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中观百态人生
2021-01-14孙俊强
孙俊强
风俗画反映民间风情,涉及市井百态、村田耕作、儿童嬉乐、岁时风俗等,生活气息浓郁。把普通人的生活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风俗画画风淳朴自然,往往能带给人快乐。
《清明上河图》:行走在北宋的街市
北宋宣和年间,初春,二位行者赶着一队毛驴满载货物沿汴河向京城缓缓前行,河道沿着开封城延伸开来,天气还未丢掉最后的凉意,树木刚刚挂上新绿。循大宋惯例,清明时节,汴河口会开闸放水,黄河经运河的连接再次沟通汴河,开封城便与大宋各地连成一体。有了水运的便利,东南等待已久的货船逆流而上,万千物资再次汇集到国都开封。经过一冬的休憩,停滞了数月的汴京码头又苏醒过来。数条道路汇聚在汴河码头。河道上挤着大大小小的商船、客船,或行、或停、或卸货、或装载,满仓的把船舷压得很低,空仓的船头高高扬起。街市也热闹起来,客栈酒家,行商坐贾,各色人等聚满京城。自大宋真宗澶渊之盟到徽宗宣和年间百余年的太平和经营,东京汴梁已然成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繁华、富庶。《清明上河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张择端是位智慧的画家,《清明上河图》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时刻和场景,运用时间流动的构思,结合散点、平行相结合的透视,描绘了清明时节都城开封从早到晚,远郊村庄至码头、城内连续流动变化的景象,如同行走在北宋的街市。画面人物众多,市井百态,烟火气十足,活脱脱一幅宋朝百姓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比任何史书的文字描写都要生动百倍,亲切百倍。每一次的细致观看都会有新发现,新惊喜,新遐想。你看不到赞颂,只有最基层民众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真实描绘。
[作者永辉,选自《美文(上半月)》2021年第5期,有删节]
心香一瓣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货郎图》: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
南宋画家李嵩创作的《货郎图》,是我国现存古代绘画中一幅非常著名的风俗画作品。画面上,一位包着头巾的货郎肩挑货担,货担里堆放着锅碗盘碟、儿童玩具、瓜果糕点……货物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有的孩子正围着货担欢呼雀跃,有的孩子正在吃刚买到的糕饼。画面左边,一个孩童兴奋地扑向货担,母亲担心他摔倒,连忙将他扶住。画面右边,一位怀抱幼儿的母亲被孩子们簇拥着赶来,一个孩子正拉着她往前走,另一个孩子则挥舞着玩具去逗母亲怀中的幼儿,他的身后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整个画面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气息,体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村野趣。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画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彰显出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心香一瓣
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像节日般热闹。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研究民俗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陈师曾与《北京风俗》
陈师曾,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他不仅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弟子,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兄长,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莫逆之交,还是民国画坛的风云人物。
陈师曾,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画,他的画,都是生活中的一角,用手一框,就能跃然纸上。他的《北京风俗》是一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用册页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北京风俗》中,明显跳跃着陈师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当时,时局动荡、民不聊生,陈师曾写过“阅尽山河涕泪长”的诗句,而这诗句和他的这些画作,是互为镜像的。其中,最为人赞赏的《墙有耳》,画得确实是好,将两个探子一样的人物站在茶楼格栅门外偷听的样子,特别是那个站在前面戴着毡帽穿着马褂的人侧耳偷听的样子,描摹得惟妙惟肖。更有意思的是,在门前悬挂着一方“雨前”的茶牌,这自然是雨前茶的招牌,却也可以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示,可以让人有偷听之后汇报结果的想象。“墙有耳”,如此现象,延续后世,便不仅仅是风俗,所谓“警世之意”,便在于此。
《北京风俗》的绘画风格有点像速写或是漫画,根据绘画界流传的陈师曾“追花轿”的故事,可推断出风俗画中人物场景都是他现场观察,甚至写生得来,也因此略具草草写就的意味。漫画大家丰子恺称陈师曾为“近代漫画之开山鼻祖”。这样的绘画风格,得益于陈师曾“留日”七年的经历,得益于西方速写、漫画对他的影响。
心香一瓣
民国时代,可以说是风雅、不食人间烟火气的文人画一统天下的时代,陈师曾将视角对准老北京街头巷尾最底层的民众,将他们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纸本上,这无异于给千年传统的文人画审美打开了一扇窗。
老戴与他的风俗画创作
我熟知的老戴,早年是以画人物、花鸟出道的。他在南方打拼多年,坚持以画画为生,不料十几年前回到了家乡婺源,开始沉浸于家乡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四时八节”的风俗画创作。无一例外,老戴作品的背景是乡村、田园,是河流、廊桥、徽派民居;细节呢,是乡村人物的举手投足,是脸部舒展的表情,甚至是一个会心的眼神。在老戴的心目中,父老乡亲常年的劳作,抑或生活场景的某一个瞬间,都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来呈现——对于他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一笔一画都是自己热爱家乡情感的诗意表达。
往往民间“四时八节”,既是民俗的,亦是味蕾的。老戴一个起承转合,把创作的笔触伸向了风俗中的年。《扫尘》《杀年猪》《年夜饭》《守岁》《拜年》《元宵迎龙灯》,每一幅都散发着浓郁的年味。譬如《年夜饭》,是表现婺源人家一家老少团团圆圆坐在堂前的八仙桌上吃年夜饭的场景,那桌上摆着的,是一盘一碟的鸡鸭鱼肉,以及风味小菜,还在散发着鲜香。一家人吃了团圆饭之后,应是围炉而坐《守岁》了吧。《拜年》的顺序呢,不仅仅是长幼有序、躬身作揖、问候新春吉祥如意,还有“初一亲,初二邻,初三初四拜丈人”的规矩。在婺源乡村,民间还十分注重二十四节气中的起首——“立春”,历来有“新春大似年”的习俗。
显然,老戴风俗画中的年,每一幅都以工笔画的底子去呈现年俗,用笔工整细致,敷色浓淡相宜,尤其人物达到了形体与神态的完美统一。他所追求的,是线条与色彩的流畅飘逸,以及画意的传神。一幅幅作品,意趣盎然,展现的都是婺源民间年俗的独特魅力。
(节选自洪忠佩《风俗画里的年》,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老戴作品中表达的年俗,是生活画意与艺术诗意的融合,大俗中蕴含着雅致,还有对民间文化中年味的传承。这些场景,唤醒了我们对过节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