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评话的几点刍议

2021-01-15

曲艺 2021年1期
关键词:评书曲艺扬州

我国江浙一带的观众很喜欢评话艺术,康国华、王少堂、曹汉昌、顾宏伯、杨震新、张国良、金声伯、吴君玉、李信堂、惠兆龙等名家,星光熠熠,耳熟能详;王派《水浒》、康派《三国》等书目,脍炙人口,深入人心。这些都是评话艺术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书目,而评话艺术的源头其实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

我们的远古先民们劳动时唱歌,休息时讲故事,这也是人类社会最初的艺术活动。在文字出现以前,故事只能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这些故事不仅是小说的起源,也是曲艺艺术的始祖。可以这么说:那时的唱后来发展演变成了诗歌、小调、鼓曲;讲的故事便成了小说、评书、评话,又说又唱的形成了弹词、鼓书等艺术形式。文字出现以后,历代文人运用文字记录的各种传说,谓之“古小说”。那些自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以传统讲述方式仍在民间口头流传。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在不断丰富,拥有绝对权力的宫廷里也出现了以讲故事为能的优人或侍臣,使这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成为了古代帝王消闲娱乐的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俳优的出现。所谓俳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载:“俳,戏也。”其意思是俳优是宫廷弄臣,而弄臣是在君王面前以歌舞或以讲故事和说笑话的形式插科打诨的人,当然在取悦君王的同时,也有一定谏劝的因素。同时这些俳优也在民间演出,以其伎艺娱乐百姓。汉朝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说:“俳优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娱耳目乐心意者”,也是这个意思。1968 年,河北省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西汉说唱俑,1979 年3 月于扬州市邗江县西湖镇胡场村胡场一号汉墓出土的说唱俑,年代也是西汉,这些就是历史再现的证物。从这些古代文物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推测在汉代,皇室不但供养着说书艺人,而其皇室成员死后,后辈们怕先人在地下寂寞无聊,更是制作说书俑陪葬死者。所以,由此再往深处探究,可以说说唱艺术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未为不可。

到了隋朝,这种口头讲述故事的艺术形式开始有了自己的“名字”——“话”;到了唐代,前面多了一个字,称为“说话”;至宋代出现“说话四家”,形成不同的讲述内容与流派。更为重要的是,隋唐说话向宋元时期过渡时,完成了说书艺术由民间向专业、由小说一段向长篇连说的过渡。而今传的元明时期的话本,有许多即是这种自宋代以来流传的说话人的底本,故称“话本”。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国曲艺达到空前的繁荣,并出现了不同档次的演员和流派。

时间推移到了元朝,社会的变迁和元杂剧的兴起,使社会流行的各种曲艺形式呈现出新的转化。有些原有的艺术形式,在新的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巩固。还有些艺术形式相继衰退,如北宋兴起的诸宫调,诸宫调在金元是较为流行的曲艺形式,并产生过《董西厢》那样的光辉之作。而“小说”一家的短篇话本,却不如前期活跃,在元代则出现了衰退的现象。不过,元代刻印的话本《三国志平话》倒是有点儿例外,也很有意思,这里不妨略诉一番:这本书的开头是说一个叫司马仲的书生有一天喝多了,呼呼大睡中,梦见自己遇到了天帝。大概是酒喝多了,居然大骂起天王老子来,说天帝不该让秦始皇做皇帝,秦始皇焚书坑儒,杀了很多读书人。天帝脾气倒是挺好,说:你既然这么狂妄,就去阴曹地府当判官吧,我给你一个千年没破的案子,汉高祖刘邦与他妻子吕雉合谋杀害功臣的事件。这个书生很麻木的,二话没说居然就去审问起刘邦和吕雉,最后还宣判,让刘邦投胎变汉献帝,吕雉投胎变伏皇后,韩信投胎变曹操,彭越投胎变孙权,英布投胎变刘备。这还不算完,他还判定魏、蜀、吴三方要经过长年的厮杀,最后灭掉东汉,以彰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因果关系,所以接下来的三国大乱、血雨腥风的局面就是这么一个喝醉的书生一句话给挑起来的。从这段话本里,我们可以看那时候的神话故事深深地烙印在评话之中。

明朝和清朝是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因为这时各种曲艺形式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换句话说,明朝和清朝所形成的各种曲艺形式与当代曲艺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具有今存曲种的开创意义,是古代曲艺向近现代曲艺的转化时期。

