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时期党代会报告看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观的现代性探寻

2021-01-14冯陶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冯陶

摘要: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于民族工作的论述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民族文化的政策与主张是一个丰富发展、逐步深化、创新完善的过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新思考,丰富发展了民族文化观;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七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深化民族文化观,形成了新格局;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新完善民族文化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

关键词:党代会报告;民族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3原065原04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探索之路,进入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新时期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我们自会发现从文化自觉、文化立民、文化新民、文化富民,到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着民族文化观的现代性探寻与实践,丰富和发展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战略,一步步完成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一、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观的新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方面更加重视民族工作,在解决民族问题时,注重全面把握各民族特点,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计划、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所在”这一思想红线,逐渐探索形成了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过去六年民族治理的成绩———“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关系重新获得加强,爱国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扩大”[1]70,而且也是一次“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胜利实现”;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71,并强调了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反对任何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报告首次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专门列出,突出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并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社会主义还必須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1]76-77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着明确的定位,将其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赓续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传统,不断地发展深化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要给予必要的支援,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这些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增强它们的发展活力,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2]23;对民族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未来发展部署,明确了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任务,从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层面探寻、规划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路径。大会报告指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2]38;列出了做好民族工作的方法———“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育全党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做好民族工作”[2]38;将民族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命运发展的高度,从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对民族文化观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实践,延伸并丰富了国家现代化治理中的民族政策体系。

二、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观的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尊重民族工作的客观规律,面对时代新形势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先肯定了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3]1468报告总结了过去14年的伟大实践,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也是一次伟大突破。在论及“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3]1468方面,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予以高度重视,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3]1468;再次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老根据地、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国家要采取有效政策加以扶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加快发展”[3]1468;深入到民族关系的本质层面,一以贯之地坚持了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并提出了相应的民族文化构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3]1470,最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围绕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目标,提出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以“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4]33作为制度保障,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战略支撑,以文化新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报告指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民族的角度切入定位了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价值,进一步发展深化了邓小平文化建设战略思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阔的理论视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大会报告围绕“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开列了专题进行了闡述。报告点明了先进文化的特点与标志,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报告将视野拓展到世界范围,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强调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206。具体到实践层面,报告提出还需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5]208。基于中国国情实际与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对马克思民族理论进一步深化与发展,最终形成了多元统一民族文化观的又一理论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贯穿了一个关键词———和谐,同样,也赋予了对于民族关系的本质之中,从原来的“平等”“团结”“互助”拓展深化为“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不变的主题与最终的目标依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报告对民族文化观的具体设计与构想:一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是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谐文化思想,承续发展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作为核心价值,引领着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的一种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实施“文化强国”的又一路径,蕴含着文化发展战略的新导向。

三、创新完善: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观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过去,规划了未来。大会报告特别提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6]26,首先在思想层面凝聚共识,形成认同。论及民族关系问题,报告进一步作了延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6]26,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族文化观现代化探寻中的“以和谐促发展、包容差异、共生互融”的价值追求。基于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秉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大会报告指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6]29,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6]29,从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6]29专门列入党的纲领性文献之中,再次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尊重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以产业兴促发展,以文化立民、富民,立世兴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出发,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部署。论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明确指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论及“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他强调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从“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民族理论体系,实现了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历史性的盛会。大会报告内容博大精深,充满创意,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7]27。他重点强调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27。他从旗帜、主题、原则、方法、路径、目标、成效方面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大会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7]28的阐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28,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7]29。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广阔开放的理论视野和恢弘非凡的理论气度,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加丰富而崭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文化观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具有现代性的民族文化观,建构了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凝聚全国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思想指引,是维护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8]。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成为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制度成果。

四、结语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九大,新时期党代会报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智慧与理论创新,从丰富发展到逐步深化再到创新完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敏锐性和深刻的洞察力,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辩证统一中探索更新着民族文化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境界,完成了民族文化观现代化进程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永丰.开创新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2]冯世平.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3]本书编委会.红色历程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七大”重大事件纪实: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韩志利.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

[5]郑大俊,成长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学习“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8]李资源,向驰.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1-9.

责任编辑:赵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