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九——把一生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2021-01-14钟华江
在“七一勋章”获得者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元九,是最年长的一位。他用汗水和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他的经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
在炮火下艰难求学
20世纪30年代,在抗战的炮火下,陆元九艰难求学,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40年代中期,陆元九赴美留学,成为著名自动控制专家查尔斯·德雷珀教授的首位博士生。
仪器学专业,学的是惯性导航,难度极大。聪明刻苦加上扎实的功底,让陆元九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导师也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刮目相看。1949年,陆元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之后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
新中国成立后,陆元九一家几经周折回到了祖国。当时,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建自动化所,陆元九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后任副所长,参加研究所的筹建和惯性导航技术的研发。
“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研究中,陆元九首次提出了“回收卫星”的概念。与此同时,我国首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们的手中组装出来。
推动我国惯性导航事业跨越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同时负责多项工作,还坚持撰写专著。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后,陆元九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主持开展了我国一系列重要科技项目的研发。在长春,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也在他的主持研制下诞生。
2000年以后,耄耋之年的陆元九依旧活跃在航天一线。他一生简朴,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资助科学研究。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他的夙愿。人们评价:“陆院士注重人才培养,在航天专家里出了名。”
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工作中,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一批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久前,《感动我们》颁奖典礼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隆重舉行,以表彰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航天人。“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陆元九动情地说。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华江
角度一: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
以国为重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航天人报效祖国的生动体现。七十多年前,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像陆元九一样的许多专家都成为了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角度二: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
中国坚持自主发展航天事业、向尖端技术领域进军的历程昭示了一个道理:唯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他为我国惯性导航事业跨越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角度三: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不计得失,不求名利,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他们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运用示例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要始终坚守热爱祖国传统,始终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航天科技战线的主旋律。航天人骨子里始终保持着特有的奉献基因,以实际行动,为航天强国建设挥洒汗水、贡献智慧。耄耋老人陆元九心系祖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一生,彪炳千秋,永载史册。——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梁丹《爱国,航天人不变的情结》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