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淮河流域湖泊保护探讨

2021-01-15宋昊明汪振宁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湖泊安徽省

宋昊明 汪振宁 顾 雯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湖泊是江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洪储水的重要空间,在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湖泊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湖泊功能不断退化,河湖污染严重,水域及岸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得湖泊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逐渐被削弱。湖泊保护规划工作的开展,有助于解决湖泊面临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突出问题,提升湖泊整体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安徽省淮河流域湖泊现状,对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内容进行探讨,以推进规划编制及湖泊保护深入化、全面化。

1 区域概况

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湖泊受干流变迁影响,主要经历了湖泊兴盛、逐渐淤废、新生湖泊、逐渐淤浅4个阶段,独特的流域气候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淮河流域湖泊的特殊性[1]。流域地势平坦,大部分为平原地区,自然气候适宜于人类生存,具有良好的耕作和城市建设条件,是我国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区,同时淮河也存在洪涝灾害频发、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因素,对流域周边地区发展也带来很大的影响。

安徽省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流域内水域面积1km2以上湖泊共有44个,其中1~10km2的有23个,10km2及以上的11个,主要分布在淮河两侧,承担着防洪、农业灌溉、养殖、航运、行蓄洪、生态湿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规划根据湖泊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湖泊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和排序,分析湖泊现状存在问题,平衡湖泊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些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实现湖泊面积不减少、水质不下降、功能不退化的湖泊保护总体目标。

2 淮河流域湖泊存在的问题

受地形、降水、河湖关系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安徽省淮河流域范围内湖情、河情、水情背景特殊,水多、水少、水脏问题并存,治理、保护、发展矛盾交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既要解决人水争地、区域水资源不足等老问题,又要解决发展积累的湖泊面源污染和流动污染的问题。

2.1 沿淮湖泊外排能力不足

安徽省具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湖泊较多,易涝区范围大,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管理,水利工程标准普遍偏低,淮河流域农村地区排涝能力不足3年一遇。且沿淮片是安徽省洪灾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湖泊来水量大,地势低洼,淮河正阳关至浮山河道设计洪水位为26.4~18.4m,而沿淮湖泊洼地地面高程一般为20~15m,淮河水位高于洼地地面高程2~4m,湖泊出口长时间受淮河高水位顶托,外排能力不足,甚至无法外排,严重威胁沿湖周边和入湖各支流沿线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多种原因导致沿淮周边湖泊成为洪涝灾害的重灾区。

2.2 圈圩侵占湖泊面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沿淮周边湖泊开始出现圈圩现象[2]。以焦岗湖为例,1949年以前,湖区面积为198km2,统筹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防洪安全要求,先后围湖造田占用湖区156.23km2,沿湖先后围建杨湖圩、乔口圩、枣林大圩、毛家湖圩、农场圩等多个万亩以上的圩口。至今为止,焦岗湖湖区水面面积仅为32.43km2。圈圩侵占了湖区库容,缩减了湖泊面积,破坏了湖泊防洪、生态功能。

2.3 区域水资源不足不优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水资源赋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并不优越,安徽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26.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75.7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654m3,仅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6.3%,人口众多,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加之对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3]。

沿淮湖泊生态水量难以确定。湖泊生态水位是维持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4]。淮河流域湖泊径流年际变化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河道内生态用水常被挤占,出现有水无流或湖泊干涸萎缩的现象,流域内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2.4 面源污染未全面得到有效控制

流域内的湖泊经多年治理,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但仍然未达到水功能区划提出的水质目标。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安徽省淮河流域划分水功能区46个,水质达标功能区个数为21个,水质达标率仅为46%。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湖泊周边有大量基本农田,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使用对湖泊水质造成污染;二是湖泊周边畜禽养殖,标准化改造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不到位,大量畜禽粪便及养殖栏冲洗废水直排,随水位涨落进入湖区,造成污染。

2.5 跨界湖泊管理难以协调

流域内湖泊如焦岗湖、天河湖和高塘湖等,湖泊自然分布与行政区划不一致,湖泊管理保护需要在不同的行政区之间进行。跨界湖泊管理保护问题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分割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合作和共享机制,相关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等[5]。

3 具体保护与管控措施

国内目前尚未有湖泊保护规划编制规范导则,依据《安徽省湖泊管理与保护条例》,为实现加强湖泊管理与保护,防止湖泊面积、容积减少,湖泊水质达标,保护功能不减退,防止水生态退化,促使湖泊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针对淮河流域湖泊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对湖泊功能进行排序,再实施具体保护与管控措施。

3.1 完善湖泊防洪排涝体系

缺少大型排涝泵站且不具备行蓄洪功能的湖泊,应在流域出口处建设外排泵站,抽排湖水,降低湖区内高水位持续时间,减轻流域内洪涝灾害。规划为行洪区的湖泊,应增强湖洼地人口安全保障措施,按照100年一遇标准新建保庄圩,并进行退水闸建设,畅通退水通道,加快退水速度,减少行洪区淹没时间和洪涝灾害损失。

3.2 开展退圩还湖

退圩还湖有利于恢复湖区面积,保留湖泊蓄滞洪空间,完善淮河流域湖泊防洪布局。退圩还湖工作应围绕3个基本原则进行:一是以1988年6月1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时间为节点,凡1988年之后围垦的圩口,应对圩堤进行清除,并开挖至湖底高程。二是以恢复2011年水利普查湖泊面积为基准,开展退圩还湖工作。三是对阻碍行洪,割裂湖区,影响湖泊水系连通的圩口进行拆除。

3.3 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安徽省淮河流域整体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沿淮湖泊应按照“依托淮河、节水减排、协调利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导向,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目前,湖泊生态水位计算主要采用水文资料法、曲线相关法及生物空间最小需求法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如水文资料法难以建立水位与生态系统要求的准确关系,曲线相关法应用于湖盆发育不规则的湖泊时会受到限制[6-7]。规划编制单位计算湖泊生态水位时,应及时与生态环境部门沟通,广泛征求湖泊属地水利部门意见,确定生态水位。同时,根据湖泊水功能区定位,通过水资源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统筹生活、生态、农业三者的均衡用水,优先保障生活用水,有序安排灌溉用水,基本保证生态用水,支撑生活水平提高、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3.4 整治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面源污染治理,以控源减排为根本,以污染治理为补充,可为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健康湖泊夯实基础。推进污染治理。一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新型施肥治虫技术。湖泊周边地区持续推行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广精准施肥、使用缓释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组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指导化肥、农药的科学使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药减量减污。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和利用率施用肥料。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二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污染严重超标地区,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规范渔业养殖行为,加大水源地隔离防护及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3.5 跨界湖泊管护机制建设

为加强湖泊管护异地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协调配合,建议由占湖泊水面面积较大的行政区牵头,建立湖泊管护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落实联合巡湖、联合执法行动、建立跨界湖长制等措施,实现跨界湖泊的联防联治。要实现湖泊水文、气象、断面水质、污染源等信息共享,首先要依托省河湖及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跨界湖泊各类信息整编,逐步统一和完善湖泊管护基础数据库。运用卫星遥感遥测、自动识别、无人机巡河、视频监视自动巡河等技术手段,提升跨界湖泊管护“智慧化”程度。

4 结 语

针对安徽省淮河流域湖泊现状,提出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安徽省淮河流域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安徽省的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起步较晚,且尚未有相关规范导则供参考,应根据《安徽省湖泊管理和保护条例》系统梳理湖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湖泊保护措施,为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湖泊管理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湖泊安徽省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湖泊上的酒店
奇异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