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纪念中的政治认同研究

2021-01-14常轶军邓君兰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政治认同

常轶军 邓君兰

〔摘要〕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参照性资源。历史纪念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力图捍卫过去以便为现在和将来服务,具有重大的政治认同价值。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活动上的致辞进行内容分析及词频统计后发现:核心词“人民、同志、群众、中国、伟大、社会主义”等,属于“纪念什么”的语义范畴,表明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指向,即人民群众和党员对于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核心词“革命、历史、社会、发展、建设”等,属于“为什么纪念”的语义范畴,阐明政治认同的依据,即革命是政治认同的奠基之石,历史是政治认同的参照资源,社会与政治建设事业是政治认同的现实资源,实现世界和平是政治认同的道义资源;核心词“坚持、领导、推动、改革、经济”等,属于“纪念为了什么”的语义范畴,指明巩固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即要全面推动改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经济工作等。

〔关键词〕历史纪念;致辞;政治认同;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6-0014-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治认同视阈下国家安全实观研究”(18CZZ027),主持人为常轶军。

一、引言

纪念日是一个在当下唤起过去然后回到当下的过程,纪念日的设置通常反映了民族国家在当下叙说过去的立场〔1〕。纪念活动是由政治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组织开展的,以追思、怀念历史人物或事件等为主题的群众性仪式化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165可见,纪念活动能够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激活政治认同的历史资源。

政治认同是人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3〕501。政治认同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也是党和国家举行纪念活动的宗旨和目的,在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13年至2019年国家重大纪念活动上的致辞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其中,2013年18次致辞,2014年17次致辞,2015年10次致辞,2016年10次致辞,2017年26次致辞,2018年17次致辞,2019年7次致辞。7年来总共有105次致辞,公开文稿共446808个汉字。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其进行词频分析,选出了排名前100的词汇。笔者对这些高频词汇进行总体合计排序,得出排名前30的核心词(见表1)。这些核心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统摄和牵引其他高频词,是领导人致辞的关注重点,蕴含着政治意义、思想脉络和逻辑链条,是开展政治认同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活动上的致辞作为分析对象,按照“纪念什么”“为什么纪念”和“纪念为了什么”的理论逻辑展开分析,以期探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活动致辞背后蕴含的政治认同指向、依据及其巩固路径。

二、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活动致辞文本分析政治认同的思维脉络

根据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依据及其巩固路径等核心含义,笔者对2013年至201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活动致辞文本中排名前30的核心词进行了划分,得出以下分析政治认同的思维脉络(见图1)。

“中国、人民、同志、国家、群众、社会主义、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等核心词属于“纪念什么”的语义范畴,将其属性与政治学内涵结合起来可知:“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同志”是具有共同政治信念理想的人民群众,故“人民、群众、同志”是政治认同的主体。政治认同客体也就是政治认同的对象,人们居于其中并形成认同和归属感。进一步分析以上核心詞属性,可以发现:“社会主义、中国、国家、中华民族、精神”这些核心词都属于政治认同客体的范畴。“伟大”则是具有强烈认同倾向的词汇,表示主体对于客体的尊崇、热爱、拥护等的情感表达。因此,“纪念什么”维度则表明了政治认同的基本指向,即我们要塑造的是对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国家等层面的政治认同。“革命、历史、发展、重要、政治、社会、建设、事业、实现、世界、和平、国际、问题”等核心词属于“为什么纪念”的语义范畴,阐明政治认同的依据。“革命”以暴力的方式建立起新的政权和社会制度,为政治认同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历史、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事业建设、实现世界和平蕴含着政治认同的基本依据。“坚持、领导、推动、改革、经济、工作、合作、学习”等核心词属于“纪念为了什么”的语义范畴,着眼未来指明了巩固政治认同的基本路径。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活动致辞文本核心词汇蕴含的政治认同指向、依据及实现路径