评话艺术同样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明朝初期有所发展,使讲史平话得到新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几部著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那时的说讲人“评古论今”,对所说之“书”边说边评,才有“评书”“评话”之名,成为今日北方评书、南方评话之先声。这里还要提一下的是,早在四大名著里的《水浒传》问世之前,有一些民间评书家在演说《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青面兽》等书目,施耐庵其实是在后来综合了这些评书、话本,从而改写出的《水浒传》。

这里还必须要提到一个人,由于他的横空出世,评话发生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古代评话正式完成了向现代评话的转化,成为我国曲艺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就是被尊称为“评话鼻祖”的明末清初大说书家柳敬亭。

柳敬亭所处的是一个波诡云谲、山河破碎、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他出生在当时扬州府治下的泰州,从小倨傲不驯,15岁那年就逃离家乡,流亡在外,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他开始说书,并声名鹊起,成为巨匠。他不仅到过扬州、杭州、南京等地,还在当时驻守武汉的明朝大将左良玉军中说书。那么就会有人不禁疑惑,作为扬州府泰州人,他在外地说书时,那些听客听得懂扬州话吗?特别是军队之中,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这里有一种解释,就是他说的评话是用雅言表述的。什么叫雅言?其实就是官话,也就是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明朝和清朝初期,南京话是“官话”的母体,是流行于全国的语言,所以他在外地说的是雅言评话。这一时期,各地的方言评话开始崛起,在这场裂变中所下的第一个“蛋”,就是江苏的扬州评话,开山始祖便是柳敬亭。

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评话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战乱不断、日寇入侵,各地逃难人口涌入南方,特别是经济中心上海,聚集了大量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俨然成为了人文艺术的集结地。

正因为柳敬亭的“普通话”评话,他才能被金陵权贵们、吴中才子们、军中士兵们推崇备至。而柳敬亭的徒弟,同样是大说书家、扬州的居辅臣,他后来跑到了福州收徒授艺,所以现在福州的评话界也认为他们的祖师爷是柳敬亭。在康熙四年,年已79岁的柳敬亭到睿亲王多尔衮的王府中说书期间,收了北京的王鸿兴为徒,于是北方评书界也尊他为祖师爷。还有四川评书又叫“淮书”,是由张献忠从江淮地区带过去的,因此四川评书界也尊柳敬亭为祖师爷。凡此种种,东南西北,全国各地评话界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祖师爷——柳敬亭。

这个时期的评话艺术在飞速地发展,说书艺人也在大幅度增加,为了进行行业管理,保护自身利益,扬州评话界行会组织——“三皇会”诞生了,该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艺人的演出纪律、作风等,约束规范了艺人的演出准则,利于使艺人端正品德,促进扬州评话艺术发展。

那么,何谓之扬州评话界三皇,大家一定认为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但是扬州评话界的“三皇会”供奉的却是这门艺术的三位祖师爷。其中一位是柳敬亭,另外一位是弦词前辈崔仲达,而被尊为第一祖师爷的人竟然是孔子的弟子——子贡。为什么呢?《扬州曲艺志》上面的解释是:子贡是孔子门下言语科弟子,精于舌辩,所以将其奉为第一祖师。因此,有种说法是现在扬州的说书人也是孔子门生。

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评话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因为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战乱不断、日寇入侵,各地逃难人口涌入南方,特别是经济中心上海,聚集了大量艺术界的知名人士,俨然成为了人文艺术的集结地。“同在屋檐下”“同甘苦共患难”,地域的界限已近乎消失,各曲种甚至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也逐渐开始打破,交流是大趋势,合作是大潮流。在这些名家中,翘楚者当有“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之誉的两位巨匠。除了梅兰芳,其时在上海还有一位京剧界的表演艺术家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是京剧流派“麒派”的创始人,他演出过很多作品,其中有一个剧目叫《龙凤帕》,是他自己编写的,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评话名家王少堂到沪为他讲演了《龙凤帕》的故事,周信芳据以改编,并于1927 年5 月8日首演《龙凤帕》头本二本。两位大师跨门类跨行当的合作,评话和京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一部经典名篇的诞生。这就是艺术的交流,艺术的魅力,不同艺术门类的殊途同归。

众所周知,评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评话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影响进一步扩大,形式也不断丰富,在演绎丰富传统节目的同时,也创编了大量现代曲目,涌现出更多的不同流派和表演艺术家,使评话艺术市场更加繁荣兴盛,或许有一天,又一个柳敬亭、王少堂、金声伯、吴君玉、李信堂……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猜你喜欢

评书曲艺扬州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To Be Continued
“扬州绒花”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