碑均无记载。猜想原因可能是在当时的朝代,士大夫编写地方史一般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或者是文人、名士较多,认为专门讲述农业情况的碑刻难登大雅之堂,故没有记载。此《劝农文》碑是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洋县知州宋莘撰文刊立的,碑文记录了南宋朝廷和汉中官府亟需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现状,提倡发展农业生产,给出九条对农业发展有好处的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对南宋所处时代背景的探究,南宋朝廷吸取了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为了巩固政权的经济基础,不得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洋县所处的汉中地区在宋朝时属兴元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成为汉中税赋、产粮的主要地区,汉中又是南宋抗金西北战场的首要据点,因而汉中农业的兴衰对于南宋政权的稳固有着到重要位置。今天通过洋县这一地区的农业情况为后人研究整个南宋农业农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碑刻文献主要来源于民间社会,大多出自各地各民族普通民众之手。较少修饰、渲染、掩盖,这种关于民族民间的真实记录,往往是官方史书和民族古籍的有力补充,其真实和可信度会高于其它文献。正因为其主要来自于民间,由于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死者讳的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粉饰、夸大、回避、委婉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运用碑刻文献时需要注意。
历史碑刻的文献价值使我们更容易进行跨学科的研究。通过石碑撰写的文献为跨学科和
不同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和宝贵的资料。碑刻往往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不同代人在军事斗争、政权变更、社会矛盾、基层组织等方面的经历,关于历史、历史人物、山河地理学、对外关系等所有时代的宝贵信息都保存下来。收集了大量关于古老礼仪、礼法、天文、日历、官员、民间传说、部族等的记录,反应除了某种文化现象,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信息[6]。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清晰的记载了基督教传入我国并发展传播的历史。碑文记述了唐贞观九年(635年)有一位从古罗马帝国而来叫阿罗本的基督教传教士,历经跋涉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准其传教,并为其建大秦寺,到建中二年(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刻立之时,景教已经在中国活动了近150年。碑文上刻有1780个汉字,首末两行及碑脚刻有古叙利亚文。碑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景教的教义等;第二部分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具价值的内容,是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是歌颂长安的主教伊斯,他在当时的朝廷任三品官员对景教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从历史研究价值上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见证物,是研究中国古代基督教早期传播必不可少的考据文献,为后世揭示出唐代长安城第一座景教寺院的位置与发展情况,同时也表现了唐朝当时包容、自由、宽松、兼容并蓄的广阔胸怀,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碑刻上的书法是各种风格的,生动地再现了书法的魅力和书法发展的道路,被称为汉字书法史。其中《曹全碑》是较为著名的汉碑之一,它是东汉汉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是书法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同《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合称汉隶四大碑。《曹全碑》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风骨,以秀美成熟的独特风格独秀,艺术特征鲜明。主要特点为:其一,笔形笔画上。笔画形态完美,圆笔为主,相同的笔画有不同的变化;笔性自如活脱,笔意在圆匀、弹性,刚健之间自由更替;笔速坚决果断,行笔稳健不拖泥带水;笔形提按丰富,粗细线条相互搭配和谐,细不为轻,粗不为重,表现出一种质朴、雄厚精神内涵。其二,在字体结构上。《曹全碑》的结字多以横向取势,内紧外松。波磔是它的特点,使字势左右伸展,有一种横向的张力,动势很强,比如“士”字、“上”字,收敛竖画,发展横势。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纵向字型,但并没有一味的把字体压扁,而是做到收放自如,比如碑文中“纲”“西”等字。其三,在章法布局上。整碑行列整齐,疏朗平整,单个字中,点画之间相互协调。字距大于行距的特殊章法,使之横看成列,纵看成行。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7]。清郑簠,不但收藏拓本,而且钟爱此碑,以其作为学隶的主要取法对象,并通过赠送、雅集,用《曹全碑》的笔意给友人题跋,扩大了对《曹全碑》的影响,引发隶书创作八分书歌现象。朱履贞评《曹全碑》:“潇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盖此汉人真面目,壁圻屋漏,尽在是矣。”[8]碑刻文献保存下来的《曹全碑》是学习汉隶无法避开的经典,进一步引领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如今留存下来颜真卿、蔡邕、苏轼、米芾、黄庭坚等等历代名家的碑刻,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学习书法风格的机会。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风景区“东坡赤壁”,现存的碑刻多为宋至清时期的文物,有两百余块。仅“碑阁”一处古建筑中,室内四壁镶嵌的碑刻《景苏园贴》就有126块之多,其中119块为苏轼手书,7块为历代名人题跋。《景苏园贴》碑刻不管是作品数量,还是摹刻质量、保存完好度,均居全国苏书碑刻之冠。