(一)纪念什么:表明政治认同的指向

举行纪念活动首要考虑的就是“纪念什么”,即纪念谁的英雄事迹,也就是我们应该学习、赞扬和尊崇的对象,具有鲜明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认同指向。纪念活动文本中的核心词“中国”出现3000次,“国家”出现921次,合计约4000次,是出现频度最高的词汇,反映了塑造对于“中国”的认同在一切政治认同对象中的首要地位。在当代政治学的语境中,“中国”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的主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是所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根本性意义。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人们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了解了自己与国家存在的密切联系,将自我归属于国家,才会关心国家利益,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挺身而出,为国家发展自愿负起责任。因而,我们所塑造的政治认同首要是对国家的认同。

核心词“伟大”出现了731次,“社会主义”出现了806次,将它们结合起来,指的就是伟大的社会主义。“伟大”意指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等,一般蕴含着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或人物的一种认可、赞美和崇拜之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表述和政治态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语境中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具体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就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4〕从此可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我国发展、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也可体会到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推崇与热爱之情。因此,在塑造政治认同中要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放在突出地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崇尚之情。

核心词“中华民族”出现了509次,“精神”出现了514次,将它们结合起来,指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多元一体。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精神则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因此,塑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把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

核心词“人民”出现了2393次,“群众”出现了541次。在中国政治学语境中,“人民”与“群众”的含义十分接近,总是以“人民群众”这一词汇形式出现并使用。我国宪法指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人民是政治认同的主体。在我国如此强调人民群众在一切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政治环境下,发挥与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于塑造政治认同意义重大。核心词“同志”出现了1490次,“同志”指的是一批有着共同政治理想、信念的人,在当代中国政治语义下,指的是共产党员或者同一政党成员之间的相互称谓。“同志”既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政治认同的主体,同时又属于共产党员的范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的一切事业上发挥着总揽全局与协调各方的作用。因而,塑造政治认同既要加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更要增强党员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要求党员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

综上所述,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纪念活动上的致辞内容中可分析得出:我们要巩固的政治认同就是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政治认同,这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指向。

(二)为何纪念:阐明政治认同的依据

我们举行纪念活动一定有值得昭告人们的事实和真相,这些事实和真相使我们明白历史,从而对于现实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认知。纪念活动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回顾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实、启迪未来。党和国家举行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服务现实政治需要、巩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只有得到了成员广泛的认同,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进而长久存在下去。一个人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分析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13年至2019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所得出的“革命(582次)、历史(693次)、发展(2092次)、重要(541次)、社会(714次)、政治(527次)、建设(1000次)、事业(505次)、實现(671次)、世界(790次)、和平(487次)、国际(513次)、问题(484次)”等核心词,我们可以管窥政治认同的依据。

革命是政治认同的奠基之石。核心词“革命”出现了582次。“革命”是一种最高的政治行动,通常由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发动,并采取极端、暴力的流血斗争方式,以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与社会制度为目标。政治认同归根到底是人们对于政权及其组织形式、政治和社会制度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通过革命的完成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权及其组织形式和社会政治制度为政治认同奠定了政治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以举行纪念革命运动的形式重温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感受革命先烈的民族气节,领悟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来之不易,这也是坚定政治认同的重要依据,进而能增强人民群众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凝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巨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政治认同的参照性资源。核心词“历史”出现了693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经验及教训是政治认同的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历史是现实的参照物,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依据。我们只有明白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够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明白新中国从何而来、走向何方,才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现实政权是历史变迁中建立的,是历史的选择,对于现实政权的认同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历史是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场域。

社会与政治建设发展事业的重要成就是政治认同的现实资源。核心词“社会”出现了714次,“发展”出现了2092次,“政治”出现了527次,“建设”出现了1000次,“重要”出现了541次,“事业”出现了505次。将这几个核心词结合起来,指的就是社会和政治发展建设的重要事业。在当代中国政治学语境中,就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从封建落后到文明进步,我们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因而,我们举行纪念活动,不是为了歌功颂德,而是为了总结成就、汲取智慧、鼓舞人心、树立自信,使人民团结一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实现世界和平是政治认同的道义和价值资源。核心词“世界”出现了790次,“和平”出现了693次,“实现”出现了671次,“国际”出现了513次,“问题”出现了484次,将这五个核心词结合起来,指的就是实现世界和国际和平问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同时仍然存在着威胁世界各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不安定因素,战争的威胁从未远离。爱好和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奉行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有关战争的重大纪念活动上,我们也一再表示中国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纪念战争并不是为了继续仇恨,而是为了和平,为了进一步巩固我国人民爱好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这深刻体现着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党和国家履行国家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必要之义。

