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建设与舞台工艺发展
——2020文化场馆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2021-01-15熊英
熊 英
(北京《演艺科技》杂志社,北京 100007)
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举办了“2020文化场馆建设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文化场馆建筑设计、代建、施工、业主、运营管理等单位的200余位专业人士参加论坛。论坛内容丰富、十分精彩,对今后文化场馆建设有较大指导作用,现就论坛主要内容做一归纳综述。
1 论坛总体概况
本次论坛主办单位为北京中演演出院线、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机构指导,广州大剧院、广东舞台美术研究会、演艺科技传媒、北京中演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共同承办。
广州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广州大剧院剧院建设发展中心主任何鹰(见下图)介绍了本届论坛宗旨,围绕文化场馆建筑、声学、舞台工艺设计,舞台设备合理使用,文化场馆技术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为建设好用实用的文化场馆献计献策。从2018年起,论坛每年举办一次,2020年的论坛在内容、参加人员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升,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演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趋势,是演艺行业携手互助共谋发展的大诉求。
二十余位主题演讲嘉宾,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建筑设计院等科研院所的观演建筑研究人员和设计师,也有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剧院、杭州大剧院等院团的舞美设计、教学人员和剧场管理人员,还有观演建筑施工单位、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其20余个主题演讲、4个专题座谈讨论,涵盖剧场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既有观演建筑建设理论探索,也有观演建筑建设实践总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参加人员有来自深圳工务署设计中心、广东省文旅厅等文化场馆主管机构领导,还有来自剧场建筑设计院、高校、剧场监理、代建、施工单位、演艺设备提供单位等机构相关人员。
2 剧场建设
本论坛组织者所提出的文化场馆,意指各种类型的观演场所,这里统称为“剧场”。
2.1 剧场的演进
多位演讲嘉宾从剧场的起源、剧场建筑、演出内容、观演关系等阐述剧场发展过程,并探讨剧场建设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祺介绍,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城市里为了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剧院建筑——承载17 000名观众的酒神剧场,开始了人类戏剧、剧场历史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从最开始的祭祀、宗教活动的露天剧场,到罗马形成独立的剧场建筑,再到中世纪宗教式的戏剧专用剧场、文艺复兴时期高大宏伟、装饰繁复的豪华剧场,直到现当代具有完整成熟的技术水平的各种类型的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建筑逐渐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索尔福德(Salford)大学应用声学博士林克伟提出,广义剧场包括话剧院、歌剧院、舞蹈厅、多功能厅、大中小型音乐厅、小剧场、黑匣子、定幕剧场、特殊演出剧院等各种类型。
深圳洪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常务副院长、设计总监、高级室内建筑师孙大壮认为,狭义的建筑物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大的构筑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结晶,而剧院建筑是公共建筑中涉及门类最广的、构造最复杂的——被誉为建筑界的“交响乐、重工业”。但凡剧院建筑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当地的文化标杆。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邱小勇工作室主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邱小勇,在“观演建筑实践分享”中,结合中国-欧洲中心天府音乐厅、天府软件园音乐厅、成都高新区文化中心等观演建筑设计案例,阐述观演建筑设计心得体会。邱小勇提出,观演建筑包含各类剧场、各式电影院、杂技马戏场、书场曲艺和大型综合性文艺中心(含剧场、文娱、展览、会议、餐饮)。指出未来观演建筑发展将是走向多样化发展、舞台工艺满足灵活使用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的设施设备应用等。