二赋堂、留仙阁、坡仙亭、酹江亭都保存有碑刻墨宝,这些碑刻包含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多种字体, 是我国宋代以后书法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其中“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堪称旷世神品,为历代鉴赏家所推崇备至,清高宗乾隆题跋“雪堂馀韵”、黄庭坚、董其昌等名家均有题跋。特别是诗帖后黄庭坚的题跋,书法绝妙,论语精当,可谓是与诗帖珠联璧合。再例如,我国南北朝北魏时期的碑刻,一是,现存于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的《张猛龙碑》它在北魏碑刻中最享赞誉,为唐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仅存剪裱孤本的《张黑女碑》,清书法家何绍基评其:“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9]还有唐天宝年间《多宝塔碑》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颜真卿书丹,同为张旭学生的书法家徐浩题额,碑刻家史华篆刻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被誉为重视法度,确立规范的代表作。《多宝塔碑》“蕴含了‘二王’和初唐以来书家的风流,历来为书家珍重。它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学子描红、士子举业、居士写经、坊间印书、竞相仿效。至今仍是适用非常广、影响十分巨大的书法作品。”[10]
在碑刻文献中还有一种极具代表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同样在东汉时期达到繁荣的汉画像石,它也是汉代极具时代特征,最重要、丰富的艺术形式。“它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及其他建筑物以石为地、以刀代墓,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绘画艺术品。”[11]内容包括人物、神灵、怪、兽、动物、植物、几何、自然物象纹样、上古神话、典章制度、军事战争、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等。汉画像石涉及的面极广,在这里只对其装饰纹样作简单探讨,纹饰是画像石的组成部分,一般分布于主题图像的两侧或四周,有一层或多层形式出现。纹饰的样式有三角、菱形、鱼纹、水波、十字环、绳形等。其中十字环在汉画像石中较为经典,它是由十字和圆环组合成的纹饰,多用在墓室的石门上,“环”寓意着天门,古人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天界仙班另一个世界,表达古人对升天的追求。还有鱼纹,从新石器半坡彩陶发展而来,从鱼形慢慢的演变成为抽象的几何线条,最终成为菱形图案,也称绮纹、棋纹、绫纹。它可以二方或四方连续,组成无尽的连续图案,有“长命”之意。汉代审美将先秦时期对人的评判过渡到了对艺术本身的评鉴,崇尚自然,神形兼备,它使画像石的纹饰艺术表现得更加的飘逸灵活,更具装饰性和整体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语言和文史研究中,写在碑刻上的文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材料,为研究汉字语言和文史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信息。特别是在语言词汇上,碑刻多是文言文,其内容大多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信息,其中必然会出现含有大量具有当时社会特色的语言词汇,对汉语言词汇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如罗维明的《古代墓志、史书词语例释》一文中参考《唐代墓志汇编》的主要内容,“辅之以前十九史,从中发掘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词汇现象,如“家门”、“大门”分指父亲和祖父,用“三从”合称父、夫、子。用“天从”、“天夫”“夫天”指丈夫等,“良人”指妻子“从天”表示出嫁。这些用法新颖、奇特,对于研究词语的意义引申关系很有参考价值。”[12]
二、碑刻文献的保护现状
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对文物或者文化遗产的申报更为重视,所以在文物保护的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怪现象,就是在对文物或文化遗产申报和建设工作中处于十分积极的态势,当申报完成后,则对文物或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处于弱势。其次,对文物的人为损害是严重的,有些地方政府没有给予重视。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地区都有碑刻损坏的现象,其中有的没有被发现、政府机构对碑刻文物的保护不足、碑刻破坏面临损毁、自毁、消失的危险等问题。有些地方对游客人为破坏碑刻后,不追究责任,也不及时给予抢救保护,有的碑刻上的字迹并非近日刻划的痕迹,有一些已经几个月了。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历史碑刻的保护令人担忧[13]。
三、对于碑刻文献保护的一些思考
(一)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首先,必须与旅游业协调好对于历史碑刻文献保护的关系。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地带内,如果需要进行建设工程,那么文化古迹保护单位的历史面貌不应受到损害。工程设计方案需要依据其文物的级别,需要其文物行政单位的批准。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法进行,要充分的理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为目的的,所以在文物保护的工作中,以保护为主,全面发展的这个理念是贯穿始终的。特别是许多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不可再生的突出特点。所以对这类文物,特别是对碑刻文物的修复、维护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少干扰、可逆性、事先取样的原则,以确保文物主体的安全。
