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盆底康复缓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1-01-14梁治雪
梁治雪
摘要:目的 分析艾灸+盆底康复缓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EF)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产后PEF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治疗,观察组予以艾灸+盆底康复治疗,分析2组治疗价值。结果 观察组0度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8%,观察组Ⅰ度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经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腔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評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F实施艾灸+盆底康复治疗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缓解PEF,降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
关键词:艾灸;盆底康复;产妇;盆底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5--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改变,高龄产妇逐渐增加,使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EF)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其属于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妊娠、分娩产妇最为多见。主要由盆底组织结构产生一定衰老、损伤、松弛等病理改变,造成盆底器官功能障碍,进而诱发一系列病症,对女性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发现,女性PEF可产生于盆底障碍脱垂,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膀胱前后壁膨出、阴道前后壁膨出,进而极易诱发性功能障碍、排便障碍、压力性尿失禁(SUI)等症状。故全面开展产后盆底康复,积极应用有关康复治疗技术,提高盆底功能显得十分关键。相关研究发现,产后PEF患者体质以气虚质为主,可通过艾灸治疗本病,借助艾灸热力,给机体以温热刺激,利用经穴腧穴等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效果。鉴于此,本文选取PEF患者实施艾灸+盆底康复治疗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120例产后PEF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2组年龄分别为25—36、26—35岁,均值分别为(30.44±2.61)岁、(31.21±2.84)岁,两组基础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产后42—60d第一次复查的初产妇,足月分娩单胎;(2)存在SUI,且程度为轻—中度;(3)诊断为气滞血瘀证(4)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有大便失禁史、尿失禁史;(2)急产、多胎妊娠;(3)伴有阴道炎、阴道流血,且装有同步心脏起搏器心电极,而无法实施盆底康复治疗。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盆底康复治疗,于患者产后2个月入院治疗时,首先需协助其仰卧位,头高脚低,两腿自然分开,腹部骨性标志处、腹直肌处、腹外斜肌区域,各贴上电极片1片,阴道内放置盆底肌肉治疗探头(专人专用),通过盆底康复治疗仪,实施生物电刺激,将电刺激频率调至8—40Hz,脉宽维持320—750US,电流刺激强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最佳,以产生无疼痛盆底肌肉跳动作作为刺激强度,生物反馈与电刺激交替操作,治疗中患者需依据治疗仪显示屏中的指示训练盆底肌肉收缩、放松,治疗师对患者实施指导与纠正,促进其自主训练盆底肌收缩每次30min,每周2次,经期停止治疗,5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艾灸治疗,在盆底康复结束后,休息15min,再予以艾灸治疗,选择青艾条,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协助患者排空膀胱,指导其维持舒适体位或仰卧位,取3—5cm长度艾灸,点燃后放置于小型艾灸盒内,于关元、中极、三阴交(双)、足三里(双)穴位同时实施艾灸,每次30min,2次/周,调整艾灸盒与皮肤距离,通常以皮肤红润、温热感为宜。若患者诱发极度疲劳、大汗,且脉搏于90次/min以上,则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通知医师予以对症处理,嘱咐患者灸后1h内不宜洗澡。
1.3观察指标
(1)选择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评估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分度越低表示产妇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越低。(2)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选择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盆腔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判断患者病情状况,总分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佳。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POP-Q 分度比较
观察组0度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8%,观察组Ⅰ度为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见表1。
2.2 PFIQ-7、PISQ-12 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PFIQ-7、PISQ-12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PEF可归纳为SUI、盆底脏器脱垂、性功能障碍以及排便障碍等。临床相关数据统计,产后PEF的发生率可达到40%—60%,对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均构成严重威胁。而目前临床对PEF发生机制尚未明确,通常由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所造成,如经阴道分娩、多产、年龄等。
目前,临床以盆底康复治疗仪为常用治疗方案,该技术主要依据患者疾病分度、盆腔肌力状况,通过不同频率、强度、脉宽等电刺激,依据个体治疗原则,实施盆底肌力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其原理为阴部神经,通过电极直接刺激,加之被动收缩壁内或尿道周围横纹肌,强化神经肌肉兴奋性,促进副交感神经、膀胱收缩功能也产生一定抑制,逼尿肌代谢水平全面降低,增加膀胱容量。而生物反馈治疗主要利用阴道内治疗探头,进行判断盆底肌肉活动与电刺激治疗,肌肉活动信息利用肌电图、压力曲线图形信息进行全面反映,由盆底治疗师合理指导患者,依据导出图形实施训练,逐渐产生盆底训练条件放射,进一步抑制盆底肌收缩,降低PEF。而研究发现,盆底脏器脱垂可归纳为“阴挺”,因正气内虚,胞络松弛,而造成无法收缩胞宫,故通过艾灸治疗,则能够起到扶阳补气、升阳固脱等作用。本文所选取穴位,均属于补气助阳的关键穴,其中关元穴可归纳为任脉上穴位,其属于机体元气之根本,能够调养冲任,固摄下元,且能够起到升提下垂内脏等功效。而足三里属于补益要穴,小腹、中腹上腹之气,则用于足三里调补;中极穴属于膀胱募穴,能够促进足三阴与任脉交会穴,可起到益肾气、调经血、助气血等优势,已成为治疗小便不利的关键穴位。同时三阴穴可归纳为足太阴脾经要穴,能够健脾益氣升阳,诸多穴位进行配合,可达到益气升提、健脾补肾等作用,进而有助于排尿中枢调节,改善膀胱功能,提高尿道周围组织紧张程度,进而改善产后SUI症状。本文研究发现,观察组PFIQ-7、PISQ-12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产后PEF实施艾灸+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有效缓解PEF,还能够降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
综上所述,艾灸+盆底康复治疗产后PEF可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汪红娟,章丽英,徐纬.艾灸联合盆底康复缓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20,19(9):56-58.
[2]伍立群,肖凤仪,李波,等.艾灸关元穴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初产女性产后性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性科学,2018,27(7):121-124.
[3]赵爽,史玉林.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产后尿潴留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193-195.
[4]闫晨明,王瑞,王妙英,等.经会阴四维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妇女轻度盆底功能障碍的筛查效果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1,39(5):745-748.
[5]刘莎,赵永民,郭秀秀,等.个体化产后盆底康复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21,43(6):918-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