2.2 剧场设计理念
2.2.1 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剧场为谁建,如何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和重视的议题。
世界剧场组织(OISTAT)主席路易斯·扬森在荷兰通过网上连线,发表“剧场设计,以人为本”演讲,提出剧场建设在从规划开始就必须考虑健康、安全等,以人为本。世界剧场组织副主席、台湾技术剧场协会创会理事长张翼宇先生担任现场翻译。
邱小勇提出,随着科技发展、旅游演出活动的兴盛,近年来秀场等观演建筑发展迅速,已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观众厅与舞台明显分隔的方式,观演建筑设计呈现三方面主要特点:一是强调观和演的融合,观演建筑是开放包容的交流场所,现在舞台和观众厅的界限逐渐模糊,舞台设计多姿多彩、多样化发展,比如伸出式、岛式舞台等,模糊了观众厅的界限、强化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娱乐、体验和沉浸;二是观演建筑更注重人性化设计,其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同时辅以智能化的技术方式,建设人文、绿色、平安与智慧的人性化设施设备;三是注重灵活的使用需求,多功能剧场日渐增多。多功能厅包含T台秀,产品发布,演讲、讲堂,话剧、小型音乐会,篮球、羽毛球运动场地等五种功能变化。剧场已由单一的剧场功能,演变为文化演艺综合体,乃至城市综合体。
浙江大学副教授、声学专家张三明认为,良好的观演关系是剧场观众厅的灵魂,观众厅的良好观演关系营造包括观众席围合式布置,一些观演氛围好的著名剧院如巴黎歌剧院、斯卡拉剧院、美国新泽西表演艺术中心剧场等都是这样的观众席布置。紧凑的观众厅空间,较小的观众厅尺度也有利于获得好的观演氛围。
2.2.2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
剧场是戏剧生命价值的物质载体,剧场建筑的特征和形制结构等充分体现着戏剧的人文精神,也涵盖和表现特定文化的影响和内涵。
广州市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沈微强调,剧场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岭南文化要素”及其在剧场设计中的体现。
2.3 剧院施工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智能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孙洪磊在“剧院建设管理探索与实践”演讲中,结合公司几十个剧场建设经验,总结剧场建筑特点:规模大、标准高、投资巨、形体特、功能多。介绍了剧场施工重点管理内容,包括现场综合管理、项目界面管理、分包管理、工程设计变更管理、设备管线综合、专业深化设计等。施工中新技术应用,包括BIM建模技术及工作计算机模拟软件的应用,把问题解决在施工前。
2.4 剧场建设的难点、重点
围绕剧院建设重点难点的座谈讨论中,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穗瑶、广州大剧院舞台技术总监刘建臻、孙洪磊等专家认为,目前剧场建设存在重规划、轻策划,咨询策划工作介入晚,把建筑方案定下来,然后把剧场“塞进”这个壳子,造成内部功能和后期使用面临诸多问题;建管脱节,剧院实际使用单位和建设单位经常是“两拨人马”,实际使用单位并不参与剧院的决策和设计,在剧院竣工前后参与进来,接收剧院;协同设计滞后,剧院建设涉及十几个专业,参与单位多,流程复杂。智能化、舞台机械、灯光、音响、装修等专业深化设计不同程序出现滞后,整体设计统筹缺失。因此,剧场设计面临功能、文化、技术、艺术家及运营等多方面需求,需协调统筹采取合理、均衡的解决方案。
3 关于剧场建筑声学
林克伟博士曾成功地完成台湾及内地多座专业剧院、音乐厅、录音室的建筑声学设计,他介绍了剧场建筑声学设计方法、声学设计内容及设计指标;探讨了混响时间特性和声学设计指标与观众主观感受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技术指标和观众主观感受。他认为广义的剧院设计及剧院声学极具多样化,尤其是近代的建筑设计更是有甚多超越常规,因此,声学设计应做相应的调整。
林克伟提出,剧场建筑声学设计内容除了音质设计,还包括建筑隔声、设备减震、降噪。剧场声学设计是集物理、数学、建筑、工程、材料、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科学,对表演艺术的深入了解应该是做好剧场声学设计极其重要的一环。
张三明认为,剧场建筑声学音质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筑手段对观众厅内反射声的有效组织,使观众和演员获得想要的声音。剧场音乐厅音质取决于听众接收直达声的强弱、反射声的强度、时间及空间分布。良好的音质要求直达声足够强,直达声后很快就有早期反射声到达,其中有较多侧向反射声,早期反射声时间间隔适当,后期反射声连绵不断到达。