(三)纪念为了什么:指明政治认同的路径

纪念活动的着眼点在于现实和未来,为巩固政治认同提供指引和方向。“纪念庆典活动不仅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现实的激励、对未来的展望。”〔5〕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活动致辞中所蕴含的关于巩固政治认同方面的核心词有:“推动(478次)、改革(826次)、坚持(813次)、领导(548次)、经济(816次)、工作(825次)、合作(808次)、学习(472次)”。把这几个核心词与当代中国政治学相结合,我们可以从中探究出以下巩固政治认同的现实路径。

一要全面推动改革。核心词“推动”出现了478次,“改革”出现了826次,将它们结合起来,指的就是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所强调的全面推动改革。“改革”一词贯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成为近40多年来的时代特征,也与党的十八大之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相吻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人民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等的政治认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或增强或削弱。在面临某些重大问题、关键时刻,如果政治体系不能做出正确选择或决定,人们对于政治体系的政治认同就可能瓦解,从而对政治统治带来极大的威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我们必须要重视通过改革来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因此,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改革措施,来巩固人民对政府的认同,以改革的办法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而巩固人民的政治认同。

二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词“坚持”出现了813次、“领导”出现了548次,将它们相结合,指的就是当代中国政治学中所强调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在我国近代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因而,在巩固政治认同的工作中,最根本的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把思想建党、组织建党、理论强党、从严管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国4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充分体现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更加不可能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因为其有许多不同于西方政治制度的特征,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如此艰难的探索历程中,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共同开拓出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进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政治认同能够凝聚起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推动国家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同时更要领悟到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治认同的核心,也是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三要做好经济工作。核心词“经济”出现了816次、“工作”出现了825次,将它们相结合,指的就是国家建设中的经济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它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正是在此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都是对当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总结以及来年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划。经济发展是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经济工作如不能做好,国民经济就很难取得稳定发展,也就不能为政治认同的巩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抓好经济建设工作的同时,在政治民主化建设方面,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有了较大提升、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政治民主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些都得益于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我国仍然将经济工作放在中心地位,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夯实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

四要加强学习与合作。核心词“学习”出现了472次,“合作”出现了808次,这两个核心词在我国政治学语境中常被提及,“学习”可以理解为“学习历史、学习优秀文明、向伟大人物学习”;“合作”在政治上是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学习与合作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和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巩固政治认同的重要路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认同层面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一些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歪曲的价值观不顾历史事实,恶意曲解历史及历史人物,误导了我国民众的历史认知和政治认知,削弱了民众对党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拥护。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在无数先辈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前进的,决不允许任何敌对势力对我国历史进程的歪曲与误导。为此,要纠正这种错误的局面,必须通过纪念唤醒历史记忆,加强对历史的学习。要通过学习了解我國近代以来因落后而面临的民族危亡的惨痛历史,以此塑造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领会到无数先辈敢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以此来巩固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定信念;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民族复兴伟大理想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以此来深化群众对于社会改革与发展路径的正确态度以及对于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认知与拥护。“合作”是优化关系、积聚力量、凝聚共识的方式。政治方面的合作主要指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我国,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在政治工作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注重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联系各自党员群体的独特作用,扩大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社会共识和发展力量,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龚浩群.民族国家的历史时间——简析当代泰国的节日体系〔J〕.开放时代,2005(03):113-12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4〕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5):15-19.

〔5〕曾楠.通过纪念庆典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18-06-29(07).

责任编辑陈百强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政治认同
关于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政治课堂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多维互动性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