其次,建立碑刻文献保护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负责中国文物古迹的保护,它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基金来保护文化遗产,资助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优秀民族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建设社会的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因此,为了有效保护有价值的碑刻文献,必须确保文化遗产基金在保护文化遗产和可持续旅游业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二)借助科技手段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深化和系统化的整理,以确保对我国碑刻文献的数字保护。根据传统方法,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发掘历史碑刻文物的保护工作,以及制作拓片的传统方法,图像大小,内容,记录和编辑,评论,翻译,编辑和出版,以及充分利用高分辨率摄影技术,视频技术,尽可能多的角度,将碑刻文献原始的和相关的信息一并完整地保留。此外,还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手段处理通过传统方法获得的信息和信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碑刻文物数字档案,并建立专题数据库,利用搜索工具等手段,对含有文本、图像和其他多维数据(如OCR)的数据进行分析;确保历史碑刻文献得到全面、真实和永久的保存,鼓励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历史碑刻文物。
(三)加强保护意识,采取实际行动
碑刻文献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写照,是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了维护和保护碑刻文献,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通过了一系列政治和法律文件,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地方仍然缺乏文化保护、继承性、创新和文化生产力意识。文物保护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投入,导致碑刻文献遭到破坏和损失。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碑刻文献的保护意识,采取实际行动,必要时可及时将碑刻进行修复、复制或搬迁。发挥各种媒介的宣传和教育作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将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传递给政府和老百姓。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文物保护年度计划。建立文物巡查队伍专人负责,领导带头重视。
(四)合理开发
碑刻文献本身表达和传递的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据,是不可再生的。随着人为的损坏、环境的污染,有的濒临破坏自毁的境地,亟需抢救和保护。文物单位调查了解碑刻文献的分布情况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传统拓印的手段或通过扫描、拍照、全息摄影等技术手段对碑刻文献进行留真。可在高速服务区、游客集散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立“碑刻文物数据库”将每块碑刻年代、背景、原文、译文及说明,供人在网上检索、浏览。或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还原碑刻真实面貌使读者或游客身临其境,更加直观的阅览。黄冈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历史悠久的文物景点、遗址、墓葬;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历史名人故居;有雄奇秀美的世界地质公园等,这些旅游资源地域特征明显,这就是发展黄冈特色旅游的优势。笔者通过实地体验和了解,从目前来看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旅游开发缺乏合理规划,未能形成整合效应。旅游开发经营各守领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还处于一个较初级的状态。这里单就文物资源利用而言,需打造“文物遗址旅游一条线”,将周边分散、孤立、残存的文物遗址遗迹资源根据距离的远近或性质串联起来,有资金的情况下可以将原址进行发掘、恢复历史面貌,形成独特的旅游环线。打造一、两条精品线路。说到底,合理利用就需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资源开发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经济行为必然要强调经济效益,同时更要追求全面效益。对涉及文物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加强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有预见性,前瞻性的加大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以文化古城为依托的文物旅游区,在市政建设上就应该充分考虑与文物旅游区相协调,相匹配的建筑风格,更好的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展现。这样一方面能让文物保护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缓解文物保护资金紧张的情况;还能成为介绍古城黄州、展示魅力黄冈的一个窗口。
四、结语
碑刻、甲骨文、铜器铭文等这些金石篆刻文献,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当时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地域特色、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各种社会记忆的载体,展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轨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一些历史文物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根据碑刻的内容、意义和艺术价值,在不同级别上保护它们,以确保重点保护。此外,还必须加强保护碑刻文献的宣传和认识,将保护碑刻文献历史遗产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提高其活力和创造性。总之,对碑刻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