张三明提出,考虑到剧场观众厅个性追求,获得良好的音质,可以重点控制舞台口附近对反射声影响最大的反射面;可以通过池座观众席分区,利用侧板提供早期侧向反射声;设置侧挑台,利用侧挑台把侧墙反射到上部吊顶的声音,反射到观众席。
邱小勇认为,观演建筑的建筑声学设计应使观众席各处获得合适的响度、早期侧向反射声、混响时间和清晰度,并应使舞台上具有合适的声支持度。演出时,观众厅及舞台内不得出现回声、声聚焦、颤动回声等可识别的音质缺陷;剧场设备噪声和外界环境噪声不得对剧场内的音质产生干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燕翔提出改变混响时间有多种方式:使用墙面翻板式可变吸声结构;观众厅升降吊顶;设置可开关的混响室,改变容积;改变座位数和容积等。
燕翔将建筑声学与电声比作路和车,建筑声学是基础,道路好才能助力车跑得好、跑得快;如果剧场建筑声学条件先天不足,电声也很难弥补。最理想的电声系统是听不出电声的存在。观众厅扩声应考虑人耳听觉特性在不同响度时的频率响应,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声音。
广东郦江科创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恒科介绍了剧场座椅设计,剧场座椅是观众厅主要吸声量,声学性能是剧场座椅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关于剧场舞台工艺
为满足演出需要,剧场需要进行舞台工艺设计,配置各种舞台设备,这也是剧场区别于普通建筑之处。
4.1 舞台机械
北京金东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博士后智浩对舞台机械做了系统介绍,标准剧场台上设备包括吊杆、灯杆、吊架、单点吊、多点吊、轨道吊机、大幕机、二幕机、防火幕、飞行机构等;台下设备包括升降台、车台、补台、车转台、鼓筒台、乐池台、翻板、水中设备等。标准剧场舞台机械特点是设备标准化,配置类似,突出安全性和可靠性。演艺剧场形式多样,使用频繁,舞台机械特点是定制设备多,道具、机械设备、特效、视频等集成组合,有时需要满足露天、水下使用要求。多功能厅舞台机械设备种类多而杂,音乐厅舞台机械专用设备居多。
智浩阐述舞台机械控制系统要求稳定、可靠、直观、简单,有应急处置措施,有设备状态监测,操控灵活、方便、实用。他就两种主流控制系统轴控制器和PLC的稳定性、可维护性、安全性与可靠性、定位精度和同步精度、适应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两种系统最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系统架构方面,轴控制器一般采用分散控制的方式,而PLC则更多通过集中控制实现对设备的控制。
邱小勇总结了舞台机械到演艺设备的演化,即从简单道具到复杂设备的装置转变,从普通指标到特殊指标的参数转变,从机械设备到舞美机械的专业转变,从技术角度到艺术角度的视角转变,从被动实现到主动创意的角色转变。随着舞台技术的发展,已改变了舞台技术与艺术的界限,舞台设备成为演艺创意团队的重要组成,机械设备系统集成和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空间广阔。
4.2 舞台灯光
舞台灯位空间应如何设计,对机械设备配置有哪些要求,展开专题演讲和座谈讨论。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罗林副教授在“剧场光位——舞台灯光设计结构性语言”演讲中提出:不同光位形成的光线组合,是构成戏剧氛围、空间造型构图最关键的因素,光位是灯光设计最核心的结构性语言。很多地方文艺院团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剧场,文化场馆配置的固定舞台灯具和灯位,往往是这些文艺院团灯光设计创作的唯一选择。目前剧场灯光设计存在的问题,整体来看,重照明、轻造型,注重照明功能灯位建筑布局,不注重造型功能灯位建筑布局。还存在面光设置过多,角度不统一;耳光投射角度不理想,乐池顶光灯位缺少,舞台顶部的顶光和逆光吊杆间距过小,舞台侧光吊笼数量不够等问题。希望剧场灯位布局设计和舞台灯光设计艺术原则相统一;合理规划建筑结构布局,耳光采用开放式布局,扩大灯具投射范围。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专业徐明教授建议剧场吊杆分段设置,最好可前后移动,设置通用吊杆以满足灵活用光的需求。目前吊笼大多太靠后,被侧幕遮挡,应靠近侧幕安装。
高级灯光师潘云辉认为,很多剧场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没特色;假台口对灯光使用者很不实用,缺乏台框、台唇、乐池区域顶部灯光设置,这些问题应予以重视和考虑。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灯光设计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白文国认为,现在的演出是整个舞台综合视觉变化,灯光视频、舞台设计应融合。建议舞台台口、台边设计薄一些,乐池两侧尽量留一点空间,以便于侧光设计处理。
