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利支撑
2021-01-15中共水利部党组
中共水利部党组
水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小康路上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门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部署、来落实、来推进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标志,水利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 坚持把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喝水难,曾困住很多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2015年中央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贫困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调研察看群众有没有水吃、吃水方便不方便。各级水利部门坚决扛起历史重任,尽锐出战,强力推进。
坚持目标标准不动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指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饮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是国家统一的基本标准,但各地情况不一样。对饮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区重点解决有水喝的问题,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水利部及时组织编制发布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明确了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等四项评价指标。各地针对工程性缺水、季节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等多种缺水问题,严格标准、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分散式供水等模式,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下决心解决饮水型氟超标和苦咸水问题。我国部分地区饮水型氟超标和苦咸水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饮水型氟超标和苦咸水问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甘肃的河西、定西以及宁夏的西海固,被称作“三西”,古来就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缺水干旱是制约这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个主要难题。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定西、临夏等地,走进贫困农户,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尝,感受村民真实的生活状况。之后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视察,对当地和随行的负责同志讲“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各地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综合采取水源置换、净化处理和易地搬迁等方式,妥善解决了109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苦咸水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在河北,八成以上饮水型氟超标人口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置换水源彻底解决饮水问题;在新疆南疆,380万农村群众通过脱贫攻坚喝上甘甜的幸福水。墨玉县古稀老人伊敏·吐尔逊回忆说,自己喝过三种水:40年涝坝水,20年地下水,现在则是通到家里的自来水。
开展挂牌督战攻克最后堡垒。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各级水利部门通过“拉网式”排查,摸清了底数。截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大约10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全国农村还有6000万人饮水安全需要巩固提升。而新疆伽师县和四川凉山州是最后最难啃的硬骨头。“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各级水利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2020年3月起,抽调400余人,对新疆伽师县和四川凉山州开展挂牌督战,问实情、查水源、核整改,推动相关工作跑出加速度。新疆伽师县创造了3年工程8个月完成的奇迹,47.5万各族群众喝上安全水、幸福水。凉山州布拖县火烈乡菲土村村委会主任伟什扯拉高兴地说,农村饮水问题的解决,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用水条件,而且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巩固提升了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解决了1710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彻底改变了农村为吃水发愁、缺水找水的历史。
二、 坚持精准施策、加大投入,夯实水利基础设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受历史、自然条件制约,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水生态环境脆弱,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供水保障能力较低,水旱灾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水利工作,2014年3月在听取水安全保障工作时强调,治水要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为新时代解决新老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水利、能源、通信、市场等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的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需要水资源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发挥行业优势,挖掘潜力,精准施策,加大投入,全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从西北大漠到西南山区,在很多地方,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加快推进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决策部署,其中70%的工程位于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新增供水能力181亿立方米,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因水致富”。陇中干旱地区是甘肃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拔穷根的关键在水。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时指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2020年1月,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彻底解决了甘肃中部4市8县严重干旱缺水地区328万人饮水和近30万亩农田灌溉问题。随着汩汩的洮河水流淌到定西市安定区,15个乡镇配套了农用水渠和管道,昔日“种一坡、收一车”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菜满地、薯满坡”的绿色梯田。
坚持改造为主,着力解决农田灌排问题。我国大中型灌区大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经过几十年运行,一些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带病”运行,灌排能力下降,特别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效益难以正常发挥。发展产业,水是命根子。各级水利部门坚持改造为主,统筹解决贫困地区灌溉水源、农田灌排骨干和田间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累计新增、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29万亩,许多地方改变了因缺水而造成的贫困面貌。湖南省宜章县天塘镇台霄村村委会主任袁远牛说:“以前一到汛期,农田里的作物都泡在水里,很多农田几乎颗粒无收,损失惨重。”如今该村经过灌排设施配套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944亩,土地综合效益显著增加,村民收入也跟着显著提高。
