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是为了厚积薄发
2021-01-14王燕格
王燕格
2021年9月1日,中科大少年班2011级学生周昊欣,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发表两篇正刊。他向全世界展现了他在菱面体三层石墨烯方面的重磅研究成果。
蛰伏七年后的厚积薄发,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他的社交主页显示,2015年,他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直博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此后七年,从web of science检索得知,他从未发表过一篇通讯或一作论文,仅在三年前以第三作者身份发表过一篇《Science》。不少网友直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适用主题:坚守初心;学会独处;锲而不舍……
文本解读
角度一:静下心来,踏实做事。
网友的惊叹不禁让我们反思,生活在快节奏中的我们,好像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铺天盖地的新闻、步履匆匆的脚步、处理不完的任务让我们眼花缭乱。我们反复衡量怎样用最快的时间、最少的付出得到最丰厚的回报。却不知,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精致的计算中失去了自我,在一次次利己的计算中丢掉了初心,沦落为自己曾经最不屑的功利主义者。
是的,我们需要绩点,只有高绩点才能保研;我们需要快速产出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评优评先;我们需要确定的未来,因为我们害怕迷失未来、重走前人的血泪史。于是我们选择论文从“知网”复制粘贴,选课打听“水不水”的优胜劣汰,考试靠临阵磨枪的大脑皮层记忆,我们开始习惯走捷径、避风险,磨平棱角,中规中矩。正是在这样的保守与徘徊、犹豫与彷徨之中,我们好像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利,却很难看到长远的未来。殊不知,唯有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芳华。
角度二:保持坚守,锲而不舍。
“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曹雪芹用十余年的时间撰写《红楼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大年数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袁隆平院士一輩子坚守水稻研究……前辈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一次次证明:只有真正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得出真学问。在坐冷板凳、做真学问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独处,摒弃眼前功利。
还记得几个月前登上热搜榜单的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的分析:“专业与你的收入无关,天才少年,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唯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最恐怖的事是什么,是一个人不仅比你更聪明,而且比你更努力。人生是长跑,是一场马拉松,不是前一百米谁跑的快,而是一直在坚持,跑到最后才是胜利。”也许周昊欣是天才,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坚持和汗水成就了现在的他。媒体喜欢吹捧天才,但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幼时的天才如果没有后期长时间地付出,最终大概率也只会落得“伤仲永”的结局。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角度三:学会独处,自我修行。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言:“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独处的空间,真正对一些事情做出思考。周昊欣没有被周围的嘈杂裹挟着向前,而是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和初衷。要知道,“慎独”的修行是我们在群体的喧嚣中保持相对清醒的利器。
摒弃眼前功利,仰望未来星空。值得注意的是,周昊欣学习的专业属于材料领域。众所周知,生化环材被认为是“天坑”专业,被避之不及。邓红兵教授却说,“如果我们都放弃了基础学科或所谓的‘天坑’专业的时候,我们又指望谁来做这些事呢,如果都不做,我们的国家怎么进步呢?”把所学专业与家国情怀相关联是推动研究者向前迈步的不竭动力,也是科学家摒弃眼前功利、持续仰望星空的汩汩源泉。研究者也是一个鲜活的人,把家国情怀装在胸中的同时我们不能对其进行道德绑架。摒弃眼前功利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追名逐利,而是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
运用示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水滴石穿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更重要的是亲身实践。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摒弃眼前功利、深度持续耕耘,学会独处,厚积薄发,守得云开见月明!——《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智博)