江苏时代演艺设备有限公司总裁于锋针对乐池顶光缺少等问题,提出可在乐池上方预留空间,增加台口顶光灯位,设置电动葫芦吊点和灯光桁架,吊装灯具设备。
张三明指出剧场观众厅设置的面光室和耳光室开口对反射声影响极大,同时对观众厅内部造型影响也非常大,是否采用其他方式解决台口外灯光值得研究,并认为金长烈教授担任灯光设计的小百花越剧艺术中心灵活可变的耳光和面光设置,值得借鉴。
4.3 舞台音响
原总政歌剧团国家一级舞美(音响)设计王继臣介绍了剧场音响系统的基础架构和设备组成,归纳了实际演出中遇到剧院音响设备配置的问题。对于一主一备的数字调音台,应采用完全相同的调音台,实现真正意义的镜像备份,确保实时快速切换。剧院建设如果经费有限,音响设备配置应有所取舍,优先保证主要设备,音响系统设备重要性从主到次排序为:主扩声系统,调音台系统,返送系统,无线传声器,有线传声器,周边设备,环绕和天花音效扬声器。
华汇音响北京公司技术总监周凤歆对扩声系统扬声器安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详细比较了扬声器暗装与明装的区别,暗装对扬声器性能发挥往往造成不良影响,建议线阵列明装,并提供了很多明装线阵列扬声器与装饰结合很好的成功案例。
张三明提醒,对暗装扬声器工程应充分考虑装饰面层透声、开口尺寸等不能对扬声器声音产生遮挡,同时饰面层与装饰要协调。
5 剧场舞台设备的合理使用
5.1 智能灯具在演出中的应用
围绕“智能灯具发展及在演出中的应用”进行专题和座谈研讨,相关机构代表畅所欲言。广州市新舞台灯光设备有限公司总裁何首锋介绍“RGB全新一代舞台5G调光控制技术”,阐述RDM协议控制等调光系统,以及5G网络控制管理系统功能及先进性;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荣丰认为,场馆的照明灯具以剧场经理模式控制,实现集中控制管理、智能化、安全系统,将此服务于场馆的设备管理,打造沉浸式文化场馆;广州彩熠灯光股份有限公司李文正认为,智能就是要解放人力、提高灯具效率,包括灯具的自检、智能芯片植入,相关数据形成报表,上传到云端,彩熠已开始此方面研发;广州佰艺精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朝军探讨“严谨技术参数,规范招标条件”、安恒利(国际)有限公司李怡燃分享“先进网络功能的终极表现”。刘建臻认为,在场的灯光企业都非常重视灯具研发,只要灯光设计师提出用灯要求,企业会不遗余力研究探索,未来灯具发展一定更智能、更全面。
5.2 音响新技术应用
上海中美亚电声设备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姜洋介绍了数字波束控制技术的柱形扬声器,该扬声器有很好的频率响应和良好的音质,已在德国汉堡易北爱乐音乐厅、中央歌剧院等剧场应用。广州大剧院舞台技术副总监赵伟舜、广州军区文工团主任音响设计伍余忠等专家,围绕可变混响系统的价值意义,音响是否是玄学,扬声器未来的发展方向,扬声器的体积大小、口径等与声压级的关系,如何管理好剧场设备、为演出服务等议题进行交流。
5.3 技术与艺术融合
广州大剧院舞台技术总监、剧院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建臻(见下图)发表“舞台之外光影艺术”演讲。通过多场灯光秀案例分析,阐述灯光设计师须具备的能力、灯光设计方案实施所受的限制,希望灯光设计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为人们奉献美好的文旅灯光视觉作品。
5.4 剧场演出安全与效率
杭州大剧院舞台部部长、高级工程师钟国淼(见下左图)分享了“舞台管理感悟之安全是福”。确保演出安全是剧院经营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通过管理制度化、维保固定化、维修及时化、改造重生化使各个专业设备平稳运行,是演出安全的基石,扎实做好舞台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控工作,才能保障观众、演职人员等的生命安全和演出的顺利进行。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技术教研室主任刘峰副教授(见下右图)以“舞台技术管理在剧目制作中的职责”发表演讲。他结合演出实例,阐述如何做好演出方案审核、技术落实、布景制作、排练、装台、演出技术保障、撤台、建立数据评估,提升演出品质。
6 剧场技术展望
伴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5G等信息科技发展及其在剧场建设与演出中广泛应用,观演方式、演出形式也将有巨大的改变。未来的剧场将打破舞台和观众厅的界限,更注重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物质需求与心理需求,同时辅以智能化的技术方式,建设人文、绿色、平安与智慧的人性化设施设备。而演艺设备将不断拓展功能与应用,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无缝融合,为艺术家提供随心所欲的表演舞台。
为期两天的论坛涉及文化场馆建设及使用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艺术交融,前瞻与实用并存,为观演场馆设计建设方、业主与使用者搭建了沟通交流与商贸平台,将极大地促进演出全产业链有效对接,推动文化场馆建设与应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