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
2021-01-14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书法家王羲之认为,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北宋文学家苏轼也表示:“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都说字如其人,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写字者,写志也。”如何从字看出作者的性格、审美和品德呢?“品高则下笔妍雅”即是说,一个人若品格高尚,书法就脱俗;若品德清纯,则书法潇洒。
宋人看苏轼
宋朝尚文,文章书画,不仅彰显着文人士大夫的修身治国之道,也成为标榜清明风气的外在表征,所谓“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苏轼天资颖慧,幼年作《却鼠刀铭》,苏洵称之,“命佳纸修写、装饰,钉于所居壁上”。苏轼亦从其父,宗法晋唐,但并不拘于一家一道,黄庭坚评其“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可谓书法之集大成者。
在宋人眼中,苏轼之书法“尚意”,而“妙在法度之外”,如其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虽用墨太丰,而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又“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昴,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在黄庭坚看来,苏子瞻书法得晋人韵致,非技法之高超,全在于“无俗气”而“韵有余”。这种“韵”得益于深厚的苏门家学,文章学问的涵养,所谓“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其后继者更将这种“尚意”多加阐释,如李之仪提出的“精神为上”,秦观讲求的“不以法度病其精神”,陈师道所言的“妙在心手,不在物也”,但在恪守法度者眼中,苏轼不悟书意,强作横书,不斜则浊,即便是运笔方式,也是“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节选自温玉鹏《历代文人如何评论苏轼书法》,题目为编者加)
赏析
这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结合当时的处境,可以说苏轼正处在人生低谷。这幅书法妙就妙在体现了苏轼的心境,所以说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书写者本人的语言。书法从头至尾跌宕起伏,书之中的文意与笔下的起伏相互呼应,真正做到了人书合一。
毛 体
毛泽东书法的成功,没有脱离“继承传统——探索创新——形成风格”的基本轨迹和客观规律。他书法的根基仍然是楷书,初学欧阳询,吸收颜真卿和魏碑,经历了由楷而行、由行而草的书法必经过程,严谨地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实现了从“有法”到“无法”的境界。特别是他广泛研究历朝历代书法法帖,尤其对“二王”、孙过庭、怀素等大家书帖反复临写、品阅,对书道谙然于胸,在行草书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书法表面看是在写字,实则是在写书家自身的阅历、学识、修养,以及对人生、国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思考和感悟,这种“道痕”对一个书家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决定其是否能成为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主要在南方学习、生活和革命,南方的地域文化根基,造就了他的清秀、细致、睿智。中年时期,毛泽东又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战斗,尤其在西北“韬光养晦”的峥嵘岁月里,成就了他的豪放、粗犷、豁达。两者结合在一起,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特别是毛泽东在西北的历程恰恰是他各方面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使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个经历不仅对他的革命生涯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他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延安时,他虽然日理万机、决胜千里之外,但仍时常阅法帖,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身边。也正是西北的特殊经历和难舍情结,毛泽东后来所书的《清平乐·六盘山》《凉州词》;题写的“甘肃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等墨迹,都是精气神十足的精品之作、上乘之作,笔端凝结和流露着对西北的特殊情缘、情结。
(节选自柳栋《毛泽东与书法》,题目为编者加)
赏析
欣赏毛泽东的书法,我们既能感受到他的龙蛇飞舞、大气磅礴、豪放酣畅的书法艺术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睥睨天地、独领风骚的伟人风范。
抒写一己情怀
莫言的小说,世人知之在前,获奖在后;莫言的书法,获奖在先,世人知之在后。由此说来,他的书法仅仅是那种沾了名人光的“名人字”吗?非也。
我早就在他的博客中饶有兴趣地注意到他的书法,还有他那种颇具民歌味儿的打油诗。在我看来,书法和打油诗在他的世界里不是可有可无的。比起小说,他这些信笔挥毫的书法,随口吟唱的打油诗,更松弛、更率性、更信手拈来、更逞一时的性情,在作家人本的层面上也就更直接更本真。在小说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他用文字和故事编织的天马行空、光怪诡谲的想象空间里,难见作家的真容;但在他的书法和小诗里,便一下子见到莫言本人就站在这里。他的个性、气质、生命感、审美,乃至喜怒哀乐原原本本了然其中。这便是他书法的意义。
作家的书法最重要的特征是“言必己出”。比如莫言的书法,不论题字写诗,状物抒情,哪怕是一时涂抹,都是有感而发,有悟而言,抒写一己的情怀,其书法也就必然闪烁着作家的灵性,哲思,情致与智慧。
这样的书法,其实是作家文学作品的一部分。
(節选自冯骥才《莫言书法说》,题目为编者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