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中的“精致”,多一份共情
2021-01-14
生了重病,还能化妆,还能在网上晒出“精致”的自己吗?有一些女孩儿,在网上晒出自己精致的住院照,或者妆容娇好地在病床上拍照,或者打着点滴仍然敷着面膜。她们真的挺美的,但是却与病房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撞色”。有人认为,这是以“病媛”身份玩噱头、刷流量、搞带货,甚至还质疑疾病的真假。之后,有当事女孩儿做出澄清,并晒出病历,显示自己的确在接受甲状腺手术,有的甚至还晒出穿刺的照片。
素材链接
29岁的女孩儿霍九九,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后,仍然在视频里拍下最美的自己,旅行、跳舞、弹琴,豁达乐观,笑对人生,哪怕只是自拍照也是妆容优美的。2021年9月12日霍九九去世了,一句“我恢复出厂设置啦”让无数网友泪奔。
B站名为“卡夫卡松饼君”的女留学生,在患癌后上传了记录治疗生活的Vlog。视频里她皮肤白皙、谈吐优雅,甚至面带笑容地谈着“可能在5到6个月之后就会去世”,还晒出了经医生允许后健身的照片。但是,等待她的却是铺天盖地的恶意、谩骂和质疑。2020年12月8日,“松饼君”晒出自己在病床上的脚丫照片:“被困于方寸之间,对于病人来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看似铺满了阳光,其实还是困局,外人走不进,里人出不来。”两天之后,她去世了,网上还是满满的诅咒。
文本解读
角度一: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异化。
本来表达美好之意的“媛”何以异化成为一个负面的词汇?无论“佛媛”还是“病媛”,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媛”,之所以成为病态网红的一种标签,始作俑者显然是“拼团名媛”——背离“媛”所指代的内在气质和修养,醉心于外貌与物质的“精致”,甚至为了达到这种“精致”不惜手段进行伪装,这是“媛”字在网络舆论中异化的开始。
角度二:抛弃过往的成见,用全新眼光看待病人。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病人都是蓬头垢面、邋里邋遢、气息奄奄、衣衫不整、了无生趣的,否则,道德审视机制就会自动开到最高马力,要求他们自证清白。其实,这是我们对于病人的“偏见”。当对“病媛”的抨击夸大化时,极易出现许多误伤现象。片面地因为女孩儿年轻漂亮就认定为“病媛”,不加求证地将真诚的分享断言为牟利的利器,是对这些热爱生活的女孩儿们的伤害。美貌不是原罪,分享好物也不是被抨击的靶子,乐观面对疾病的态度更不应被“莫须有”的罪名消解。
角度三:对言论负责,多一些包容,少一点苛责。
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上的确存在着打着疾病的幌子来追逐流量的无底线行为。但是,在对“病媛”相关账号降温整治的同时,也请对认真生活的患者的温暖调高一档。希望我们在贴上“病媛”这个标签时谨慎再谨慎,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刀切”地质疑,而是对每一位认真生活的女孩儿多一些包容,少一点苛责。
角度四:努力生活的姿态不应该被嘲讽。
网络上的确存在着一群人,他们身患疾病,却依旧会精心打扮,乐观生活,并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谁说面对疾病就只能没精打采、面黄肌瘦、唉声叹气呢?这种相同经历的分享,会促进在病友间形成情感的共振和价值的认同,特别是在一些恶性疾病患者之中,这种合力将为他们带来更多生活下去的希望。
运用示例一
进入网络时代,“记录美好生活”或者“标记我的生活”的各种网络应用,给了人们特别是女性更多展现自身美好的空间。事实上,女性网络应用的兴起,正代表着女性独立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那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哪怕生活艰难,仍然向上生长。
净化网络环境,整顿那些挑战公序良俗的“妖怪”势在必行。只是对于那些在生病时还想保持精致的女性,不妨多一些共情、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刻板印象,不要污名化爱美本身。她们被命运突然扫进灰尘中,但她们却没躺倒,掸了掸灰,捋了捋头发,给了世界一个甜甜的笑脸,这很了不起。——沈彬,澎湃新闻
运用示例二
近两年来,从拼夕夕的“名媛”到搔首弄姿的“佛媛”,再到直播带货的“病媛”,借助互联网文化,“X媛”不断在被发掘,“媛”字经历千年也变了味。
对于真正利用病人身份带货的“病媛”,打击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真正的患者却被强行打上“病媛”的标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话题。同理,仅仅因为这些想方设法吸引流量、获取利益的人,就污名化“媛”这个称谓,甚至让大家否定所有的“媛”,这是不正确,也是不公平的。——路世明,锌财经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