坚持防治结合,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安则民安,民安则国昌。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根治因灾致贫、防止因灾返贫是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之举。“十三五”期间,各级水利部门从防汛抗旱责任落实、监测预报预警、避险撤离转移、防洪工程调度、山洪灾害防御、险情巡查抢护、应急补水调水等方面强化防汛抗旱工作,共支持贫困县建设抗旱应急备用井1020眼、引调提水工程 680处;对56座大中型水库和3883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484个,治理河长1.7万公里;安排实施258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这些措施有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2020年,我国多地出现暴雨洪涝和干旱缺水等灾害,部分贫困地区群众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的风险加大。各地水利部门全力以赴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发挥工程作用,为如期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 坚持发挥水利工程促就业稳增收保民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水利既可为产业发展、促进增收提供基础条件,本身也具有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的优势。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带扶贫的独特作用,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助推贫困人口脱贫“结合”上挖掘潜力、做足文章,让贫困百姓“借水”发展产业、实现就业、稳定增收。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助推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绝大多数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和黄土高原塬面保护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累计完成坡耕地治理面积46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5万平方公里。有646个贫困县每年超过100万名群众从水土流失治理中受益,过去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了整治一块水土、种植一片林果、扶持一方群众的多重效应。贵州省黔西县新法村以前石漠化较为严重,经济发展滞后,曾是黔西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如今,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原来零星的土地连片成块,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抗旱能力强的头花蓼中药材产业,一举实现整村脱贫。
实施农村水电扶贫工程,促进贫困人口增收。一些贫困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是实施产业扶贫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国家支持部分地区实施农村水电扶贫工程,将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国家引导、市场运作、贫困户持续受益”的扶贫模式,解决贫困户兜底保障问题。2016年以来,安排中央补助投资23亿元,共新增或改善农村水电装机容量71.9万千瓦。扶贫电站收益主要用于直接补助贫困户,共有9.8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其余收益用于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农村水电扶贫工程产业链长,既增加建材、机电设备需求,又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家电下乡,繁荣了农村市场。
落实水利劳务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这是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脱贫攻坚,资金投入是保障。据研究机构分析,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可新增就业岗位49万个。贫困地区巨大的水利投入带来显著的民生效益,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108万人实现就业,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山西省在58个贫困县组建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专业队伍,吸纳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江西省通过“公益岗位+贫困户”模式,为无就业、无致富产业“双无”贫困户劳动力提供河道保洁员公益岗位。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依赖打工收入的农民工没法去城市、工地打工,生活面临困难。水利工程迅速复工复产,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因能加入青海省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工程劳务队,海西州格尔木市柴开村牧民妥正福高兴地说:“收到那河项目部招工的通知,我就放心地来了,每天有200多块钱的收入,离家还近,真是太好了!”这样的举措,不仅畅通了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之路,也稳住了贫困家庭脱贫的信心。
四、 坚持把培养建设基层水利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并强调要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这几年,各级水利部门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优先领域,推进人才帮扶、教育培训、干部培养、能力提升,探索走出了一条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的新路子。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青海涉藏州县水利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专业人才短缺,引不进、留不住、提升难等问题,探索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打通了本土人才通过专业化培养服务当地水利建设的通道,确保学生回生源地就业,有效解决了“引不进、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在青海经验的基础上,指导推动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开展基层水利人才“订单式”培养,目前规模达到3000多人。2020年青海玉树“订单式”水利人才培养案例在世界银行等7家国际组织开展的“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实施“组团式”帮扶。针对西藏阿里、那曲地区水利扶贫建设任务繁重,“有项目无人才”的突出问题,量身定制了“行业统筹、精准选派、组团援助”的人才帮扶新模式,每年从水利部所属单位选派30名左右不同领域专家,赴阿里、那曲工作3个月左右,指导当地制定水利业务制度120余项,集中攻坚了一批制约当地水利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管理难题,带动培养了一批当地专业技术干部。近几年,先后推动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和重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成立区域“组团式”援派工作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解决贫困地区重大水利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卡脖子”问题。
提升人员素质能力。贫困地区水利人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非专业人员占比高“两低一高”问题突出。各级水利部门改变过去“普惠式”教育培训模式,把教育培训落在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重点对象上,采取水利部示范班和部省联合办班方式,累计培训县(市)水利局局长和乡镇水利站所长2.2万余名,为1100多名干部免费开通网络学习账号,协调推动1600名干部到水利院校参加学历提升教育,专题培训贫困地区水利干部9300多人次。同时,通过下派上挂干部实施传帮带,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选派209名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挂职扶贫,接收330余名贫困地区干部到部机关、部属单位交流学习锻炼。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水利工作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